智利圣地亚哥武器广场20250408人生即缘图/文

人生即缘

<p class="ql-block">20250408上午晴,气温18-25度。早餐后,我们一行乘车来到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总统府广场游览参观后,又漫步到圣地亚哥武器广场(Plaza de las Armas)游览。</p><p class="ql-block">武器广场四周汇聚着圣地亚哥城最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机构。广场西侧是全智利规模最大、气势磅礴的大教堂,北侧有国家邮政局、历史博物馆和圣地亚哥市政厅。广场里还有民间艺人的歌舞、音乐和脱口秀表演。</p><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1541年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Pedro de Valdivia)在圣地亚哥建城,随即下令在城市中央修建武器广场。根据西班牙惯例,在美洲建立的城市的广场选址需平坦、空旷。最初广场有绞架,象征着皇家法权。通常,广场周边建筑为教堂、皇家法院、国库、市政厅、监狱以及权贵们的住所。</p><p class="ql-block">广场始建初期,中央停放满载农货的木轮马车,因此广场也成为城市主要贸易市场。殖民时期形成了一些狭长的固定摊位,缘此形成了广场周围的一些小巷。1860年,受当时欧洲潮流的影响,广场开始花园化,中央开辟了一条花香草绿、树木葱郁的散步小径。</p><p class="ql-block">武器广场最近的一次整修是在1998-2000年。此次整修腾出了一片没有植被的空间,而在另一角则植满了智利棕榈和其它枝繁叶茂树木。每个周四和周日的早晨,在大教堂大弥撒结束后,市政府乐队会在广场的藤蔓棚架下奏乐。武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已被智政府宣布为“特色街区”。广场北面西侧为中央邮局,中间原皇家法院现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智利历史博物馆,东侧为圣地亚哥市政府。西面自北向南依次为大教堂、神圣艺术博物馆、大主教宫。</p><p class="ql-block">广场四周建筑除西班牙殖民时期遗留下的保护文物外,有两件雕塑具有特别的含义:广场东边的骑马铜雕和西北角上的印第安人头像雕塑。雕像为征服者瓦尔迪维亚(Valdivia)骑马塑像,坐骑无缰绳。</p><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不仅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座风景迷人的城市。这里一年四季,棕榈婆娑、绿草如茵、各种鲜花争相吐艳。圣地亚哥的美丽的城市背景更是令人赞叹不已,从市区可以眺望远处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顶峰;清晨,雪峰四周云雾缭绕;中午,阳光普照,光芒四射。</p><p class="ql-block">广场四周建筑除西班牙殖民时期遗留下的保护文物外,有两件雕塑具有特别的含义:广场东边的骑马铜雕和西北角上的印第安人头像雕塑。雕像为征服者Valdivia骑马塑像,坐骑无缰绳。马并非拉美土著动物,西班牙殖民者带入拉丁美洲,印第安人视马为神物。首都市中心广场征服者瓦尔迪维亚骑着无缰绳的马雕塑造型引起印第安人的不满,多年来曾引发多起印第安人的游行抗议。为解除疑虑,市政府在广场其对角方向塑造了印第安石雕头像,模糊的眼部造型意味着对印第安历史和文化的追溯和思念。</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纪念雕塑</p> <p class="ql-block">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的骑马雕像矗立于大理石基座之上,铜铸的征服者身着铠甲,右手紧握缰绳,胯下战马前蹄腾空,仿佛正穿越安第斯山脉的险峻峡谷。这座雕像落成于1960年,由智利雕塑家马里亚诺·利特雷设计,旨在纪念西班牙殖民者瓦尔迪维亚1541年建立圣地亚哥城的“功绩”。然而,雕像中战马无缰绳的细节却暗藏深意——殖民者试图通过这种设计,传递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平等共处”的幻象,却无意间暴露了殖民体系对原住民的暴力压制。</p><p class="ql-block">瓦尔迪维亚的生平是殖民暴力的缩影。1540年,他率领150名西班牙士兵和1000名印第安盟友穿越阿塔卡马沙漠,在马波乔河畔建立圣地亚哥。然而,仅六个月后,阿劳坎人酋长米奇马隆戈便率军焚毁城市,瓦尔迪维亚被迫逃至海岛求援。1553年,他在与马普切人的战争中被俘,最终被处决。尽管如此,他的雕像仍被树立于城市心脏,成为殖民历史的无声见证。雕像基座上镌刻的铭文“圣地亚哥的奠基者”,在原住民眼中却是对土地掠夺的粉饰。</p><p class="ql-block">雕像的存在长期引发印第安群体的抗议。20世纪末,智利政府为缓解矛盾,在广场西北角增设了一座印第安石雕头像。这座由原住民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面部粗犷扭曲,一只眼睛凹陷模糊,另一只怒目圆睁,象征着对殖民暴力的控诉。两座雕像隔广场对峙,构成殖民与反殖民的视觉对话。每年9月11日,马普切人后裔会在雕像前举行纪念仪式,焚烧西班牙国旗,要求正视历史创伤。</p><p class="ql-block">雕像的象征意义在当代智利持续发酵。2019年社会危机期间,抗议者用红色油漆涂抹雕像基座,将其与智利独裁时期失踪者的鲜血相联系。历史学家指出,瓦尔迪维亚不仅是殖民者,更是土地掠夺与奴隶制度的推行者。他强迫印第安人缴纳玉米税,将俘虏送往秘鲁银矿劳作,甚至用铁链将儿童拴在教堂门口,迫使其皈依天主教。这些史实让雕像成为智利种族矛盾的焦点。</p><p class="ql-block">如今,瓦尔迪维亚雕像仍矗立于广场,但游客的凝视已不再单一。有人驻足阅读基座上的铭文,试图理解殖民者的野心;有人绕至雕像背面,寻找1973年政变时留下的弹痕;更多人则将目光投向印第安石雕,聆听被遮蔽的历史声音。这座雕像的存在,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智利社会对殖民遗产的复杂态度——既无法抹去历史的伤痕,又难以在和解与遗忘间找到平衡。或许,正如马普切诗人所言:“我们不是要推倒雕像,而是要让沉默的石头开口说话。”</p> <p class="ql-block">嘉年华集会演讲,要求重视环境保护</p> <p class="ql-block">免费注射疫苗</p> <p class="ql-block">广场四周壮美的古典建筑</p> <p class="ql-block">地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