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云山,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念叨着白云山的名号,顺嘴会吟诵出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细究此句诗的出处,即有李白的《太华观》中“厄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但更为著名的出处应该是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诗中的山并非白云山,但将山中的白云深处描述的幽深迷人,吸引人凭添了无尽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的名为白云山的名山很多,最近的有佳县白云山,记忆较深的广州白云山等等。去年初秋的河南之行,在朋友的鼎力推荐下,弃老君山不顾,见识了与老君山只有数十里之隔的白云山,她的幽深奇险和旖旎风光令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白云山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二十六摄氏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飞跌,林深谷幽。位于伏牛山脉的白云山景区距洛阳市区一百四十多公里,进入山区后,公路在逐渐抬升,路一侧的悬崖也越来越陡,看向谷底不由得一阵阵眩晕。行进中不知何时山路变得起伏不定,云雾缭绕在车窗外边,接近山顶又飘起了小雨,行驶在云雾雨水裹挟中的崎岖山路上,眼前视距只有两三米,频繁的会车或拐弯让人头皮一阵阵发麻。焦躁中汽车突然停了下来,一条拦杆横在车前,原来是到了景区入口,在大雾和雨水中摄像头看不清车牌,故而未起杆挡住了前行的道路!雾气中钻出的保安暴露了旁边的岗亭,保安与岗亭中的工作人员核对后立刻放行,并告诉我们山上没有下雨可以进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离开景区大门不远山路开始下坡,又行几分钟眼前豁然开朗,雨停雾散,青山如黛连绵不绝。景区沿山谷顺势铺开,总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分为五大观光区和五大休闲区。在酒店安置好了稍事休息,便匆匆赶往白云峰观光区,沿途山头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看不到底的深谷中传来阵阵涛声,路边的挂滿雨露的松柏不时打湿衣裳,阴霾中的大雾天气使得世界变得混沌一片,模糊的视线中忽上忽下漫长且陡立的台阶不再畏惧,摸索着来到仙人桥头,却被禁止上去,只能在桥头遥看云雾中探过来的云中钢索😬,却好象真的从仙境中伸过来的天路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知难而退的我们又来到了白云湖。说来也怪,山上云遮雾罩,山下蓝天白云,群山环抱中的白云湖静静的躺着,像熟睡中的仙女,曼妙的身姿一览无余!安若明镜的湖面仿佛仙女沉睡的脸庞,静谧中气若幽兰;沿湖环绕的木栈道仿佛缠绕在仙女腰间的裙带,勾勒出曼妙的身姿;堤坝顶漫流而下的瀑布像极了仙女的秀发,万千银丝闪闪发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漫步在环湖栈道,另一侧湖边恰到好处立着一弯月牙,与蓝天白云一同倒映在平静的湖面,恍惚时空倒置分不清白昼😬!以至于深刻怀疑李白的《太华观》中“ 厄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的此情此景并非登华山,而是在白云山写就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沿栈道漫步前行,感叹着眼前的景色并不时用手机定格时空,不觉中来到了一处园林景观,其中亭台廊桥玲珑别致,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绿树掩映中有古建隐约可见,走近一看,留候祠(——张良?!)的名称顿时让人想一探究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张良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青史留名的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因西汉建国过程中功勋卓著被封留候。汉高祖曾云: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万万没想到在此邂逅了此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留候祠,传说张良功成身退后曾在此修身养性。做为河南人,故乡白云山的山水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修身之所,故而张良曾流连于此可能性很大!张良的一生颇具传奇,从博浪沙刺秦、圯上受书、斗智鸿门宴、下邑奇谋到谏助分封,从中可以看出张良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奇谋叠出,建立了不世之功。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渐生退意,虽在刘邦和吕后的挽留下没有彻底隐退江湖,但也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后于公元前186年病逝,得以善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留候祠内墙壁上有张良无题诗二首,细述了张良功成身退的内心活动,即渴望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又恐人君思虑过多而起戒心从而引来祸端的微妙心理。所以张良最终选择了退居闹市的“大隐”生活,这与春秋时期越国名臣范蠡与文种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范蠡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成就霸业。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远离朝堂隐居经商,三散家财终成巨富,被民间奉为文财神。文种同样在越国称霸过程中居功至伟,但却落了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思想至此不由得让人感佩张良的睿智,感叹世俗之人的贪恋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其实,金钱、权力、声誉是一个不可能的三角。这三者能获其一已不是易事,能获其二就足以让人高处不胜寒,若三者都想要,必有重大安全隐患。可叹世人真正能对此有清醒认识的少之又少!</span></p> <p class="ql-block"> 相较于范蠡、文种、张良等名士的做法结局,根据《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说的是晋朝大司马张翰,字季鹰。某一日秋风乍起,其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突然领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清闲快活,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告老还乡”。此公行事更可谓天马行空、潇洒至极!</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世,或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或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实为在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勿虚度光阴、徒生悲凉。借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