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秦始皇的暴政】</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逢迎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岂料有个人顽冥不化,博士淳于越对周青臣说的不以为然,他引经据典,说商、周之所以国运长久,原因就在于分封子弟功臣,以为朝廷的枝辅。倘若皇室子弟没有权力,那么朝廷要是出了什么权臣,有谁可以匡救?他的结论是:“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p><p class="ql-block"> 淳于越的话,秦始皇听了不舒服。丞相李斯马上站出来批驳淳于越,他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p><p class="ql-block"> 李斯继而提出来:除秦国之外的各国史书,都应一律焚毁;除了博士官外,民间有私藏《诗》《书》及诸子百家者,都应在规定时间内上缴烧毁;私下谈论诗、书者一律砍头;以借古讽今者族诛;官吏知情不报者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内不烧掉的,在脸上刺字,罚四年筑城劳役。而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可以保留。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文化大浩劫,不仅仅是烧了一些书,而是春秋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思想被扼杀。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巅峰,在之后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之学术没有过先秦时代的繁荣,也从未诞生那么多堪称世界级大师的文化巨人。这些文化巨人中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等;有墨家的墨子;有道家的老子、庄子;有兵家的孙子;有法家的韩非子等。他们那些光辉的思想照亮历史的天空。后世虽有文化昌盛之时代,却从未有如此多具有原创力的思想家,在思想上也难以企及先秦的高度。秦的焚书事件标志着中国文化黄金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两千年思想专制时代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的一大爱好是大兴土木建宫殿。秦曾多次迁都,宫殿很多,但秦始皇还不满意。在征服六国期间,每征服一国,他就仿造该国的王宫,在咸阳再造一座。这么一来,各个国家不同的建筑风格艺术都齐聚于咸阳。统一天下后,他又在渭南造了一座信宫。</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渭南上林苑又建了一座史无前例的大宫殿,这就是著名的阿房宫。</p><p class="ql-block"> 仅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一万人。宫前立有十二金人,所谓金人,就是铜人,秦灭六国后,收天下之兵器,铸成十二尊金人,每尊重达二十四万斤。宫殿的大门是用磁石做成的,那是防止有人携带武器入宫。</p> <p class="ql-block"> 除了建生前居住的宫殿外,秦始皇还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死后的住所:秦陵。</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把陵址选在骊山,在他统一六国后,征用七十万人修墓。</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墓高五十多丈,方圆五里有余,墓基建得很深,且用铜液灌注。墓中建有宫殿,摆满奇珍异宝。墓中还设置有机关,遇到盗墓者时,机关会启动,射出利箭。同时还用水银造江河湖海模型,还有天象、地形模型。</p><p class="ql-block"> 直到秦陵兵马俑的出土,才令世人震惊于秦代的文明。兵马俑出土大量的文物,俑坑规模之大,俑像造型之精美都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一面大修自己的陵墓,一面不断派人寻找长生不老的方子。他找了许多江湖术士,其中有两个术士,一叫侯生,一叫卢生。两人骗吃骗喝,骗到最后,知道不能蒙混过关,便散布说皇帝“天性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不闻过而日骄”。因此,“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p><p class="ql-block"> 侯生与卢生两人逃之夭夭,秦始皇大怒。马上找到御史,令他调查咸阳城内诸儒生,有没有妖言惑众。很多读书人,一被抓起来,为了脱罪,争先告密。有些人可能是“吐过槽”,有些人可能是被陷害。秦始皇才懒得去辨别,他大笔一挥,亲自圈定四百六十余人,全部活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坑杀儒生时,长子扶苏曾站出来劝道:“这些儒生都是学习孔子,现在父皇要用重法来罚治他们,儿臣唯恐从此天下不安了。”始皇大怒,索性把扶苏打发到北疆,让他去 监督蒙恬。</p><p class="ql-block"> 因坑儒事件,扶苏被调离都城,后来失去继承大统的机会,同时秦朝也失去了机会。在秦始皇挖掘四百多名儒生的坟墓时,他也在亲手挖掘帝国的坟墓。</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史记》对秦始皇有一段说法:“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遍布全国的驰道、大型水利工程、大宫殿、修陵墓,等等。