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14日清晨5点45分,第七天的寻鸟之旅在山打根热带雨林公园拉开帷幕。我扛着架好相机与镜头的三脚架,踏入园区。刚进门,右侧枝头挂满小红果的树上,亚洲辉椋鸟正欢快地啄食,还有其他小巧玲珑的鸟儿相伴。没走多远,一只蓝喉蜂虎惊艳现身,我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美妙瞬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沿着公园内的高架铁桥栈道前行,一路上鸟儿成双,欢快追逐。在桥上平视拍摄大树上的鸟儿,视角绝佳。走过高架桥,一片茂密的森林映入眼帘,这里正是紫顶咬鹃的栖息地,我尽情捕捉着它们优雅的身影,将无数精彩画面定格在存储卡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森林一角的木亭里设有座椅,大家在此稍作休憩。这时,一只橙腹啄花鸟仿佛深谙我们的心意,在镜头前轻盈跳跃、自在飞舞,让我收获了最满意、数量最多的拍摄成果。在同一位置,我还幸运地拍到了距离极近的黄腰太阳鸟。这片繁茂的森林,负离子浓度极高,穿梭其中拍鸟,既是一场自然探索,也是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爬坡过铁桥,虽然路途奔波,但收获满满,拍了许多珍贵的鸟类照片,累并快乐着。11点半,我们离开公园,前往茶餐厅享用午餐,回到酒店洗漱休息到下午3点40分,体力得以恢复。这也是此次行程中,唯一一次中午回酒店午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午4点,我们来到另一个山打根热带雨林公园。恰逢周末,公园里热闹非凡,市民们纷纷前来运动,还有单位组织救护演习,不少人搭起帐篷露营。我们避开人群,选择幽静的森林深处继续拍鸟。尽管啄木鸟如约而至,但由于游客众多,或多或少影响了鸟儿的活动,我们下午拍到的鸟儿数量不多。不过,好在上午收获颇丰,整体算下来,这一天的拍鸟成果依然十分可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马的热带雨林公园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没有明显的大门和标识,甚至连围墙都没有,更无需购买门票,处处都充满着自然与野趣,等待着热爱自然的人们去探索、去发现。</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木亭可拍鸟可休息</p> <p class="ql-block">公园市民搭帐篷露营</p> <p class="ql-block">亚洲辉椋(liáng)鸟 (英文名:Asian Glossy Starling,学名:Aplonis panayensis),是雀形目椋鸟科辉椋鸟属的鸟类。又名: 辉椋鸟、菲律宾椋鸟,大型、外表凶悍的椋鸟。成鸟黑色,光线下可见绿色光泽,拥有血红色眼睛。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已作为外来物种引入台湾、海南等地,但在这些地区分布并不普遍。常出现在城市、城镇、公园和农田,以大群形式栖息。</p> <p class="ql-block">亚洲辉椋雌鸟</p> <p class="ql-block">红眼褐鹎(bēi) (英文名:Asian Red-ey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brunne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广泛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最显著的特征为淡红色的眼睛和均匀的棕色羽毛。</p> <p class="ql-block">蓝喉蜂虎 (英文名:Blue-throated Bee-eater,学名:Merops viridi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色彩斑斓,最显著的特征是蓝色的喉咙,分布于东南亚的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包括中国南部、泰国南部、印度支那半岛部分地区至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和纳土纳群岛北部。该物种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p> <p class="ql-block">黄腰啄木鸟 (英文名:Buff-rumped Woodpecker,学名:Meiglyptes grammithorax),是䴕形目啄木鸟科斑啄木鸟属的鸟类。小型啄木鸟,该鸟以其鲜明的黑白色翅膀、大而暗的眼睛和细条纹的腹部而著称。雄鸟具有淡淡的红色颊纹,活跃于低地和山脚森林及其边缘,常成对活动。</p> <p class="ql-block">小盘尾 (英文名:Lesser Racket-tailed Drongo,学名:Dicrurus remifer),是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黑色鸟类,以尾部长而独特的羽毛闻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至中国南部,东南亚部分地区如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偏好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环境。</p> <p class="ql-block">黄臀(tún)啄花鸟 (英文名:Yellow-vented Flowerpecker,学名:Dicaeum chrysorrheum),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别名: 黄肛啄花鸟。分布广泛,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婆罗洲和巴厘岛,可见于多个亚洲国家。其独特的黄色臀部和橄榄绿色的背部是其显著的外部特征。</p> <p class="ql-block">紫顶咬鹃(juān) (英文名:Diard's Trogon,学名:Harpactes diardii),是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鸟类。雄鸟拥有醒目的深红下体,黑色头部,以及粉红色颈背。雌鸟头部和上胸部呈褐色,下体较雄鸟更偏玫瑰粉色,胸前有一条清晰的白线。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热带雨林。