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16日早餐后,按照行程计划,我们去托普卡帕宫(也被称为老皇宫)参观。征服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动工兴建托普卡帕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皇宫相当于北京的故宫。</span></p> <p class="ql-block">老皇宫与邻近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等历史遗产同属“伊斯坦布尔历史地区”,该区在1985年成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世界遗产,托普卡帕宫被描述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皇宫的表率。”</p> <p class="ql-block">托普卡帕宫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也是昔日举行国家仪式及皇室娱乐的场所,如今则是当地主要的观光胜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大的帝王之门</span>1478年落成,十九世纪又以大理石覆盖其表面。这巨大的门楼突出了它的防御角色。中间的拱门是高大呈圆顶的通道,顶部刻有金箔的奥斯曼文字,包含苏丹的图拉及古兰经的经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巧瓷砖修建的亭阁表明它昔日的威严与繁华。</span>把托普卡帕宫翻译过来就是“大炮之门”。昔日碉堡内曾放置大炮,故以此命名。</p> <p class="ql-block">尚未到开放时间,我们便在皇宫外广场溜达。</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配备的警务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种肤色的游客们在广</span>场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参观老皇宫的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通过帝王之门后便是第一庭院,是皇宫的周边地带及花园,也是众多庭院当中最大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圣伊莲娜教堂。当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将圣伊莲娜教堂用作仓库及军械库,因而得存。</p> <p class="ql-block">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崇敬门,亦称中门,是第二庭院的入口。设有大炮的大门有两座八角形的尖塔,其建筑结构与拜占庭的建筑相似。大炮之门是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路进入皇宫的皇室专用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进入象征苏丹的“幸福之门”,就进入了皇宫庭院。</p> <p class="ql-block">托普卡帕宫是一个博大的综合体,由四个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筑物组成,以回廊及通道互相连结。超过两层高度的建筑物不多,树木、花园及水池散布其中,让居住在皇宫里的人耳目清新,还提供休憩用地。建筑物都围着庭院,人们都以庭院为中心生活。门窗都向着庭院,拥有开放的环境,在夏季时能提供清凉的空气。昔日有大约四千人居住。多个世纪以来,皇宫经过扩建和整修,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灾后,皇宫都进行过维修。</p> <p class="ql-block">这座庭院曾是奥斯曼帝国的行政中心和礼仪场所。它作为宫殿最初建设的一部分被规划布局,后在16世纪苏莱曼大帝时期进行了扩建与翻新。</p> <p class="ql-block">庭院四周环绕着柱廊,内部包含若干轴线。</p> <p class="ql-block">有800年历史的古树,树干已成奇观,枝叶依然茂盛。</p> <p class="ql-block">这是国王卧室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国王卧室。</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建于15世纪的觐见厅,最初为官方接待大厅,16世纪形成现有格局。它也被称为国务会议觐见厅,在帝国法令中被称为“makam-i muallâ”,意为“君主之位”。苏丹在此端坐于王座,接见外国使节,而维齐尔们则会向苏丹呈报帝国会议的决议。</p> <p class="ql-block">觐见厅是土耳其建筑中亭阁风格的典型范例。其拱形结构包括王座厅及相邻的洗礼室。入口处有两扇门,供高级官员和使节使用,后方一扇门仅供苏丹专用。建筑左侧带铁栅栏的门窗被称为“皮斯克(礼物)门”,使节的礼物在此呈递给苏丹。穹顶内的铭文显示,华盖王座是苏丹穆拉德三世(159-1603年在位)下令制作的。镶嵌珠宝的王座上方漆绘天花板上,植物纹饰间描绘着象征权力的龙与神话神鸟“西莫尔格”的搏斗场景。</p><p class="ql-block"> 从苏莱曼大帝时期开始,这座华丽的大厅在16至19世纪经历多次修缮。1856年火灾后,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命多尔玛巴赫切宫的建筑师和工匠以帝国风格翻新,使其最终呈现出兼具帝国气派与新古典主义的装饰风格。正门两侧赞扬阿卜杜勒迈吉德的凸纹大理石图格拉(苏丹花押)铭文,便是此次修缮后添加的。墙上镶嵌的16世纪瓷砖画板则是19世纪安装的。入口右侧的喷泉由苏莱曼大帝下令建造。苏丹专用门上方刻有穆斯塔法三世(1757-1774年在位)的花押和修缮铭文,礼物门上方则有书法家Sut Mh的题字。