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烽火岁月:老兵的战斗回忆与出征纪实

“济南第一团”6连1排 李春胜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忆出征》</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战位上的兵</i></b></p><p class="ql-block"><b><i>邢襄冬日,寒凝霜华重。站前将士,身着戎装,整齐列如屏。</i></b></p><p class="ql-block"><b><i>南疆烽火,燃起挑战与未知。此刻战士,心中所念,化作深情话语。</i></b></p><p class="ql-block"><b><i>牛城分别,再聚无愁绪。此词绘出集结景,眷恋之情悠悠。</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南疆烽火岁月:老兵的战斗回忆与出征纪实】</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i>☆☆战位上的兵</i></b></p><p class="ql-block"><b>出征号角</b></p><p class="ql-block"><b>古诗有云:</b></p><p class="ql-block"><b>鼓角声声惊尘起,雄师列阵待战时。</b></p><p class="ql-block"><b>长云聚散愁满天,壮士豪情意满志。</b></p><p class="ql-block"> 以此诗描绘我们老部队赴滇参与对越老山战区防御作战前的备战景象,恰如其分。1986年9月1日,中央军委向北京军区第27军下达命令,准备接替兰州军区第47军,执行老山对越防御作战任务。同年10月6日,北京军区领导在我集团军正式传达了中央军委关于27军赴滇轮战的决定,并提出了“既当胜利之师,又当文明之师,当好北京军区代表队”的明确要求。</p><p class="ql-block"> 集团军迅速响应,将军委命令传达至各参战部队,全力以赴做好战前各项准备工作。受命之时,将士们忘却小家;作战之际,更是奋不顾身。我连接到上级作战命令后,立即启动战前筹备工作。一方面进行人员整合,通知休假探亲官兵终止休假并迅速归队,同时及时补充新兵,确保连队兵强马壮。另一方面,加强干部战士的思想动员,回顾我连在济南战役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上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光荣历史,号召全连官兵要不辱使命、英勇善战、顽强拼搏、再创佳绩。经过动员,战士们的参战热情高涨,纷纷写下请战书、血书、家信,个个斗志昂扬、蓄势待发。</p><p class="ql-block"> 12月16日,连队开始了为期五天的铁路输送和三天的摩托化机动。在整个行进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训练要求做到四个统一:“统一下车、统一用餐、统一带回、统一登车”。全连官兵团结协作、纪律严明,无人员伤亡、无漏乘、无装备丢失。历经八个昼夜的远程机动后,于22日顺利到达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平坝镇集结地域,开始为期四个月的临战训练。</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昔,那些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我们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奔赴南疆战场。连长指导员正值青春年华,全连战士平均年龄仅21岁。大家生龙活虎、热血沸腾。班长们以身作则,对新战士关怀备至如同亲兄弟一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和1986年11月应征入伍的新兵以及那批87届新战士们,他们刚刚结束紧张的新兵训练生活就紧随大部队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在那段难忘的南疆岁月里,我们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苦与乐的考验和洗礼,在阴暗潮湿的猫耳洞中成长成熟,在炮火硝烟中淬炼成钢。我们虎啸南疆山岳丛林,稚嫩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紧张和兴奋交织的复杂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原27集团军79师235团6连 赴滇轮战全体官兵;</b></p><p class="ql-block"><b> 我连奉中央军委命令,于1986年12月至1988年6月,赴云南老山战区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全连96名官兵齐装满员,整装待发。</b></p><p class="ql-block">连 长: 陶福勤</p><p class="ql-block">指导员: 章 炯</p><p class="ql-block"> 一排长:沈春远</p><p class="ql-block">一班长班长:</p><p class="ql-block"> 张建军</p><p class="ql-block">一班副班长: </p><p class="ql-block"> 刘红军</p><p class="ql-block">二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李建喜</p><p class="ql-block">二班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龙腾义</p><p class="ql-block">三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刘 辉</p><p class="ql-block">三班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张金合</p><p class="ql-block">二排排长:徐向华</p><p class="ql-block">四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马晋伟</p><p class="ql-block">四班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吴长云</p><p class="ql-block">五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李秋生</p><p class="ql-block">五班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不详</p><p class="ql-block">六班班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马占刚</span></p><p class="ql-block">六班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李春生</p><p