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北我来了!沈阳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邻居老王约好的东北、内蒙之行终于成行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沈阳。</p><p class="ql-block"> 沈阳,辽宁省的省会,古称盛京、奉天,是清朝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皇太极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中国清朝,沈阳一跃为清代两京之一的盛京皇城,开始成为东北中心城市。</p> <p class="ql-block"> 由于到沈阳比较早,有半天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俩决定先去辽宁省博物馆,然后去清昭陵所在的北陵公园。</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地铁,首先来到了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馆之内,辽河文明的源头静静流过时光。我在远古的遗存面前驻足,新乐遗址的草木泥土气息似乎穿透了玻璃,原始灶坑里仿佛还缭绕着久远炊烟的气息。而最震人心魄的,是那块幽幽闪着光芒的红山玉龙,千年暗藏地下,竟几乎完好无损。它盘曲着神秘的身躯,玉质光滑柔润,眼神苍劲幽深,似乎仍在悄然牵引着远古图腾的灵气,那存在于时间之外的力量,仿佛无声召唤着历史深处回应的声响。隔着岁月的玻璃,我屏住了呼吸,久久凝视中,仿佛自己也渐渐被引向远古混沌初开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藏品:红山玉龙</p> <p class="ql-block"> 从省博物馆出来,我们马不停蹄,又乘坐地铁,直奔北陵公园而去。</p><p class="ql-block"> 北陵公园坐落在沈阳城北,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原为皇家陵寝,1927年辟为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位于其中。</p><p class="ql-block"> 园区主体建筑清昭陵<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寝,</span>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完善,最终形成今天的规模。陵寝保护区面积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主要建筑均建在中轴线(神道)上,其他建筑自南向北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清昭陵的建筑体系保留了清初关外的部分建筑特色,更多的则是按照中原王朝的陵寝规制制造的。</p><p class="ql-block"> 陵前园区汇集了绝大部分景观区,沿主干道东西两侧主要有荷花湖、游船码头、皇太极广场、芳秀园、友谊园、柳堤等。陵后是茂密的古松及次生林区,现存古松2000余棵,松齡接近400年,是目前国内现存最主要的古松群落之一,其中著名的“神树”、“风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象形树更是树形奇特,形神兼备。</p><p class="ql-block"> 清昭陵于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踏入北陵公园,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庄重肃穆的清凉之气。园中古松参天,枝叶繁茂相接遮蔽了天空,树冠如巨大华盖巍巍矗立,将阳光遮挡得只剩疏疏落落碎影。树影婆娑处,整座园子静寂得只能听见风过树梢的幽微涛声。沿着神道向前,石兽石人无声陈列两旁,尽头赫然蹲踞着一尊巨大石龟——碑座龟趺,它埋着头,背负着沉重石碑,驮载着帝王一生的功过荣辱。我抚摸着龟背上冰冷的石纹,冰凉由指尖传入心间;松涛之声如远处潮水般低沉回旋,两相纠缠之下,皇陵的威严与古老交织成一种无声的压迫,使人不由肃然屏息。</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广场上的皇太极雕像</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清昭陵,由于陵园不对游客开放,我们只好在大门口朝里窥探,然后绕着陵园走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清昭陵为“前朝后寝”三进院落的建筑格局,总体分为前导和陵墓两大部分。正红门至隆恩门为前导部分的一进院落,在正红门外还有下马碑、石狮、神桥、石牌坊等装饰性建筑。方城、隆恩门、隆恩殿为祭祀建筑区的二进院落。宝城明楼、宝顶、地宫为陵墓区的三进院落。</p><p class="ql-block"> 清昭陵的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装饰装修均是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寝文化,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点,将汉、藏、蒙等建筑文化与满族建筑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明、清各皇陵的独特风格,体现了早期丧葬理念逐渐汉化时的皇陵建筑形式与格局,揭示出特定历史阶段下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p> <p class="ql-block"> 到了傍晚,沈阳市民纷纷来到北陵公园,有坐在道旁憩息的,有在广场上跳广场舞的,还有组队进行快走的……</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 上午我们随团来到了沈阳故宫。</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始建于1625年,为清朝初期皇宫,集汉、满、蒙建筑艺术于一体,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及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天命十年(1625年)始建,至清崇德元年(1636年)基本建成,历时158年,乾隆时期扩建形成现存规模。作为清朝入关前的政治中心,其建筑分为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东路: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核心,为努尔哈赤时期所建,用于举行大典和八旗议事。</p><p class="ql-block"> 中路:皇太极时期扩建,包括崇政殿、凤凰楼及后宫建筑群,是政务与居住区域。</p><p class="ql-block"> 西路:乾隆时期增建,含文溯阁(存放《四库全书》)和戏台等,供东巡皇帝使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了沈阳故宫。这座清初的皇宫与我们熟知的北京紫禁城全然迥异。窄小的庭院,宫室亦不算宏阔,却显露出一股蓬勃的锐气,红墙赤艳,琉璃瓦在日光映射下闪耀着跃动的金色光彩。站在凤凰楼上眺望,整座宫院的屋顶仿佛连成一片金色海洋,有股初生王朝的灼灼之气冲破沉稳,蓬勃而出。</p><p class="ql-block"> 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布局,更显露出八旗议事那种原始民主的气息——大帐居中,十座小亭如众星拱月般环伺。亭子虽小,却透出力量;宫殿虽不甚庞大,却蕴蓄着开疆拓土的生机锐气。清王朝的创业之心如同燃烧的火种,此刻仍在这方寸宫墙间闪烁未熄。</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沈阳清故宫,我们跟随着导游,步行来到了大帅府。</p><p class="ql-block">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p><p class="ql-block"> 大帅府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民国时期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群之一,也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的官邸与私宅。其建筑风格融合中西文化,承载了民国时期东北的政治风云与家族传奇,被誉为“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民</span>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主要有大青楼、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帅府门口的张学良将軍雕像</p> <p class="ql-block">帅府大门</p> <p class="ql-block"> 踏入大帅府,又走进了另一幕截然不同的历史篇章。庭院深深,中西合璧的建筑矗立其间,大青楼气势雄浑,小青楼却雕栏画栋,格外精美玲珑。我立于老虎厅中,凝视着当年张作霖身亡的地方。一椅一几仿佛被时光凝固定格,空气中淤积着沉沉阴谋的气息。张氏父子新旧交替的权柄巨变,那些岁月里每一次心跳的加速与屏息,仿佛都沉淀在此处的寂静之中,伸手可触。</p> <p class="ql-block"> 大青楼:仿罗马式建筑,青砖砌筑,黑白相间。曾是张氏父子办公核心,著名的“老虎厅”即位于此,张学良曾在此处决杨宇霆、常荫槐。</p> <p class="ql-block"> 小青楼: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张作霖五夫人居所。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伤后在此去世。</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乘坐的汽车。</p> <p class="ql-block"> 赵四小姐楼:赵一荻故居,砖红色洋楼,内部复原书房、卧室等场景,展现其与张学良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回望在沈阳足迹:从博物馆深埋尘土的玉龙幽光,到北陵龟趺驮着的厚重石碑,再到清故宫屋瓦闪耀的灼灼金芒,最后是大帅府里那令人窒息的历史拐点……一路行来,沈阳城层层累累的历史如一本厚重典籍,等待着有心人去细细翻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