建筑正面还保留着1723年用苏鲁斯体书写的“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铭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外面的水龙头放水声音可以起到杜绝他人偷听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是帝国议会,是帝国大臣们举行会议的地方,由大维奇尔、维奇尔及其他奥斯曼帝国领导组成。帝国议会讨论政治、行政、宗教及国民事务,每个星期一般会举行四次会议。因此该庭院也被称为“议会广场”或“正义广场”。</p> <p class="ql-block">帝国议会又称为库巴尔提,意思是“圆穹下”,指议会大殿的圆顶。</p> <p class="ql-block">天花悬有一个小金球,象征地球,小金球在苏丹的窗前,象征苏丹为世界伸展正义,并表示维奇尔们的权力握在苏丹手中 。</p> <p class="ql-block">新苏丹登基典礼(cütûs)、军队出征前授予神圣军旗仪式、拜拉姆节及其前夜庆典、每三个月一次向禁卫军和骑兵发放薪俸(ulufe)以及接待大使等活动也在此举行。在后者被称为“Galabe Divani”的仪式中,柱廊会排列着禁卫军和骑兵,他们不仅会领取薪俸,还能参加宴会。如此盛大的仪式被精心安排,旨在让外国大使目睹,从而向世界展示奥斯曼帝国的财富与权势。</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曾经的御膳房,是托普卡帕宫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个宫廷御膳房是仿照埃迪尔内苏丹皇宫而建,在苏莱曼时代得到扩建,但在1574年被焚毁。宫廷建筑师锡南将宫廷御膳房重建,并根据当时的需要加以修建,加建了两排二十座的烟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御膳房内侧。</p><p class="ql-block">宫廷御膳房由十座圆顶建筑物组成:帝国御膳房、恩德仑(宫廷学校)、比尔林(宫廷外部的机构)、后宫、饮料御膳房、糕点御膳房、乳制品御膳房、仓库及烹调用的房屋。这是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厨房,供苏丹、后宫、恩德仑、比尔林享用的食品全部由这里制作,供应约四千人的饮食需求。整个宫廷御膳房的职工人员超过八百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糖果厨房(heluahane)由建筑师锡南在苏莱曼大帝(1520-1566年在位)统治时期建造。厨房分为两部分,由四个穹顶覆盖。那些技艺最为精湛的皇家糖果师最终可能会晋升为首席皇家糖果师(helvacibaşı),负责监督糖果厨房的所有工作人员。首席皇家糖果师归厨房主管(mutfak emini)管理,最终向膳食总监(kilercibaşı)汇报。厨房工作人员负责制作甜点、水果蜜饯、糖浆和各种药剂,他们统称为“糖果厨房行会”。几个世纪以来,其人数不断变化。18世纪中叶,皇家糖果师包括6名厨师和100多名学徒。</p> <p class="ql-block">糖果厨房为苏丹、苏丹母亲、妻妾、后宫其他成员和宫廷人员制作各种甜点,如 baklava(巴克拉瓦千层酥)和 lokma(一种油炸甜点)、水果蜜饯、糖制糖果和果子露。皇家糖果师还会在御医监督下制作药剂等药品,以及各种香薰肥皂和蜡烛。</p> <p class="ql-block">helva - yi hakani 是宫廷中最常制作的一种哈尔瓦甜点,而 me'muniye helvası 则是为征服者穆罕默德苏丹(1451-1481年在位)制作的。每位苏丹登基时,都会专门制作一种新的哈尔瓦甜点,例如艾哈迈德一世苏丹(1603-1617年在位)登基时的 helva - i halkaçını 和 kepçe helvası。从15世纪到19世纪,已知奥斯曼宫廷共制作过36种不同的哈尔瓦甜点。</p> <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灭亡后,托普卡帕宫于1924年4月3日在政府政令下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由文化旅游部管理。宫殿内的奇珍异宝有如恒河沙数,尤其是其中珍藏着数目惊人的中国古瓷和丝绸。</p> <p class="ql-block">皇宫里有大量的屋宇和厅堂,但现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开放给公众,皇宫由部门的职员以及土耳其军方的武装守卫把守。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盔甲、奥斯曼的缩画、伊斯兰的书法原稿、壁画以及奥斯曼的珠宝宝物。</p> <p class="ql-block">原本四个庭院里的外库、后宫马车之门、正义之塔以及梳辫戟兵宿舍,以及柱廊后方底层的帝国马厩等,因时间限制未能参观。</p> <p class="ql-block">法提赫展厅(Fatih Pavilion)陈列着来自国库收藏的物品,包括珍贵的王室传家宝、国家仪式用品(含苏丹象征物)、彰显奥斯曼帝国国际外交关系的领事礼品、战争战利品,以及体现苏丹哈里发地位的宗教信物。</p> <p class="ql-block">珠宝馆珍藏的不同时期的珠宝。</p> <p class="ql-block">兵器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织物和服饰是奥斯曼宫廷权力与辉煌的象征。衡量一个君主制国家的强大,不仅看其军事实力,权力还体现在宫殿的宏伟、奢华的仪式以及君主的慷慨赞助。苏丹通过众多具体象征及帝国境内举办的庆典,向臣民和世界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这些象征最显著地体现在服饰、hilat(荣誉长袍)、织物和 upholstery(家具装饰织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仪式中,苏丹往往身着当时已知最高品质的丝绸服饰,以彰显其权势与财富。随着时间推移,托普卡帕宫颁布了多项法令与法规,严格规范奥斯曼丝绸及丝绸工匠,以确保一定的标准。宫廷还委托细密画画家装饰织物,但设计需先经宫廷批准。