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早上打太极拳间歇,我用小毛巾擦着汗,与拳友聊天,回头突然看到儿子,诧异、惊喜,这么热的天,又这么早,这孩子怎么从上海市区跑到青浦来了?他说“妈妈,回家,今天,我们到大仓桥去。”</p><p class="ql-block">我突然想起来了,前一天晚上视频连线的时候,讲起他老爸要到大仓桥去。于是儿子抽出半天时间驱车陪我们去大仓桥——爷爷曾经工作和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树上的蝉鸣突然密集起来,像给这趟寻根之旅铺上了暖烘烘的背景音,我望着他肩头未干的汗迹,忽然觉得几十公里的车程,原是被两代人的牵挂熨烫得平平展展。</p> <p class="ql-block">大仓桥</p><p class="ql-block">明代天启六年(一六二六年)知县章儒建 ,本名永丰桥 ,因明清时期桥南有储存漕粮的仓城,故俗称大仓桥。 </p> <p class="ql-block">老公如愿来到大仓桥,喜上眉梢。</p> <p class="ql-block">大仓桥南北走向 ,横跨旧市河上,明清时期河面开阔,是松江府漕粮漕运的起始点。 桥为五孔石拱,中孔最高,依次递减, 是上海市大型古桥之—。一九八五年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灰鹭躲在大仓桥桥洞石基上,它注视着水面,可是这么热的天,水面初平鱼浅底,看来它白白守候了,我心里犯了嘀咕,我们的寻觅之旅会不会像这只灰鹭,一无所获呢?</p> <p class="ql-block">无论寻觅的结果如何,桥洞里的旖旎风景,依然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太阳明晃晃的照在身上</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仓桥上,望着杜家老宅改造成的茶馆。</p> <p class="ql-block">孟姜亭</p><p class="ql-block">传说孟姜女万里寻夫,走到水次仓关帝庙前走不动了,就在庙前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一夜。为纪念她,人们修建了孟姜亭。</p> <p class="ql-block">灌顶禅院</p><p class="ql-block">灌顶禅院始建于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最初叫“水次仓关帝庙”,由在松江的晋商发起筹资建造,位于松江仓城,是当时松江最大的漕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建庙旨在祈祷北上漕运顺利平安。</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年间,水次仓关帝庙被易名为“灌顶禅院”。</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的河水湍急,水量很大。</p> <p class="ql-block">“背景有没有大仓桥啊?”老公语气不自觉带上了几分期待。儿子回答:"当然有啊,爸。" 老公看着照片笑起来,那笑意里漫开的温柔,比江南水乡的晨雾还要浓——毕竟这大仓桥的青石板上,还嵌着他儿时蹦蹦跳跳留下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坐在市河的护栏上,微风掀起帽檐,如掀起一页的旧日历。我不由自主的按住帽子,心里寻思着,72年前老爷子住的杜家大宅到底在哪里呀?37度的高温下,老公毫无退缩的孜孜以求,让我深感他对那段时光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大仓桥两岸民居鳞次栉比,黛瓦青灰的马头墙鳞次栉比地昂首伸向天际。斑驳的山墙肌理间,砖缝里还嵌着前朝的雨痕。当流云掠过靛蓝天幕,马头墙的剪影与皴裂的墙面互为映衬,将沧桑酿成静默的诗行,诉说着江南古镇历史绵长。</p> <p class="ql-block">小弄堂冷冷清清,不见人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阳光热辣辣,开足火力。我们踩着自己交错的影子在小弄堂寻寻觅觅,像迷途的蝶儿撞进无人的迷宫,只余下茫然与惶惑。</span></p> <p class="ql-block">正当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看见一位老阿姨,儿子向前询问,杜家大宅在哪里?老阿姨热情地指了指,“就在前面。”</p> <p class="ql-block">“老妈找到了杜宅”,老公奔过来 ,笃定地说,“不是这里 ,当时我们住在中山西路上的杜氏宅。”</p> <p class="ql-block">这座杜氏宅,俨然已经成为大仓桥堍下的茶馆。(由于桥梁是交通要道,桥堍作为桥梁两端的关键位置,人流量较大。商家会选择在桥堍附近开设店铺、摊位等,进行商品交易和服务提供。)</p> <p class="ql-block">秀南街坐落一些文艺气息浓厚的小店。</p> <p class="ql-block">我们只好再一次走过大仓桥,来到中山西路。</p> <p class="ql-block">大仓桥地区又称作仓城,历史上这里有漕运存放物资的仓库。</p> <p class="ql-block">一个“当”字迎面而来,我凝视这个“当”字,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看见昔日商业往来的繁茂景象。彼时公路尚未通达,南来北往的货物皆赖舟楫行于水路,大仓桥一带曾是帆樯如云的漕运要津。然随着汽车与公路的兴起,漕运逐渐衰退,大仓桥一带却似被时光定格,依旧保留着往昔的历史肌理,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中山西路两边墙上的宣传画,满满的回忆杀。有人讲这里要打造成一条明清街。</p> <p class="ql-block">老公站在中山西路巷口,眉峰微蹙,眼里满是困惑:“奇怪,当年明明是条宽阔的大马路,现在怎么变得这么狭窄了?”话音里裹着时光错位的恍惚。儿子闻言,唇角勾起一抹笑意,伸手搭上父亲肩头调侃道:“老爸,您忘了,就像我小时候在北方吃的馅饼,每每想起来那饼大得像盆子,因为那时我很小啊!”父子俩的对话 ,都润染上了怀旧的色调。</p> <p class="ql-block">儿子惊喜的喊道,这里有一处民宅哦。老爸一口否定,这里不是杜宅。</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道路两旁的路树遮天蔽日,粗大的树干,要两三人才能合抱。</p> <p class="ql-block">经路人的指点,我们来到了杜氏雕花楼。</p> <p class="ql-block">一跨进大厅,老公径直迈进左手边的一间屋子。