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7月1日,在这个特殊的建党纪念日,已退休的我终于有大把的时间,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上海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曾经34年扎根讲台、执守班主任岗位的教育生涯,此刻与眼前的红色历史交融,让我在岁月沉淀中,对党的初心与育人使命有了更深沉的感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一大会址的门,石库门建筑的青灰砖瓦仿佛承载着百年岁月的重量。驻足凝视,仿佛看见1921年的夏天,十几位胸怀壮志的先驱在此秘密集会,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点燃革命火种。展厅里泛黄的手稿、陈旧的油灯、褪色的照片,缝缝补补、补丁落补丁的衣服……无声诉说着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从建党初期的艰难探索,到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从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到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党的百年奋斗史如一卷波澜壮阔的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一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无数先辈用生命镌刻的真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内,泛黄的《共产党宣言》译本、锈迹斑斑的煤油灯、褪色的会议记录,将我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1921年的夏天,十三位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在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用理想的星火点燃了改变中国命运的火炬。我不禁想起自己执教生涯中,无数次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这段故事。从《为人民服务》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从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曾带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在字里行间触摸革命先辈的精神温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前,我在中学语文讲台上耕耘34年,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作毕生信条。用一篇篇课文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讲《最后一次讲演》时,和学生们一同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凛然正气;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带领他们体会志愿军战士的家国情怀。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把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当作重中之重,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引导他们树立无私奉献、勤劳善良的品格,鼓励他们以“勇攀高峰”的精神追逐梦想。看着一批批学生走出校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我深知,这是教育赋予我的最大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虽已离开讲台,但站在一大会址的展厅里,往昔的教育场景与眼前的革命历史重叠,让我对“退休不褪色”有了新的理解。党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教育同样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会址,正午的阳光倾泻而下,广场上涌动的人群中,佩戴党徽的党员们胸前熠熠生辉,那一抹金色在阳光下闪耀着信仰的光芒;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格外鲜红,如跳动的火苗,映照着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年轻党员们庄重的神情、孩子们清澈又崇敬的目光,让我仿佛看到了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动图景。虽已退休,我仍愿发挥余热:参与社区、乡镇红色宣讲,将党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参加关心关爱活动,守护需要关爱的孩子健康成长。用红色故事滋养下一代。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践行“永远跟党走”誓言。岁月易老,初心不改,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这颗育人的心,永远炽热滚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