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元勋杨明斋的“四个谜”(二):去向之谜

三闲杂谭

<p class="ql-block">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代表全国195名党员。<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明斋是12名代表中的一位。</span></p> <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这幢始建于1915年的石库门楼房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宣传主任<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达的寓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泽东没出席中共二大,因为找不到开会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与美国记者<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埃德加·斯诺</span>谈话时提到:“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址,又找不到任何同志,所以就错过了”。</p><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吸取了一大被巡捕破坏的教训,采取了极为严格的安全保密措施,以小组讨论为主,每次全体会议都要更换地点,小会基本安排在党员家中。二大会址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又位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众多结构相似的石库门中,难以辨认</span>。这些因素导致毛泽东未能找到开会地点,最终缺席会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共 “二大” 后,杨明斋的去向长期成谜。</span>张国焘《我的回忆》称其因反对国共合作“自请调往甘肃”,李达也说“离开党去谋职业”。</p><p class="ql-block">但经<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余世诚</span>团队考证,杨明斋的实际轨迹更为复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之后,杨明斋主要从事党的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span>他曾在上海党组织内部和李达一起编写和讲解过“马克思主义浅说”、“阶级斗争”“帝国主义”等专题。他先后在《工人周刊》(中共北方党报)、劳动通讯社任编委,还参加了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工作。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成为建党初期党内几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p><p class="ql-block">1921年9月,<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独秀</span>从广州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局书记,在陈独秀寓所成立了党中央机关支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支部成员有陈独秀、杨明斋、李达、邵力子、陈望道、张国焘、沈雁冰和俞秀松等。</span>支部每周开一次学习会,杨明斋和李达担任主讲,再进行讨论。同年10月4日下午,杨明斋与陈独秀、包惠僧、高君曼(陈独秀妻子)一起被上海租界当局逮捕。来自共产国际的马林请了一位法国律师,一天半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5万元将陈独秀保释</span>。杨明斋和其他人又被关押了几天,以5000元保释。</p><p class="ql-block">1922年7月,杨明斋参加了党的二大的部分会议,对党制定反帝反封建纲领发表了积极意见。党的三大前,在酝酿国共合作时,杨明斋曾持不同意见,但三大形成决议后,他在组织上服从党的决议,并在行动上积极为国共合作事业而努力工作。</p><p class="ql-block">1923年杨明斋在此前后,曾担任中共北方区党报《工人周刊》的编委和劳动通讯社编委,他还参加了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1924年春,杨明斋寓居北京北长街99号(喇嘛庙)),整理他批判“东方文化派”梁漱溟、梁启超、章士钊复古倒退的文稿,撰著《评中西文化观》。</p><p class="ql-block">1924年国共合作在广州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黄埔军校也相继建立,苏联大批顾问到达广州,杨明斋随之也就到了广州这个国共合作的中心,接受党的安排,担任了苏联顾问团的翻译,为国共合作,为中国革命而努力工作。</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的俄式建筑(资料照片)</p><p class="ql-block">中国劳动者孙中山大学(1925-1930),简称莫斯科中山大学、孙逸仙大学、孙中山大学等),是由苏联政府援助创建的培养中国革命干部的政治大学。1925年秋在莫斯科创办,11月正式开学,学员由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以及苏联顾问选派。学制2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办后,与莫斯科东方大学共同招收中国留学生。</p> <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同年10月,苏共中央为纪念孙中山决定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杨明斋受中共中央委派在上海招收学员。<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送走第一批学员后,10月下旬杨明斋和周达两人率领第二批学员百余人赴莫斯科中山大学。</span>这批学员中有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和俞秀松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1925年冬起,杨明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负责总务部门工作二年</span>,负责全校500多名中国学生的衣食住行,并兼作生活方面的翻译。当时的苏联,还处在巨大困难之中,生活物资奇缺。杨明斋竭尽全力安排好大家的食宿,使这些远离祖国的青年人得以安心学习。在近两年的工作中,他和学生相处得很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至于近60年后,1982年邓小平到山东时还念念不忘寻找杨明斋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明斋奉命秘密回国,中共中央安排他到京津地区工作。此时北京的反共空气紧张,杨明斋的工作转为地下。他被安排到丰润县车轴山中学,化名杨和贤,以国文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在白色恐怖下,他积极进行理论思考,他用两年时间写作出版了18万字的《中国社会改造原理》一书。书中,杨明斋主张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以西方文化的精华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过时的部分,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为指导,改造中国社会,明确指出,中国“要采纳社会主义”。这一见解和主张,在当时白色恐怖环境中公开发表,颇具胆识。</p><p class="ql-block">192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并江苏省委开除彭述之、汪泽楷、马玉夫、蔡振德四人决议案》,对此,杨明斋认为开除陈独秀党籍处理过重。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共产国际也应负有一定领导责任。</p><p class="ql-block">1930年,杨明斋在无法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的情况下,辞去丰润县车轴山中学的教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明斋离开车轴山中学后,冒险私越国境(以前多次往返)</span>,进入西伯利亚,准备专程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说明有关陈独秀及中国革命的情况。<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明斋到了伯力(哈巴罗夫斯克)被苏联扣留。</span>杨明斋所写80页的长篇报告书几经周折转送到共产国际。报告书对1927年以来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的失误,对中共党内连续出现“左”倾路线提出批评。他强调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尤其是要注意工作方法和农民组织。由于对共产国际提出异议,杨明斋受到了牵连和打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31年,杨明斋被当做“叛逃者”流放到托木斯克当勤杂工。</span>流放期间,杨明斋曾写信给莫斯科的张国焘:“现在第三国际公开了关于中国改造问题的政纲在各报上,我见了这个政纲后,不知怎么的不安于充军生活了。因此,请你顺便到第三国际里问一问,究竟为什么把我充军,我的报告犯了什么错误?得知后请给我一封信才好。”张国焘此时已经回国,而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王明及第三国际的其他负责人,都没有理会杨明斋的这一要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1931年后,杨明斋就渐渐没了消息,苏共给出的结论是失踪了。</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段轨迹揭示了早期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杨明斋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政治品格。</p> 杨明斋的部分著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值得一提的是,杨明斋的理论贡献长期被历史尘埃掩盖。</span>建党之初,社会上出现一种思潮,主张在中国传播复古主义。针对这些思潮,杨明斋先是在1922年9月整理出版了他翻译的托尔斯泰小说《假利券》(商务印书馆出版)。1924年6月,又出版了14万言的《评中西文化观》一书,批判了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复古主义思潮,指出复古是一种倒退,更是白费工夫,只有吸收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西方文化精华,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希望,才能振兴,在当时的思想战线产生了重要作用。此书出版,“很激动了‘最高学府’的玄学空气”(罗章龙语),使“梁梁章”之“偶像”败落,他们的错误论调“得杨君辞而辟之”(李维汉语)。</p><p class="ql-block">更令人震撼的是其未竟之作《社会生存本义》。这份500页手稿在流放托木斯克期间完成230页,系统阐述了"农民组织是革命根本"的理论。这份与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暗合的文本,成为他被肃反机器盯上的致命原因。当1932年他致信张国焘质问“我的报告犯了什么错误”时,实际上是在用生命捍卫理论的独立性。</p> 链 接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fobp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b>建党元勋杨明斋的“四个谜”(一):身世之谜</b></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k6abck"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b>建党元勋杨明斋的“四个谜”(三):死因之谜</b></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mqn2jc"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b>建党元勋杨明斋的“四个谜”(四):容貌之谜</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