16至17世纪是奥斯曼丝绸、纺织工艺与帝国本身的“黄金时代”——前者在艺术与技术层面,后者在政治与经济层面,分别达到巅峰。</p> <p class="ql-block">不同身份和职位的官员身着不同样式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在历代苏丹服饰馆里,有历代苏丹和后妃穿过的丝制大袍,其中有金色图案,有紫地黄花,十分华丽。据说,当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皇帝穿的皇袍,就是从中国运来的丝绸制作的。那时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缫丝织绸,这些丝绸的色彩鲜艳,质地柔软,通过“丝绸之路”运到君士坦丁,成为宫廷珍品。</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御膳房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10 间宽敞的圆拱顶御厨房和带有青铜大门的后妃们居住的闺房改成现在的厨具馆。展</span>示各个时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厨具和餐具。</p> <p class="ql-block">属于苏丹马哈茂德二世(1808 - 1839 年)的晚餐用具,有些刻有苏丹马哈茂德二世的花押字,另一些则刻有“帝国第279年”或“贤德的瓦利德苏丹皇太后第290年”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为苏丹阿卜杜拉齐兹(1861-1876年在位)制作的餐具,是在拿破仑三世(1852-1870年)时期的塞夫勒帝国瓷器工厂生产的。这套器具搭配了欧洲宫廷常用的咖啡杯、水晶玻璃杯、银质勺叉及铜制餐桌配件。咖啡杯和托盘上刻有阿卜杜拉齐兹的花押字,托盘底部则印有塞夫勒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托普卡帕故宫最为精彩的储藏,是中国的瓷器,人们称这里是中国陶瓷的宝库。瓷器馆馆内收藏有 2 万多件来自中国宋、元、明、清时代的瓷器,其中有一只白底蓝花明朝烧制的瓷碗,上面有苏东坡《赤壁赋》的全文及苏东坡游赤壁的中国画。还有一套中国青花餐具,是世上少见的 16 世纪珍品,据说用这套瓷器进餐,如遇有毒物,餐具会立即改变颜色。陈列馆中还有色彩醒目、造型美观的元末明初的大碟、大钵,有南宋到元明时代出产的各种类型的青瓷。</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奥斯曼皇室成员和高级官员更倾向于使用中国瓷器。</p> <p class="ql-block">在托普卡帕宫建造之前,1457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儿子巴耶济德和穆斯塔法在埃迪尔内的奥斯曼宫殿举行割礼庆典时,已有使用中国瓷器的记载。而同一苏丹建造的托普卡帕宫最早提及瓷器的记录,见于1496年的《宝库登记簿》。从17世纪到18世纪初,宫殿内的瓷器数量持续增加。</p> <p class="ql-block">托普卡帕宫博物馆(Topkapı Palace Museum)收藏了400年间不同国家、时期和大师所打造的机械钟表,展现了制表传统的发展。馆内藏品包括为皇宫特制的欧洲腕表、自动机械表、音乐表、怀表、座钟、台钟、落地钟和航海钟等,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从16世纪起,欧洲制表师为奥斯曼帝国制作了大量钟表,最初专供皇宫,后来也面向政治家等群体,由此形成了的“土耳其市场”。当时有多家欧洲机构在伊斯坦布尔设立,专门向市场引入和销售各类钟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皇宫建筑群位于萨拉基里奥角,是一个可以俯瞰金角湾及马尔马拉海的岬,皇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处山岗,为近海的最高点,许</span>多地方都可以清楚观览博斯普鲁斯海峡,还可以看到欧亚大陆桥,这条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见证了伊斯坦布尔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这座横跨亚欧大陆的城市,托普卡帕宫便是其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在这里可以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走出老皇宫,宫墙外的老街保留着古城风貌。</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的年轻人热情的与我们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包括独具一格的古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墙、圣索菲亚教堂、老皇宫,蓝色清真寺等)以及城市</span>建筑的精品对欧洲和亚洲的建筑发展、不朽的艺术与空间的组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11:10,大巴在古城接了我们就离开伊斯坦布尔。很佩服当地司机的驾驶技术,在狭窄有坡度且弯道多的古城路上,在我们眼里不可能穿行,却见他们游刃有余的驾驶着大巴安全行驶。</p> <p class="ql-block">番红花是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中部的城镇,距伊斯坦布尔约三百公里,离首都安卡拉约两百公里。以盛产番红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大巴经过土耳其最大的钢铁厂,是前苏联帮助建设。现在高铁用的轨道就是在这里生产。</p> <p class="ql-block">到达小镇,首先来到希德尔立克山丘,在山顶俯瞰,小镇全貌一览无余。错落有致的红瓦屋顶层层叠叠,在阳光的轻抚下泛着温暖的光。