class="ql-block">三排排长:戈兆华 </p><p class="ql-block">七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王京军</p><p class="ql-block">七班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王殿政</p><p class="ql-block">八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陶茂军</p><p class="ql-block">八班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不详</p><p class="ql-block">九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何二平</p><p class="ql-block">九班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郑瑞祥</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群于南疆山岳丛林间历经枪林弹雨从而淬火成钢的钢铁战士,他们乃是在战火洗礼下铸就传奇的战斗英雄。他们以青春和热血谱写了血染风采的壮丽篇章,他们的老山精神是共和国历史上始终熠熠生辉的军魂,他们是一代热血青年,他们的名字必将永远被铭记!</b> </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8日,原27集团军79师235团(被誉为“济南第一团”)在河北省邢台市会宁镇驻地营区的三营训练场地隆重举行了赴滇轮战“出征誓师大会”。邢台市及区、镇政府等相关领导均出席了此次大会。会上,团政委郑熙庄严宣读了79师下达的《关于摩托化步兵79师赴滇轮战的命令》。秦天团长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动员讲话,副团长则表达了坚定的决心并提出了具体要求。随后,团参谋长引领全团进行了庄严宣誓。秦天团长挥舞着写有“誓展英雄团队一代雄风”的团旗,郑熙政委向全团官兵赠送了绣有“振国威军威 育精兵铁团”字样的战旗。刘顺祥副团长则献上了一面书写着“老一辈济南城头留美名,新一代老山前哨创特功”的军旗,以此激励全团官兵在南疆老山前哨再创佳绩。此刻,全团指战员士气如虹、斗志昂扬,誓要杀敌立功、以身许国,彰显国威、震慑敌胆,续写老团队的辉煌篇章——“三争”精神“誓展英雄团队一代雄风”。</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16日,我连踏上了奔赴南疆执行老山战区对越防御作战任务的征途。</p><p class="ql-block"> 早在同年9月1日,中央军委便已下令北京军区第27军准备接替兰州军区47军,执行老山战区的防务任务。时任27集团军军长的钱国樑,在率军开赴南疆前夕挥毫泼墨,抒发豪情壮志:“齐装满员,装备一新;士气高昂,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军容严整;安全准时,挥师南疆;枕戈待旦,痛击豺狼。”随着命令的下达,1986年12月16日,我连奉命启程,开始了千里运输,奔赴云南老山战区执行对越作战任务。</p><p class="ql-block"><b>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b>”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牢记职责与担当,千里出征,誓死报效祖国。当日,我连从邢台市货运站登车出发,正式踏上了对越防御作战的征程。军列于当晚零点准时启动,次日晨曦中,列车高速飞驰,跨越黄河大桥,穿越秦岭隧道,直奔云雾缭绕的西南边陲。</p><p class="ql-block"> 在军列上的日子里,我们从当年的日记中可以窥见当时的心情与感受。1986年12月16日晚0时0分,满载着我连官兵的列车从邢台市火车站货运站缓缓驶出。出征前夕,全团上下从团到营再到连都进行了摩托化、铁路兵力投送等关键环节的模拟训练,以确保战前人员安全和武器装备的快速、准确、无差错投送。当日下午16时,我们从营房出发前往货运站。行进途中,战士们被公路两旁市民和干部家属的热情场面所感染,自发地在车上唱起了出征之歌。那歌声激昂而动人,“共和国的土壤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正是为了这伟大的共和国,我们才义无反顾地奔赴南疆。这歌声不仅感动了我们自己,更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市民。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货运站。列车共有19节车厢,我们连位于最后两节闷罐车内。虽然空间略显拥挤,但战友们的情绪却异常高涨。他们把车厢布置得井井有条,标语和彩带挂满了车厢的每个角落,营造出一种欢乐而又庄重的氛围。然而,在这即将离开家乡的时刻,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悬念与不舍。</p><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几天几夜里,我们在军列上度过了难忘的时光。虽然没有电、没有床,只有一盏灰暗的马灯一床军被、一张羊毯子和褥子陪伴着我们,但我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心态。车轮哐当的震动声、车身在山涧隧道内的晃动以及车厢内混杂的味道和噪音……这一切都成了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每当夜幕降临,车厢内便显得格外安静,只有少数几个战士在马灯下写着什么或看着什么……这是一个个彻夜难眠的夜晚,也是一个个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我们带着对未知战场的憧憬与担忧、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 金戈铁马,车轮滚滚。</b>经过八天的日夜兼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神圣而又向往的地方——老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於 二0二五乙已蛇年七月</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左六阵地赋:战火中的家国情怀》</i></b></p><p class="ql-block"><b><i>☆☆战位上的兵</i></b></p><p class="ql-block"><b>左六阵地,乃南疆要塞,战略要冲。</b>它似一颗镶嵌于南疆边陲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战略光辉。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与热闹,却以其险要地势,成为守护家国的坚固屏障。在南疆广袤的版图中,左六阵地如同一道钢铁壁垒,紧紧扼守着交通要道与军事咽喉。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边境安全意义重大。