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相印的邓曼

蹇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邓曼是楚武王的夫人,应该是第一位见于史书的杰出女性,或者准确点说是《左传》中出现的第一位杰出女性,因为她并没有出现在《春秋》中,由于中原对楚人的偏见,楚武王此时也没有资格载入《春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其他杰出女性不同的是,她没有神话的色彩。如商契之母含燕卵而生契,后羿之妻服神丹升天,周之祖先后稷也是母亲蹈巨足而有孕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邓曼第一次出现在鲁桓公十三年(前699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屈瑕率军伐罗,斗伯比送他。斗伯比见屈瑕趾高气扬,脚步轻浮,料定他此次出师必败,所以回宫禀告武王并请求派兵增援以拯救屈瑕,武王拒绝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后宫,武王把这事告诉了夫人邓曼。邓曼对武王说:斗伯比的意思不是指人数多少,而是说要您对屈瑕加以训诫。因为屈瑕去年打了胜仗,心高气傲,轻敌思想严重,作为君主,要用善言对臣属加以训诫,要以君命警告屈瑕,天道不会宽纵任何人,使他消除轻敌思想,谨慎行事,才不致于招致失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王听了,赶快派人去追屈瑕,把自己的训诫告诉他,但使者没有追上屈瑕。果然,屈瑕失败自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不可能比国君更懂得驾驭臣属,不可能更懂臣属话语的深层意思,邓曼对斗伯比的话可谓举一反三,岂是“妇道人家”所能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邓曼第二次出现,是在九年后的鲁庄公四年,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荆尸可解为检阅军队),授师孓(孓,戟也)焉,以伐随。将齐(通“斋”),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这段文字,有必要先解释一下,才能理解邓曼是个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古时出兵打仗,在太庙给将士们分发武器,所以国君要斋戒,要告诉其祖先并祈求保佑,这就可以知道邓曼下文说“先君知道你要做的事。所以在您发布命令时让你心有怔忡”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武王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不正常,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邓曼倾诉一下。一句“余心荡”写尽了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妇的情真意切。武王在位已是第五十一个年头,不管他几岁即位,此时都已经是个老人了。虽然不知道邓曼有多大,从武王对她的深情来看,结发夫妻的可能性很大。而老两口相濡以沫的深情,在宣公十二年(距此九十四年)晋国栾书论楚先君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得到证明,想必楚武王夫妇也不是在王宫中享受的人,而是为开疆拓土艰苦奋斗的患难夫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邓曼知道丈夫此去必然是有去无回,但她不像一些儿女情长的小女子那样,劝丈夫留在身边不要出征,而是说,您此去,如果能为楚国百姓争得利益,为国家做出应有贡献,这是国家的福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邓曼不是一个有谋略、善决策的人,武王不会每临大事都与她商量;如果邓曼不是一个贤惠、善解人意的人,武王不会在心烦意乱的时候第一时间找她倾诉;如果邓曼不是一个胸怀宽广、心系国家的人,她不会明知丈夫年老、身体欠佳时仍劝他率军出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传》是最早的一本编年体史书,相比于出现在《左传》中的其他女性,邓曼可谓伟大而杰出,稍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就是赵衰的夫人赵姬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