</p> <p class="ql-block">老公惊喜的地喊到,“就是这里,就是这里!快给我拍张照片!”</p><p class="ql-block">老公从来不主动要求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老公说,原来这里是窗户,到天井里去,要从窗户爬出去。现在半截窗改成了落地门,出入十分方便。</p> <p class="ql-block">老公的目光在小天井里久久凝驻,像是被岁月的丝线牢牢缠住。刹那间,时光倒转七十二年,记忆的闸门轰然洞开。恍惚中,那只圆滚滚的小乌龟又鲜活起来,短小的四肢奋力划动,在石砌的水池里慢悠悠地爬着,水面泛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角落里的夹竹桃开得正好,粉白的花瓣层层叠叠,宛如云霞落在枝头,明明美得令人心醉,大人们却总叮嘱“只能看,不能碰”,神秘的警告反而让不谙世事的姊妹三人更加好奇。</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的手指划过雕花楼斑驳的梁柱,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这座楼最热闹的时候,曾住过27户人家,您家老爷子就是其中之一。”老公望着回廊上褪色的木雕,目光变得柔和而悠远,语气里满是怀念与敬佩:“那个年代,父亲考上国有银行可比现在考上复旦大学还难。珠算、记账这些金融门道,桩桩都是硬骨头,他硬是咬着牙一路闯了过来,真是了不起。”他顿了顿,自嘲地笑了笑,“说起来,能在这儿安家,在当时也算是个‘白领’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时,工作人员忽然指向天井中央的荷花池,眼角眉梢都染上笑意:“你们来得正巧,荷花开得正盛呢!”粉白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池面泛起细碎的涟漪,将天光云影揉成一片朦胧的旧梦。</p> <p class="ql-block">这间屋子就是老爷子当年在大仓银行营业所工作期间居住的地方。现在成了放皮影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满满的回忆,见物思人情景再现。老公娓娓道来,“那时每逢寒暑假,妈妈都要带着我们三个孩子,从朱家角乘船四个多小时来到大仓桥。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是那么开心,晚上我们出去散步到大仓桥或者到秀野桥。散步归来,在路边摊买上几分钱的糖果,我们就开心的不得了。当时我只有9岁,姐姐10岁,妹妹4岁。”</p><p class="ql-block">老公十分感慨,72年过去了,那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也进入耄耋之年。</p> <p class="ql-block">我拿着手机,调整角度,记录这激动幸福的一刻。镜头里,老公时而眯起眼睛凝视雕花窗棂,孩童般的好奇在眼角眉梢流淌;时而喃喃自语,皱纹里都盛满了跨越七十年的光阴故事。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此刻化作他眼底跳动的光,将耄耋之年的面庞镀上温柔的暖色。幸福如同春水漫过堤岸,从他心底汩汩涌出,浸透了每一道笑纹。</p><p class="ql-block"> “找到了!真的找到了!”他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与家人视频连线,举着镜头扫过熟悉又陌生的雕梁画栋,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快看!这就是我们小时候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将视频片段分享到家庭群,仿佛迫不及待要把这份跨越时空的喜悦,传递给每一位亲人。</p> <p class="ql-block">端坐于客厅。</p> <p class="ql-block">琴房,茶室</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茶室对饮,享受在杜宅度过的每一寸光阴。</p> <p class="ql-block">我说不知今生今世还会不会再来,儿子马上接话,只要你们想来,双休日我随时奉陪。</p> <p class="ql-block">后面二楼正在搞活动,我们不便打扰。</p> <p class="ql-block">据杜氏后裔回忆,杜氏雕花楼,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于民国时期进行翻建为四棣三进庭院式建筑。</p><p class="ql-block">雕花楼屋顶为硬山式马头山墙,小青瓦白粉墙,色调素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间古宅,同时又融合了西方建筑装饰元素,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梁枋栏柱、门窗隔扇均雕有精细中西图案花纹,其中,一对木雕双龙抢珠造型生动,堪称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1998年杜氏雕花楼被列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是松江地区绝无仅有的古代建筑雕刻之精品。</p><p class="ql-block">现被用作“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集中展示了松江顾绣、皮影戏、沪剧、昆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相结合,向人们展示松江的文化成就、市井风情、先贤名士等人文历史。</p> <p class="ql-block">踏出杜氏雕花楼斑驳的门槛时,老公的脚步轻缓得像是怕惊醒了旧时光。青砖黛瓦间漏下的阳光,仍在石阶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恍惚间与记忆里的某段岁月重叠。指尖抚过雕花木门上的纹路,那些精美的浮雕仿佛还留着童年掌心的温度。转身离开的刹那,我知道,他的心早已留在了雕花楼里——那里藏着蝉鸣悠长的午后,飘着老冰棍的甜香,还有永远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p><p class="ql-block">一位朋友的留言颇有深度,仅以此留言,结束本文: </p><p class="ql-block">松江大仓桥和杜氏雕花楼,不仅是历史建筑,更是一个家族的情感坐标。寻觅的过程,或许曲折,但最终收获的是比风景更珍贵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