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麦收之季,是庄稼人企盼良久的希望收获之时,拾捡散落在路边地角的零星麦穗是民习惜稂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我读小学时,生产队收割小麦中午下工时,二弟跟随母亲下工回家的路上,边走路边拾捡散落的麦穗,冷不丁大队书记从身后抢上前搧了我母亲两耳光,瘦小的母亲趔趄几步看时,吴书记凶狠地一番训斥和漫骂,吼责我母亲不该捡麦穗。</p><p class="ql-block"> 母亲本性温善,多年的政治歧视更不敢有什么反抗表示,二弟吓得往母亲身边躲避。</p><p class="ql-block"> 母亲带着二弟回家,什么也没告诉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 晚钣后,劳累一天的人们都想歇息。</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长的哨声响起,全体社员(当时农业社的农民称社员)到稻场(禾场)开会。</p><p class="ql-block"> 在禾场旁的槐树下,不知谁人喝令我母亲站到人群中央,先后有干部和积极分子发言,批判我母来拾捡小麦的错误,没动手打人,但训斥的严厉是难入耳的。我带着弟弟们站在黑暗地方,吓得啰嗦流泪……</p><p class="ql-block"> 这才知道我母亲为着儿子碗中的麦糊多两口,身心和人格受到如此摧残,精神上受到如此屈辱!</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经常想,历史的优良传统在那个年代也是有阶级性的,阶级好的人拾麦与阶级不好的人拾麦政治性质不一样。同村邻里出门不见抬头见,都是社会底层的拾麦人,居然一群拾麦的人斗争另外一个拾麦的人,情以何堪!</p><p class="ql-block"> 莫言曾在书中讲述他母亲捡拾麦穗,被一高个头的人打的屈辱事件,在网上有人戴上莫须有的″帽子"进行攻击,这些人可知″子非鱼……"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 尔后数十年中,弟兄相聚叙旧每提及母亲挨打之事,都默然流泪,那是一刀抹不去的心理伤痕!</p><p class="ql-block"> 我弟兄都是勤奋学习,奉公为事之人,在村中是所谓混得好的家庭,没有建树但碗中不缺糊浆,常在憶母厚恩之时同感心理伤害的隐痛!</p><p class="ql-block"> 族人续家谱认捐,我真的沒有激情之举,因为我弟兄的童年是在邻里族人的冷眼鄙簿中长大的……</p> <p class="ql-block">上篇:″授人以渔"的良师</p><p class="ql-block">下篇:半片砂轮</p><p class="ql-block">本文插图均为笔者作品</p> <p class="ql-block"> 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