</p> <p class="ql-block">紫顶咬鹃雌鸟,头部和上胸部呈褐色,下体较雄鸟更偏玫瑰粉色,胸前有一条清晰的白线。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热带雨林。</p> <p class="ql-block">黄腰太阳鸟 (英文名:Crimson Sunbird,学名:Aethopyga siparaja),是雀形目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活跃于远东及澳新界的热带南部亚洲地区,自印度至印尼、乃至澳大利亚广泛分布。这种小鸟体型小巧,仅约11厘米长,以其鲜艳的红色和独特的黄色腰部闻名。在多种环境如公园、花园、种植园、开放森林和森林边缘常见,是新加坡的非官方国鸟。</p> <p class="ql-block">灰缝叶莺 (英文名:Ashy Tailorbird,学名:Orthotomus ruficeps),是雀形目扇尾莺科缝叶莺属的鸟类。小型活跃的鸟类,曾被归类于‘旧世界莺’群,现归属扇尾莺科Cisticolidae。该鸟种喉部灰色,面颊橙色,尾羽暗端常翘起,常见于红树林环境,亦广泛分布于边缘地带、开阔森林及次生林区,甚至适应人类居住区,如公园和路边。分布范围涵盖东南亚多个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p> <p class="ql-block">纯色啄花鸟 (英文名:Plain Flowerpecker,学名:Dicaeum minullum),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小型留鸟,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上体橄榄褐色,下体较暗淡,脸暗淡而具大黑眼,赋予其可爱外观。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台湾,印度尼西亚西部。</p> <p class="ql-block">红翅绿背啄木鸟的上部主要呈红褐色,背部为暗橄榄色,缀以淡黄色鳞片,臀部为黄色,尾羽巧克力棕色。头部大部分为红褐色,颈背为黄褐色,下巴、颈部和喉咙呈红褐色,胸部红褐色并带有橄榄色条纹,腹部白色,布满深棕色条纹。雄鸟面部和喉咙颜色更红,而雌鸟的则更偏棕色,点缀着白色斑点。两性均有深色喙,栗色眼睛环绕蓝绿色眼环,腿部为绿色。成年个体长度约26厘米(10英寸)。</p> <p class="ql-block">黑喉黄鹂(lí) (英文名:Dark-throated Oriole,学名:Oriolus xanthonotus),是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分布于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邦加岛、爪哇以及西南部婆罗洲的低地森林,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威胁。</p> <p class="ql-block">蓝枕花蜜鸟 (英文名:Purple-naped Spiderhunter,学名:Kurochkinegramma hypogrammicum),是雀形目太阳鸟科Kurochkinegramma的鸟类。体型较大,约15厘米,叫声独特刺耳。雄鸟拥有金属紫色的颈背、腰部和尾覆羽,下体黄色并带有浓密的纵纹。分布于东南亚,从缅甸至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热带低地森林。</p> <p class="ql-block">橄榄褐鹎(bēi) (英文名:Olive-wing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plumos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直译: 橄榄翅鹎,分布于东南亚,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其英文名直译为橄榄翅鹎,灰额鹎曾被认为是其亚种之一。橄榄褐鹎体型较大,全身呈暗褐色,翼部有橄榄绿斑块,眼红色,耳羽盖带灰色条纹。</p> <p class="ql-block">棕胸地鹃(juān) (英文名:Raffles's Malkoha,学名:Rhinortha chlorophaea),是鹃形目杜鹃科棕胸地鹃属的鸟类。尾巴显著,能在树丛间灵活攀爬,犹如松鼠般活跃。其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Batu Is.、邦加岛、Natuna Is.和婆罗洲等地的低地和山丘森林中。</p> <p class="ql-block">栗胸地鹃(juān) (英文名:Chestnut-breasted Malkoha,学名:Phaenicophaeus curvirostris),是鹃形目杜鹃科地鹃属的鸟类。显著特征包括明亮的红脸、淡色的眼睛和上下颌的色彩对比,以及灰绿色的上体与栗褐色的下体。分布于东南亚,从缅甸至东部的爪哇、菲律宾和婆罗洲。不同于许多寄生性的杜鹃,栗胸地鹃自建巢穴并独立抚养后代。</p> <p class="ql-block">小褐鹎(bēi) (英文名:Spectacled Bulbul,学名:Ixodia erythropthalmos),是雀形目鹎科 Ixodia 属的鸟类。以明亮的红眼和橙色眼环为显著特征。广泛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婆罗洲等地。</p> <p class="ql-block">纯色食蜜鸟 (英文名:Plain Sunbird,学名:Anthreptes simplex),是雀形目太阳鸟科食蜜鸟属的鸟类。中至大型的太阳鸟,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颜色极其朴素,上体呈淡橄榄黄色,下体为更浅的泛黄色彩。雄鸟拥有前额上的小黑斑,雌鸟则无此特征。该鸟种广泛分布在低地至山麓的多种森林环境中,偏好沿海森林和森林边缘地带。</p> <p class="ql-block">黄颈斑啄木鸟 (英文名:Buff-necked Woodpecker,学名:Meiglyptes tukki),是䴕形目啄木鸟科斑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以其独特的黄颈条纹和无冠羽的头部而著称。广泛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等地,栖息于低地和山脚地带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