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奶煮羊羔》

天晴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尤里-波利亚科夫的作品。尤里-波利亚科夫被认为是俄罗斯“怪诞现实主义”的创始人。读完《羊奶煮羊羔》,就会明白“怪诞现实主义”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要明白的是书名的出处。它出自《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二十三章第十九节中的一句话“不可用母羊的奶煮羊羔”,是耶和华吩咐摩西要遵守的戒律之一,意思是要求人们不要做违背人性、过分残忍的事。这和我们的俗语“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有相似的劝诫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这是刻在摩西碑上最神秘的第十条戒律,但人类就是如此:越是戒律禁止的行为,越是符合人的本性,人就越发想要去做。想一想也对,要是人类能够轻易可以阻止或者说不会去做的事情,也就犯不着刻在摩西的碑上,更不用写在圣经的教义里了。值得如此大费周章且郑重其事铭记的戒律,几乎都是符合人性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欲望得以满足的本性。这个世界上几千年来,估计也难以找出“禁止人劳作”和“禁止人反思”的戒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的故事梗概非常简单。主人公“我”在一次酒后和一位书商朋友打赌,要在两个月内把一个对文学一窍不通的半文盲变成著名作家。结果是,“我”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本书里,那个被幸运选中的半文盲是一位年轻的系缆水手维捷克。他除了在小学的时候被一位女老师要求背诵过普希金的一首诗之外,对文学是完全不沾边的。为了让他说话显得有文化和内涵,“我”设计了一套手指文化。意思是当维捷克和作家文人们交谈的时候,需要看“我”到底伸哪根手指,因为每个手指代表几个简单的字。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右手:小指——“那当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无名指——“彼此彼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中指——“有心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食指——“情绪矛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拇指——“先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样左手也有一套对应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小指——“天才,就是犍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无名指——“绝对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中指——“您问我这个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食指——“很可能不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拇指——“很可能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那句著名的“勿以母羊的奶煮自己的羊羔”则是食指与中指并举成“V”字来指示,外加两个大拇指代表的“臭狗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共就这么十二句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让维捷克背熟并进行了两三天的强化训练,维捷克一看到我的手指就可以脱口而出。</span>就凭这十二句话,让一个半文盲在两个月内成为著名的作家,是不是天方夜谭?但经过一番离奇荒诞的包装、炒作、公关运作,维捷克不仅成了文化圈的名人,还荣获了举世瞩目的国际文学大奖。这是不是很讽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这只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那这本书也就算不上一本出色的文学作品,尤里—波利亚科夫也就不能称之为俄罗斯当代的著名作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很明了这本书的故事走向,但对于如何完成这个目的——让一个半文盲在两个月内成为著名作家,我是非常好奇的。所以书中很多的场景,其中的人物对话就需要作者很强的写作技巧,既能够合理流畅地使用作者设计的十二个手指语言,也要让书中的人,还有读者不会感觉到低俗和弱智。可以说,波作者利亚科夫,书中的“我”就是一位深谙规则又功底扎实灵活诙谐的黏合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性的弱点、政治的虚伪、社会的混乱就好像一个大杂烩。我们无须评价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状况。作为作家,尤里-波利亚科夫只是用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来讽刺自己身处的社会现象。虽说有点自爆家丑的味道,但,谁又能说其他国家就没有这样的荒诞呢?现实的折射,区别在于视角而已,而不在于现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久没有读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一个原因是因为俄罗斯人的名字实在有点长且不容易记住,另一个原因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果戈里、契诃夫太过于经典,以至于既他们这几位大师之后,除了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我就很少关注到俄罗斯文学,感觉俄罗斯文学似乎没有那么大放异彩了。或<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俄罗斯文学里深重的历史感与道德感也是让我潜意识里避开的理由之一。虽然不参与政治,不谈论国家,但,谁又能完全避开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这本书,至少可以,不再用母羊的奶煮自己的羊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