背后又有多少人的血泪,有多少人的孤魂,有多少人的白骨!</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只信任自己。为了控制这个庞大的国家,他任用酷吏,采取严刑峻法。</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秦王朝,沿用商鞅以来的高压政治,法网严密更胜前朝。光被拉去南方作战的囚徒与修骊山墓的刑徒,加起来就上百万。</p> <p class="ql-block">【沙丘之变】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1年,有一颗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在石头上刻了几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下令调查是谁干的,官吏们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个眉目。既然查不出来,就来个简单的,把陨石周围的所有百姓全部抓起来处死,把陨石也烧毁掉。</p> <p class="ql-block"> 为了冲冲晦气,秦始皇打算东游。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行,秦始皇的少子胡亥也跟着去。秦始皇到了云梦,祭礼虞舜;后经丹阳、钱塘,渡过浙江,登会稽山,祭礼大禹。岂料北归途中,皇帝竟病倒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已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的病非但没有好转,反倒加重了。秦始皇他写了一封给长子扶苏的信:“回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写完后,盖上玺印封好,交给中车府令赵高。</p><p class="ql-block"> 七月丙寅日,令天下人闻风色变的一代大帝秦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p> <p class="ql-block"> 为防止因秦始皇去世引发内乱,丞相李斯秘不发丧。只有李斯、赵高、胡亥以及五六个太监知道秦始皇去世。若要封锁消息,就得让车队人马都以为皇帝还活着,李斯让几个知情的太监天天仍按时给车里送菜送饭,装得跟平常一样。</p><p class="ql-block"> 为防止因尸体发臭而泄密,李斯搞来有腥臭味的鲍鱼,装在车上,这样也分不清是鲍鱼的味道还是尸臭。</p><p class="ql-block"> 依照秦始皇的遗愿,皇位应是由公子扶苏来继承。赵高心里一琢磨,若是公子扶苏上台,他肯定没好日子过了。公子扶苏有仁爱之心,反对严刑峻法。而赵高是因为精通狱法被秦始皇赏识的。而且扶苏背后有一股大势力,即蒙恬、蒙毅兄弟,偏偏赵高跟蒙毅是有仇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赵高迟迟不把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送出。他心里开始盘算把胡亥推上宝座,取代扶苏。赵高曾当过胡亥的老师,教授他书法以及狱律法令,胡亥也特别喜欢赵高。</p><p class="ql-block"> 在赵高的鼓动下,胡亥同意被拥立为皇帝。</p><p class="ql-block"> 赵高便找到李斯,对他说:“皇上驾崩,留了一封信给长子扶苏,让他回咸阳主持葬礼。这封信没送出去,信和玉玺都在胡亥那儿,别人都不知道。册立太子一事,由您和我两人说了算。您打算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赵高又说:“公子扶苏与蒙恬交情深厚,丞相自己想想: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蒙恬大吗?您的谋略比得上蒙恬吗?让天下人心服口服,您比得上蒙恬吗?与公子扶苏的交情,您与蒙恬能比吗?”</p><p class="ql-block"> 李斯答道:“我是比不上蒙恬。”</p><p class="ql-block"> 赵高又说:“皇帝有二十几个儿子,长子扶苏刚毅勇武,深得士人之心,即位后蒙恬一定会荣升为丞相,到时您恐怕连侯爵之印也保不住。我赵高曾奉诏教授公子胡亥学习数年法律,没见过他有什么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虽然口才欠佳,心里却明辨是非。在这些方面,皇帝其他儿子都比不上他。我看他有能力即位,就看您的决定了。”</p><p class="ql-block"> 权力欲很大的李斯心一横,只要还能当这丞相,管它什么仁义道德。于是他与赵高伪称得到皇帝诏令,立胡亥为太子。</p> <p class="ql-block"> 李斯与赵高又伪造一封皇帝诏书,加盖玺印,大意如下:扶苏与蒙恬率数十万大军屯兵,无尺寸之功,还屡屡上书直言诽谤皇帝,心怀怨恨。扶苏作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将军蒙恬知扶苏阴谋,不匡正其行,为臣不忠,同样赐死。</p><p class="ql-block"> 赵高派使者把诏书送到上郡,扶苏泪流满面,引剑自裁。蒙恬不肯自杀,使者大怒,当即将他逮捕,投入监狱。</p><p class="ql-block"> 回到咸阳后,李斯、赵高才宣布皇帝死讯,取出假诏书,拥胡亥即位,此即秦二世。</p><p class="ql-block"> 在被处死前,蒙恬以悲凉的语气说:“我蒙氏三代为将,为秦国建立的功业多矣。我有三十万兵众,今日虽身陷囹圄,只要振臂一呼,仍足以起兵反叛。然而,我宁愿选择死以守道义,是不敢辱没先人之教,不敢忘先帝之恩。”于是吞药而死。</p><p class="ql-block"> 在扶苏和蒙恬死去的那一刻,秦朝已经无可救药地坠入深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