远处,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云霞缠绵交织,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因为小镇道路狭窄大巴只能停在镇外,今晚入住的民宿老板派车将我们随身行李运送到住处。我们则沿着小镇游览。</p> <p class="ql-block">番红花城海拔485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名称源自于番红花以及希腊文polis(城邦)。番红花城在17世纪是番红花的贸易以及种植中心,现在仍在番红花城以东22公里的村落种植。</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的鄂图曼时期的房屋和建筑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包括私人博物馆、清真寺、墓园、历史喷泉、土耳其浴、钟塔、日晷以及数以百计的房屋,整修后在1994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17世纪鄂图曼帝国在Gerede以及黑海沿岸间的贸易必经过番红花城,为城镇带来了商业、金钱以及重要的贸易地位。18-19世纪,城镇中富裕的居民开始修建豪宅,才有如此数量庞大的住宅保留下来。 19世纪,约有20%的番红花城居民是土耳其的希腊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们的后代大多迁移至希腊。</p> <p class="ql-block">番红花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老城区那些纯正的奥斯曼风格小屋。每一栋古宅、每一条小巷、每一扇门、每一扇窗<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有其独特的美,</span>承载着它们自己的故事。曲径通幽的小巷中,古宅门前零星的小黄花,窗棱上攀爬的藤蔓,被风吹过嘎吱作响的木门,都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有名的土耳其西共浴( iniHamam ):这座建于1654年的土耳其浴室,是全球唯一受保护的土耳其浴室。体验传统的土耳其浴,可以让身体和心灵都得到放松。</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驿站。那时相隔40里就有一个驿站。从西安出发到伊斯坦布尔大约8000一10000公里,即使一路顺利也需要1年才能到达。</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 Koprulu Mehmet Pasa Camii )建于1661年。走进清真寺,感受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欣赏精美的建筑装饰,体会奥斯曼时期的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两棵树自1661年起在那里生长,受人们关爱,为人们遮荫,葬礼时供人倚靠,与当地人相伴了350年。2018年,其中一棵树的根被无故砍伐,虽被救治但未能存活,最终干枯。后来,善良的人将它做成木雕作为警示。2023年10月,这棵有350年树龄的树经相关部门批准,被萨夫兰博卢文化旅游基金会制成雕塑,成为提醒。</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独特的日光钟。</p> <p class="ql-block">踏入番红花城,仿佛一脚迈进了奥斯曼帝国的旧梦。这座被岁月温柔相待的小城,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诗行,每一条蜿蜒小巷都藏着悠悠往事。</p> <p class="ql-block">有点缩小版的武康大楼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你能清晰地听见风里传来的历史低语,感受这座小城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今晚入住的具有奥斯曼建筑风格的民宿。一幢幢大小规格不等的木质小楼。</p> <p class="ql-block">走进庭院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2号楼。</p> <p class="ql-block">上到二楼,有4个不同大小的房间,像开盲盒一样有的房间大而舒适,有的则显得小而憋闷。</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民宿餐厅。</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红茶。</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我们几位去小镇溜达一圈。</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番红花城的人们,他们的亲切笑颜始终铭刻在脑海中。这里的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禁沉醉于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宁静之中。</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番红花城,每一步都是一次与历史的邂逅,每一眼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石板小巷、肃穆的清真寺、传统的土耳其浴室以及历史博物馆等景点让人流连忘返。这里与世隔绝的气质和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恬适,颇具小资情调,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之旅(2)</p><p class="ql-block">2025.7.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