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刘元民,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国第三届书香之家获得者,中国乡村阅读榜样、韬奋基金会全国读联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散文名家,中华九州诗社社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诗人,出版诗集多部,编辑、记者,曾任《中华医院报》社副社长,入编《中国文艺人才库》。山东省第四届全民阅读推广人、山东省优秀阅读推广人、山东省百位智慧家长、山东省家风传承最美家庭获得者,现为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智慧阅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山东省青州市阅读联盟主席,青州市阅读学会书记、主席,青州市朗诵艺术协会主席。2022年2月24日山东卫视齐鲁先锋栏目以《刘元民,让孩子们爱上阅读》为题,在黄金时间播出了5分钟的专题,介绍了他的事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律·杏坛新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元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坛新雨涨春泉,泗水弦歌动远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石铭功昭日月,经纶振铎励英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乍看潋滟浮云榭,忽觉缤纷入梦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道东风留不住,青衿鹏举欲摩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位乡村阅读推广者的诗意自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韩墨</p><p class="ql-block"> 读刘元民先生的《杏坛新雨》,感觉就像听一位特别有故事的老朋友,用诗的语言跟你唠嗑。他写的是七言律诗,这形式本身就挺“老派”的,但里面装的,却是他当乡村阅读推广人的那些事儿——老祖宗传下来的教化道理,跟现在老师该干啥,他全搅和在一块儿了。人家可是“中国乡村阅读榜样”,家里还得过“书香之家”的牌子,可不是白拿的。你看看这诗,读起来有点老古诗词那种“温柔敦厚”的味儿,但又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因为他干的是“党建引领+书香赋能”这活儿,把“杏坛”这老词儿也给翻新了,不单指孔子讲学的地方,还指他自个儿弄的那个阅读学会。整首诗,他拿“新雨”当眼儿,你说它是春雨吧,它还真就是;可你细品,它又像教育,像文化,像春天里冒出来的新希望。这诗看着格律挺严的,可字里行间,那股子对文化传承的真心实意,还有对下一辈的操心劲儿,是藏不住的。</p><p class="ql-block"> 首联:<b>杏坛新雨涨春泉,泗水弦歌动远埏。</b></p><p class="ql-block"> 开篇这“杏坛新雨涨春泉”,立马就把人拉到了那个地方。啥叫“杏坛”?你肯定知道,就是孔子当年讲课的地方嘛。刘元民这儿一用,可不光指老祖宗,还拐了个弯,指他自己弄的那个青州阅读学会,你说牛不牛?这地方,在他眼里,就是现在这文明传下去的地方,一个新“杏坛”。然后“新雨”,你说它是真下雨了也行,可更像是说他自己,还有那些搞阅读推广的人,就像春雨,不声不响地滋润着啥。最绝的是“涨春泉”这三个字,你想想,教育这事儿,咋说呢,它就像一股活水,咕嘟咕嘟往上冒,越冒越多,这不就是他到处建村图书馆,想让看书的事儿走到家家户户门口那“最后一公里”干的事儿嘛!后面那句“泗水弦歌动远埏”,“泗水”和“弦歌”让人立马想到《论语》里头孔子和他的学生唱歌跳舞那温馨的画面。但他这儿一用,意思就宽了,不光是青州那几个村子里的读书声,还能传得老远老远,震动了整个文化圈儿,这就是他想干的“用书香给乡村振兴添把火”的梦啊。你看,开头这两句,看着是写景,其实心里装着大道理,那“立德树人”的劲儿,藏都藏不住。他自个儿也说了嘛:“阅读啊,就是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是让人长大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 颔联:<b>金石铭功昭日月,经纶振铎励英贤。</b></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这“金石铭功昭日月,经纶振铎励英贤”,味道就变了,开始夸人啦,夸谁?夸这些当老师的,搞教育的。你看他选的词,“金石”对“经纶”,听着就挺有分量。“金石”啊,你想想那青铜器、石碑上刻的字,能留多久?能照多久?刘元民用这个,是想说,他干这事儿,建图书馆、留书,这都是在给文化刻碑呢,想让这事儿传得久远,照得亮堂。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铭功昭日月”强调文化传承的永恒性,与其在徐桥村筹建“乡邻共享图书馆”、保存五千册典籍的实践形成互文;</span>“振铎”更有意思,古代老师上课前摇铃铛聚学生,他这儿一用,可不就是指他组织那个“校园讲师团”,跑七百多次去讲课嘛!这铃铛一响,知识就来了。最后落脚在“励英贤”,啥意思?就是鼓励那些年轻娃儿,那些“英贤”,让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干大事,当“红色接班人”。这不就是山东台报道他时说的“让孩子们爱上阅读”那事儿嘛。整联用词挺老派的,但一点不觉得老掉牙,反而觉得这老头儿,真把自己这点事儿,看得很重,把自己当成那文化长河里添砖加瓦的人了。而且,你细品,还有那么点“退休了也不闲着,党员身份还在呢”的意思,这叫“离岗不离党”,够硬气!</p><p class="ql-block"> 颈联:<b>乍看潋滟浮云榭,忽觉缤纷入梦篇。