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岁分四时,四时有三月,每月含两节,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于是便产生了二十四节气。春日繁花似锦雨中蓬勃绽放,恰似幼儿园对孩子们美好童年的希冀与祝福。夏日骄阳似火暑中那缕清风,恰似孩子们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童语。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经验,无论是对待生活浪漫诗意的表达形式,亦或通过反复观察研究才总结出规律的科学精神,对于我们和孩子,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p> 01初识节气 师:什么是节气? 幼 : 02惊蛰节气 <p class="ql-block">什么是惊蛰</p> <p class="ql-block">惊蛰,古称“启蛰”,源于古时对自然天象的观察与认知。在古代,人们将惊蛰视为春天真正苏醒的时刻,春雷乍响,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万物由此复苏,大地迎来生机勃发的新开端 ,所以被命名为惊蛰。</p> <p class="ql-block">惊蛰节气,万事万物都逐渐苏醒,孩子们深入大自然,寻找被春雷惊醒的动植物,他们沉浸在自然乐园中,观察可爱的小蚂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p> 二十四节气春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分</p><p class="ql-block"> 春分节气,孩子们从绘本上了解到可以放风筝、竖蛋,他们自己亲手制作小风筝并且装饰,放飞风筝时,个个又激动又兴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进行竖蛋活动时,孩子们小心翼翼的在桌子上尝试把蛋竖起来,在幼儿园时,只有几个在桌布上竖蛋的小朋友成功了,虽然失败率有点高,但孩子们没有轻言放弃,他们总结归纳了竖蛋的技巧。</p> 二十四节气清明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气 提到清明,孩子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扫墓祭祖,但作为节气之一的清明也是踏青探春的时节,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装了许许多多想做的事情。</p> 二十四节气谷雨 <p class="ql-block">谷雨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孩子们感受着自然的美丽和谐,享受春天带来的美好与快乐。</p> 二十四节气立夏 <p class="ql-block">立夏节气 说起立夏,孩子们可最熟悉不过了!每一年的立夏,我们都会斗蛋、绘画彩蛋......今年的立夏,孩子们想过得特别一点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师,立夏是不是代表夏天要来了呀! 热烈的夏天即将到来,孩子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从诗意盎然的春天到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也许在我们看来只是万物自然生长,但在孩子们眼里,一草一木的变化都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惊喜。比起体验节气习俗,好像孩子们更喜欢踏入自然,感受节气之间的变换。</p> 二十四节气小满 二十四节气芒种 <p class="ql-block">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丙,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p><p class="ql-block">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p> 二十四节气夏至 <p class="ql-block">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标志着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至的天文与气候特征</p><p class="ql-block">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黄经90°),北半球白昼达到全年最长,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此时虽白昼最长,但因地表热量仍在积累,并非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候特点表现为高温、高湿、多雷阵雨,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易出现暴雨或洪涝。</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深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它不仅构成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指南,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指导生活、启迪心灵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共和启蒙幼儿园</p><p class="ql-block">审核人:高花</p><p class="ql-block">编辑人:李生娟</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