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虽无“三山”之秀,亦无“五岳”之雄,但这里山环水绕,自古便以“形胜之美称于江淮”,更因战国时期发生在这里的“马陵之战” 而被载入史册,这便是徐州汉风骑游队骑游徐海的第二站——新沂马陵山。</p> <p class="ql-block"> 6月9日,趁着暑气未盛,早餐后即从窑湾出发,37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在景区附近的宾馆卸下行囊,轻装出游,带上在出发前就备好的中午简餐,我们要去探访这座平凡的山水中深藏着的厚重,去聆听发生在这里的层层叠叠的历史与传说——</p> <p class="ql-block"> 山门口合影后,便开始了探访历程~</p> <p class="ql-block"> 进得山门,拾阶而上,不远处的正上方、翠绿掩映下,赫然出现四个苍劲的大字——“第一江山”。这可是乾隆皇帝御笔所题,只这简单的几个字,便瞬间将马陵山深厚的历史底蕴拉满。</p> <p class="ql-block"> 当年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曾三次驻足于此,留下了“三度观民驾幸吴,春风又复过司吾”的诗句。据说有一次是深冬由京城启程,经现在的河北、山东等地南下,一路所见均是冬日萧瑟,满眼的荒芜,及至徐淮地区马陵山一带后,目睹绿意盎然的麦田,一片景象,感慨民生与春景交融,加之马陵山植被茂盛,山水相映,龙颜大悦,遂提笔御题“第一江山”。</p> <p class="ql-block"> 龙台是当年乾隆皇帝接见前来迎驾的地方官员的场所。乾隆二十二年和乾隆二十七年,他曾两次在这里接见前来迎驾的队伍。中间位置立有乾隆皇帝和当时的名臣刘墉、乾隆的老师徐用锡(马陵山小徐庄人)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雕像对面的五块石碑上,分别雕刻着乾隆皇帝三次驾幸马陵山后留下的诗句。而其中的《麦》就是乾隆对马陵山的高度评价,也是“第一江山”的出处——“盼从冀兖寒迟茁,看到徐淮绿满田。第一江山春好处,十分梅柳色徒传……”。</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题字虽已斑驳,“御笔”的威严也慢慢在风雨中消蚀,但昔日挥毫时君临天下的纵横豪气仍隐约可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刘墉对马陵山的赞誉——“范水模山” 。</p> <p class="ql-block"> 跨过“范水模山”,仿佛忽然间升入仙境~曲径通幽处,雾气氤氲,山谷纵横,树木郁葱,溪水绕环,飞瀑流泉,其景似有“九寨”之妙。</p> <p class="ql-block"> 行走其间,顿觉神清气爽,身心舒展,怡然有童话之趣,飘然有凌云之感。</p> <p class="ql-block"> 隐藏在仙境之中的是一个个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 “药王泉”~相传有一年淮徐一带闹瘟疫,孙思邈听说后就特意赶来,可是一连几天过去了,他都没能够找到合适的水来熬药,当他来马陵山采药时,由于心焦上火口干舌燥,无意间发现这里有一块大石头中有水不断溢出,接饮之后口舌生津,心火顿消,不由得大喜,于是孙思邈便用此水煎药,治好了老百姓的瘟疫。后来百姓为了感念孙思邈,便把此泉命名为药王泉。</p> <p class="ql-block"> 看过简介之后,及至泉边,但见山石之间有两股清泉汩汩涌流,观之清澈,触之凌冽,饮之隐有甘甜之味。</p> <p class="ql-block"> 迈入“纳财门”,走进“财神庙”,“刘海戏金蟾”的传说上演了~传说刘海在此降服蛤蟆怪,将其吞噬的金银财宝吐出散给贫苦百姓,并将其收归门下,使其成为纳财神兽。所以便有了“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民谚。</p> <p class="ql-block"> 先人熬药驱瘟和仙人撒钱济世,其精神内涵竟是如此契合。</p> <p class="ql-block"> “瑶池仙境”呈现给我们又是另一番美景~传说3000年前王母的七个女儿曾来马陵山仙人湖内沐浴,被一群砍柴的樵夫偷看到,王母怒而摔碎了一枚梳妆镜。这里即是王母娘娘当时摔碎的那枚梳妆镜。而身边的织女见状匆忙将尚未来得及绣花的一条薄薄的纱毯盖在这枚破碎的镜子上面,于是就形成了现在所呈现的画面~蓝天白云倒扣在一池碧水之上,荷叶微展,鸟鸣花香,湖水似凝似流,雾气似隐似现,丝丝缕缕,洁白而温和,宁静而雅致。</p> <p class="ql-block"> 峰回路转之间,一条马陵古道又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凝重的历史中~</p> <p class="ql-block"> 古马陵道,这里是战国时期马陵之战的古战址。齐国军师孙膑采用“退兵减灶”之计,诱敌深入,败庞涓与此。这便是历史上以设伏歼敌著名的战役——马陵之战。</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条设有诸如“拜师鬼谷子”、“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孙膑献策”、“退兵减灶”、“万箭齐发”等相关历史场景的蜿蜒幽深的古道上,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耳边仿佛还能听见古时战鼓声震天动地,眼前还闪过当年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p> <p class="ql-block"> 一个仅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原本是极为常见的山体石洞,在这里被赋予了生命,成为虚幻与现实的载体,它就是“三仙洞”。</p> <p class="ql-block"> 传说常有蛇、蟹、蛤蟆三仙在此洞聚居造福百姓而故名。蒲松龄于康熙九年游览马陵山时,在此处汲取灵感,遂成《聊斋志异》中的《三仙》篇,成为传世经典。</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三仙洞”则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界碑,隔开了此前的传说软事,“宿北大战前沿指挥所旧址”石碑将我们引向更近更现实的烽火年代。1946年冬,陈毅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进行了著名的宿北大战,“三仙洞”一度成为此次战役的前沿临时指挥所。陈毅元帅曾在此处运筹帷幄,决胜干里。古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之声,于此换作了解放战争中的号角与枪炮回响——</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束游览,再次回望:马陵山之美原不止于形胜,更在它层层累积的厚重人文历史,它把千年历史刻在了清凉山谷之中,一草一木,深涧流水,都因浸染了历史与传说而愈发丰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