</b></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儿,笔调一转,有点像电影里镜头拉远,看看周围的美景。“乍看潋滟浮云榭”,欸?这“潋滟”的水光,“浮”着的“云榭”,听着挺美是不是?你猜怎么着?这“云榭”啊,不光是诗里那个亭子,刘元民自己可能就想到他亲手盖的那些村图书馆、活动室了。那地方,不就是大伙儿、特别是孩子们,能去“遨游书海”的精神堡垒嘛!然后“忽觉缤纷入梦篇”,咦?怎么一下子就蹦到梦里去了?哦,明白了,这“入梦篇”就是他搞的那个“我的书屋·我的梦”征文比赛啊!他这是说,你看书啊,一开始可能觉得知识就像水波那样,闪一下就过去了(“乍看”),但后头呢?后头它就悄悄钻进你心里,变成五彩斑斓的梦,变成你的梦想种子(“忽觉”)。这“乍看”和“忽觉”一对比,真有意思,就像他说的“志愿服务聚灵气”,知识也是这样,不知不觉就来了。而且,你想想,这阅读带来的那种“爽”劲儿,那种成就感,是不是得自己体验了才知道?就像他在访谈里说的:“阅读的获得感,得自己站到舞台中央,让掌声砸到身上才真有。” 这两句诗,写得挺灵动的,感觉他不仅是在说读书,还是在说那种“哇,原来读书这么有意思”的顿悟时刻。</p><p class="ql-block"> 尾联:<b>莫道东风留不住,青衿鹏举欲摩天。</b></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两句,真是给整首诗来了个漂亮的收尾。你看他开头用“新雨”,结尾用“东风”,前后一照应,这时间线就给串起来了,像画了个圈儿。“东风留不住”,唉,这话听着有点伤感,像说春天过去了,像说人老了,时间不等人。但刘元民可不是真让你伤感,他话锋一转,“青衿鹏举欲摩天”!啥意思?年轻一代(青衿)要像大鹏鸟一样,翅膀一展,直接冲上云霄啊!“摩天”,那得多高?天边儿上!这股劲儿,能活多久?比那春风还长!这意思就是,别管我老头子这“东风”还能刮多久,你们年轻人得自己飞起来,飞得越高越好!而且,你细品,“鹏举”这典故,《庄子》里的,那鸟飞得多牛!他还指啥?可能也指他搞的那些“国际交流项目”,像送孩子去深圳大学读国际班,让他们不光在村里飞,还能飞出国门去!这联最牛的地方在哪?就在于这种反差:明明知道人老了,时间快过去了(“东风留不住”),但他这股子劲儿还在,还在使劲儿托举年轻人,让他们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往高处走。这不就是他那种“老牛也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银龄红”精神嘛!这种“我活一天就干一天,不图别的,就盼着你们好”的“孺子牛”劲儿,不就是他那个“全省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组织”奖牌子背后最实在的东西吗?</p><p class="ql-block"> 写作特点:<b>典新互映,格韵同构。</b></p><p class="ql-block"> 老词儿新说法,不土气:你看里面那些“杏坛”、“泗水”啊,一听就是老古董,但刘元民一用,立马就变成了他自家的事儿,变成了现在这党建引领、读书赋能的新故事。这就像拿老料子做了件新衣服,看着挺有文化,但又一点都不掉书袋,反而觉得挺时髦,挺实在。这叫啥?这叫传统和现代在诗里开了个“双声道”。</p><p class="ql-block"> 规矩是规矩,心思是心思:这七律的规矩他守得挺死,平仄对仗,中规中矩,看着挺“正”。但你再琢磨,这规矩底下,藏着他自己的小九九。比如中间那两联,对得挺工整,“金石”对“经纶”,“潋滟”对“缤纷”,看着挺“官样”,像他说的“党建引领聚正气”。可你看最后那句“摩天”,有点小“犯规”(拗救),这不就像他自个儿吗?退休了,但不褪色,还得“突破”一下,再干点啥!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p><p class="ql-block"> 老典故,讲新故事:他这诗里用的典故,像《论语》里的,《庄子》里的,都不是啥新鲜玩意儿。但他一摆弄,就摆弄成了他青州乡村里的阅读故事。比如“振铎”,老意思是摇铃铛上课,他这儿直接指他那个“校园讲师团”去讲课,多形象!这就叫“古为今用”,把老故事讲出了新味道,让诗里那种“大家一起读书多好”(诗可以群)的感觉,变得真真切切,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结尾:<b>红脉润土,诗育绿洲。</b></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这首《杏坛新雨》,不光是刘元民先生他自己干的事儿、心里想的事儿,用诗写出来罢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好多像他这样的“银龄红”老人,心里那股子劲儿。你想想,他拿了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奖,家里还挂着“全国书香之家”的牌子,这两样搁一块儿,是不是挺有意思?这诗啊,就不光是老头儿自己抒情了,它成了“党建引领+书香赋能”这事儿的一个文学证据,一个活的例子。这诗好,好在哪儿?不光是形式上,七律写得溜不溜的,更在于他真把一个“老干部”那种老党员的劲儿,那种红色基因,化成了啥?化成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生产力!就像诗里写的“春泉”,在山东那大地上,在村头村尾,一点点地流,把文明给浇灌出来,浇灌得那叫一个“诗情画意醉游人”——你看,大伙儿的日子,因为读书,真的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由作者提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简介】</b>韩会勇,山东青州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老干部诗词学会等多个文学组织的会员。在文学创作领域涉猎广泛,包括诗歌、散文、辞赋、楹联和评论等多种文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版权声明:</b>本作品为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特别声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