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的变迁(四)

zhaidaxue

<p class="ql-block">  现在汽车成了出行的必备工具,自行车逐渐被冷落,我很长时间没去看那两辆放在小区地下室的自行车。后来听说物业为腾地方,把那些闲置不用的自行车统一处理掉了。现在想来真是对不起它们,竟连它们的照片都没留下一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高新区加大力度“治污减霾”时期,我们又增添了两辆大轮变速和一辆小轮折叠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  2012年春节放假前,西北普降大雪,给很多迫切回老家和亲人团聚的人造成了巨大困难。我们一大早开车出门,刚走到礼泉高速公路被紧急封闭,只好下高速走312国道,看到路边有不少小车滑到路基下紧张得提心吊胆,拐进加油站花500元买了一副“牛筋”防滑链挂到车前轮,只跑了50多米,左轮的防滑链就断了,索性将另一条也摘掉。好不容易“爬行”到甘肃境内,路总算好一些,等到了平凉弟弟家见到倚门既渴望又担心的老父亲时已是晚上八点。</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年我们在兰州过年,同样遇到大雪天,连续几天没动车,结果到该返回的那天早上车竟打不着了——电瓶被冻坏。只好到公路边请修理部的人来搭电,启动后再不敢熄火,一路开到宝鸡。心存侥幸地想,跑了几百公里应该有电了吧,于是在加油时熄了火,再启动又打不着了,只得再到附近敲门请下班正在吃饭的修理部师傅来搭电。还没到咸阳天就黑了,不敢开大灯,只能打开雾灯全神贯注地跟着前面的车行驶。终于平安到家。</p> <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我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领命进入秦岭腹地驻村扶贫,村里条件很差,作为扶贫干部往返于单位和乡村之间,自己的车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第一天进村我开着车在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引领下小心地从两侧长满一人多高蒿草、宽度仅可容许单行的山间盘道穿行过去的,从路况足可以想象村子的闭塞与贫穷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等调研策划的扶贫项目有了眉目并付诸实施时,除大宗物料必须雇货车拉运外,零星小件都是我们帮扶人员用私家车从县城拉进村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天下午,我们和村民正在工地干活,4点多了突然接到电话通知立即去镇上开会,我的第一反应是开完会肯定到晚上了,也顾不了那么多,开上车就往山外跑。交通部门正在进行加宽路面和安装护栏工程,沿路堆放着材料,开到最危险的那个转弯处,我下意识地提前进行了减速,但没想到对面还是突然冒出一辆小车。右侧就是悬崖和河道,我不敢向右打方向又没别的办法躲避,只能任两车以最慢的速度亲密接触,结果左侧大灯被撞坏。</p> <p class="ql-block">  由于山里的气候水土原因,我得了湿疹,两条腿和肚皮奇痒难耐,回西安诊治,医生开了药,因为急着进村,取了药后没细看说明书就先服了,结果开车上了高速不久,瞌睡得死去活来,好在理智尚存,坚持开到县城附近的一个出口下了高速,将车停在路边小睡一会儿再往山里开。晚上,再次吃药时仔细阅读说明书,才知道其中一种药有安眠作用,只能在睡前服用。</p><p class="ql-block"> 后来感叹,现代人的性命与车子生死悠关!</p><p class="ql-block"> 小致陪我们跑了十年,由于节能减排的需要逐渐退居二线,我们新买了一辆油电混动的SUV,称它为“小雷”。除了“小雷”限号,“小致”大多时间都在休息,但它永远是我们的最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