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图文】谁之过错?——一则谣言击垮一个产业

青山永驻 碧水长流

<p class="ql-block"> 谁之过错?——一则谣言击垮一个产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信息纷飞的时代,舆论的力量既能成就英雄,也能摧毁一个产业。味精,这个曾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鲜味灵魂”,却因一则流言,几乎被整个社会误解、排斥,最终沦为“健康公敌”。这场围绕味精的全民恐慌,持续多年,至今余波未平,令人深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味精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味精,学名谷氨酸钠,最早由日本科学家发现,于20世纪中期传入中国后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莲花”“梅花”“太太乐”等品牌,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味觉记忆,更构筑起调味品行业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进入21世纪后,这个曾经辉煌的行业却急转直下。产量骤减、市场萎缩、企业转型,整个产业仿佛一夜之间跌入寒冬。而这场剧变的起点,竟然只是源于一句未经证实的传言——“味精有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谣言的起源与扩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味精有毒”的说法最早源自一位美国医生在1970年代写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封信。他在信中称自己在中餐馆用餐后出现不适,怀疑与味精有关。这一说法后来被冠以“中餐馆综合征”之名。尽管后续大量科学研究已证实,味精在正常摄入量下是安全的,但公众的误解却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网络时代,自媒体的崛起为谣言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味精致癌”“伤害神经系统”“慢性中毒”等耸人听闻的说法不断被放大。一些所谓的“养生达人”“网红专家”在缺乏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迎合公众焦虑心理,制造出更大的恐慌,使味精的声誉一落千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业被打入冷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味精恐慌”的蔓延,消费者纷纷转向“鸡精”“蘑菇精”等替代产品,尽管这些产品本质上也含有谷氨酸钠,只是换了个名字。与此同时,味精行业陷入寒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产量从高峰期的200万吨跌至约130万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莲花味精”一度濒临退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梅花”“阜丰”等企业纷纷转型,减少对国内市场依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典型的“谣言驱动型”市场变迁。科学被情绪打败,理性被误导淹没,整个行业在舆论的狂潮中艰难挣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相并不复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味精是一种天然来源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西红柿、蘑菇、海带等多种天然食材中。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权威机构早已明确表示:在合理摄入范围内,味精是安全的,不具毒性,也无致癌风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讽刺的是,许多排斥味精的消费者,实际上依旧通过其他调味料摄入了同样的物质,只是他们并不知情。科学的真相明明清晰可辨,却被情绪与误解遮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谣言背后:责任谁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之过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最初发出谣言的人?是迎合恐慌的媒体?是沉默的科学共同体?还是轻信谣言、随手转发信息的我们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不加思索地点开“震惊!”“危害惊人!”之类的标题时,我们或许已经参与了错误的扩散。谣言之所以具有杀伤力,不只是因为有人编造它,更因为无数人无意中放大了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意的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共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多传播谣言的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出于一种“宁可信其有”的谨慎。但在信息时代,不加分辨的善意也可能变成有害的传播。一次未经查证的转发,可能就会毁掉一个企业、一种产品,甚至一个行业的信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科学家,但我们可以是理性的传播者。面对看似危言耸听的信息,多一点怀疑,多一分查证,多一句“这是真的吗?”可能就是阻止谣言蔓延的第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不信谣,不传谣,是每个善良人的底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舆论的力量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那场关于味精的“世纪误会”,已经证明了:信息可以比刀子更快,比毒药更狠。愿我们每一个传播者,都能多一点分辨,少一点盲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在这个信息密集的时代,不造谣,是底线;不信谣,是理性;不传谣,是责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7、2。渥太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