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河情思 作者:王振国 郭冠杰

平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权河情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振国 郭冠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陕西省紫阳县火车站 </span></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权河,实际上不是一条河,它是陕西省紫阳县高桥公社的一个行政村叫权河村,地理位置在秦巴山区腹地,地处西安与重庆的地理中间节点,任河的中下游,覆盖高桥镇权河村至毛坝镇木兰峡的河段。位于汉江上游支流任河的南岸,距紫阳县城十二公里,距紫阳高桥镇火车站四公里,距芭蕉(吊桥)三公里,离十团三营营部三华里。</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春节刚过,我们汽车营四连二排四班、五班奉命到十团驻勤,执行从十团三营工地,到高桥火车站运送片石、沙子、石子等物资材料。期间经历了许多感人故事,五十年过去了,可在心中留下了很深的情感和思念。</p><p class="ql-block">一、环境印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驻勤点的住房和停车的地方均建在任河河滩边一处高坎上。在权河村的地盘上,在那个山高人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对面能说话,相见需半年的大山里,我们也不知权河村住地在那里。晚上睡觉可以听到河里哗哗的流水的声。住的活动板房比较单薄,不像现在的活动板房板,中间还有一层隔热棉。夏天室内温度很高,人躺在凉席上起床后凉席上留有汗浸透的人形样。按说应该建一处简易的厕所,以遮羞避人耳目,可是没有。这样也好,大家在河滩上的大块石头背后或拐弯避人处就解决问题了。环境条件虽然苦了点,但我们还是出色的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距离是学生连。学生连类似于现在的志愿者。清一色蓝色卡几布制服是与我们绿色军装最大的区别。他们的任务是收集河滩上的鹅卵石,榔头手工砸碎,并且堆码成长方形形状等待验收,用于铁路路基道碴。他们不挣工钱,与我们一样是为三线建设做贡献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起灶开伙。不管刮风下雨,要走三里多的上山小路,到一处山间流水旁的小平台,十团三营营部炊事班打饭,这个活一日三餐是雷打不动的要事。且需要双人同行,我们用铝盆拴两圈8号铁丝,两根扁担四个盆,一人挑饭菜,一人担粥和开水,严格按照值班表执行。</p><p class="ql-block"> 山区的初春,加上河边的溜河风,温度很低,比较寒冷,我们用大油桶架起来,加上山泉水,在山上拾来些树枝烂木材,每天的值班员负责加水、烧热,主要用于五十龄柴油车加注水箱便于起动,也供应战友们洗漱之用。温度太低了,还需要用柴火烤汽车发动机油底壳。</p><p class="ql-block"> 夏季河里经常发洪水,从上游漂下来的东西也不少。有一天河面上漂着一条很长的大鲶鱼,战友们一会儿就打捞上来了,然后在河滩上架起打饭用的铝盆。接下来的情景就可想而知。河里的鱼儿也不少,洗车时大家七手八脚抓到一些,撒点盐,挂在晾晒被子的铁丝上,半干不湿,按现在的叫法应该是湖北的糍粑鱼。还有山上的野香椿树,长出粗壮肥厚紫红色春芽,我们掰上一盆,在山泉水中洗干净,撒上大把食盐淹制两天,就可以品尝这天然的美味了。</p><p class="ql-block"> 在山区生活饮食很艰苦,天天是炒莴笋叶子,自制的豆腐、黄豆绿豆芽、大米小米二米饭,馒头也是加玉米面的。有时星期天用鸡蛋粉放些葱炒炒,就算改善生活了。要想吃碗面条那也得是感冒或着不舒服了加的病号饭,那感觉就像过年一样。</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山东籍战友郭冠杰、杜玉凯去打饭,那天是没放玉米面的纯白面馒头,煮黄豆加红烧猪肉罐头,喝的是玉米糊糊,那次正好李恒昌连长到住勤点看望我们,那顿饭,郭冠杰吃了九个馒头,一盘黄豆,一碗玉米糊,李连长愉悦的说:好啊!能吃能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紫阳汉江铁路大桥是襄渝线上最高的一座桥梁,桥身全长475米,由7个桥墩8个桥孔组成,当年由中铁大桥局和铁道兵二师六团一连共同承建。其中有两个桥墩高达74米。</span></p><p class="ql-block">二、人物印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二排两个班是受连队党支部委派,由副排长梁德永带队,由四班班长靳国友,五班班长杨得生组成的领导班子,到远离连队的秦巴山脉腹地执行任务。</p><p class="ql-block"> 梁德永,1969年入伍老兵,河北唐山人,平时话不多,但下达命令分配任务按老百姓的说法那是一口唾沫一个钉,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闲时且对战士关爱有加,战士有病了,立马派车送到紫阳师医院治疗。作为新兵的我们来说总是把他当做大哥一样,心中很是敬畏。 </p><p class="ql-block"> 五班长杨得生,也是1969年入伍老兵,河北唐山人。他面目和善,啥时候都面带笑容,用他那特有的带兵方式,使五班在工作学习等方面都毫不逊色。他爱吃辣椒。但到了上茅房时那种特有的痛感是不言而喻的。这事他曾提到过,但战士们只是掩面一笑。</p><p class="ql-block"> 四班班长靳国友,江苏灌云人,1970年入伍老兵,驾驶技术一流,完成任务从不打折扣,有战士半路轮胎扎了,他就组织几个人快速更换。班里组织学习报纸文章,他总是认真讲解,力争把党中央毛主席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个人心中。</p><p class="ql-block"> 四班战士张振祥,安徽人,1971年入伍老兵。人爱干净,从衣服穿着到车辆维护,总是那么整洁,每天见到他都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完成任务、打饭打菜、打扫卫生他都冲在前面,他经常戏称自己个子不高,精神,钱不多,够花的。体现出当代军人积极向上豁达的精神状态。一次四川张贵先副班长洗车时抓了几条黄鳝,然后用我们的铝饭盆一炖,张正祥操着安徽口音“乖乖,这味道还真不错”!</p><p class="ql-block"> 四班战士王振国,山西洪洞人,1973年入伍。他聪明睿智,和谒可亲,脏活累活抢在前头,他的记忆力特别好过目不忘。每天总是乐呵呵的!他那悦耳的笛声,在任河、汉江流水声的伴奏下似一股清泉潺潺流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五班战士郭冠杰,山东郯城人,1975年入伍。干什么事情,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谦虚好学,镌写着他的人生阅历。他师从于班长杨得生,曾多次被评为标兵车,这与他平时爱护车辆是分不开的。哪怕是生病住院也忘不了写心得笔记,多次立功受奖。</p><p class="ql-block"> 回想在那片小天地时间是短暂的,印象是深刻的,特别是去芭蕉买东西过那座吊桥,晃来晃去那种感觉不亚于现在的旅游景点。虽然现在我们已经逝去了青春,可是权河那片记忆小舟在脑海里怎么也抹不去。</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