一旦左六阵地失守,国门便如被打开,敌人可能长驱直入,国家的安全将岌岌可危。与普通地域相比,它肩负着更为重大的使命,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支撑。</p><p class="ql-block"><b>战争关联之源</b></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山战区爆发了长达十年的轮战,左六阵地成为这场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彼时,国际形势复杂,边境局势紧张。为捍卫国家尊严与领土主权,无数年轻军人响应号召,从祖国各地奔赴左六阵地。他们怀揣着满腔热血与坚定信念,踏上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在阵地上,他们直面敌人的猛烈攻击与恶劣的战斗环境,却始终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对军人而言,脚下的阵地就是他们的家园,是用生命守护的地方。守护左六阵地,不仅是保卫国家领土,更是维护国家尊严与荣誉,彰显军人的担当与使命。</p><p class="ql-block"><b>往昔坚守:艰难岁月之忆</b></p><p class="ql-block"><b>投身战场之志</b></p><p class="ql-block">三十八年前,时代浪潮汹涌,国际风云变幻,边境战火初燃。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如熊熊烈火,点燃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我亦是其中一员,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毅然投身左六阵地的战斗。那时,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国家领土不容侵犯,人民安宁需我守护。我深知踏上这片土地意味着面对生死考验,但我毫不畏惧。我愿以青春热血,为祖国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让祖国旗帜在南疆天空高高飘扬。</p><p class="ql-block"><b>艰苦生存之况</b></p><p class="ql-block">在左六阵地坚守的一百二十多个日夜,生活条件艰苦至极。饮食上,压缩饼干和军用罐头是每日主食,干涩的饼干难以下咽,罐头的味道也让人腻烦。水源稀缺,只能依靠雨水维持生存,浑浊的雨水带着泥土腥味,却是生命的甘露。生存环境恶劣,阴暗潮湿的猫耳洞是我们的栖身之所,狭小空间里人与蛇鼠相伴,每夜都在蚊虫叮咬和潮湿寒意中度过。自然环境也极为恶劣,白天烈日炙烤,汗流浃背;夜晚潮冷大雾,瑟瑟发抖。浓雾紧锁阵地前沿,视线受阻,能见度仅有两三米,危急战况频发。然而,即便如此艰难,我们依然顽强抗争,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守着这片阵地。</p><p class="ql-block"><b>战火洗礼之炼</b></p><p class="ql-block">在那拉口战场,炮火硝烟弥漫,每一刻都充满生死考验。炮弹如雨点般落下,爆炸声震耳欲聋,大地颤抖,空气弥漫着刺鼻硝烟味。我亲眼目睹战友在炮火中倒下,也亲身经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但在残酷战争中,也有温暖与希望。战友们相互扶持、鼓励,生死关头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这种同生共死的情谊,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老山精神,就在这战火洗礼中诞生。它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是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是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在困境中奋勇前行,为祖国和人民利益不惜一切代价。</p><p class="ql-block"><b>精神传承:荣耀使命之光</b></p><p class="ql-block"><b>阵地荣耀之载</b></p><p class="ql-block">左六阵地,如一座不朽丰碑,承载着军人的无上荣耀与神圣使命。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无数英勇军人在此谱写壮丽篇章。有的战士在敌人进攻时,孤身坚守哨位,打退一波又一波敌人,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用身躯为战友挡住致命子弹。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防线,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与领土完整。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成为左六阵地永恒的记忆。对军人来说,左六阵地是心中圣地,是荣誉象征,是精神寄托。它见证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军人勇往直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p><p class="ql-block"><b>精神传承之愿</b></p><p class="ql-block">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忘记在左六阵地浴血奋战的英雄,不能忘记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和平与安宁。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军人精神。军人精神是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是不畏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它激励我们面对困难挑战时勇往直前,在追求梦想道路上保持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传承军人精神,就是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后记;</i></b></p><p class="ql-block"><b> 遥忆1948年9月之济南城头,“济南第一团”之勇士,经38昼夜浴血奋战,勇破国民党那号称“固若金汤”之城防,活捉司令官王耀武之捷报,威震全国。38载后之南疆边陲山岳丛林,于炮火硝烟弥漫之老山前线,此英雄团队之传人再续新篇——在1986至1988年对越防御作战期间,顽强击退越军47次进攻,毙敌数人,于“南疆山岳丛林间”以带血军礼深释“人在阵地在”之坚定信念。</b></p><p class="ql-block"><b> 自解放战场迄于南疆边陲,变者乃硝烟升起之方位,不变者乃深植于骨髓之血性。济南战役时,突击队员决然以齿咬开炸药包之导火索;老山战场上,八十年代之老山军人于越军特工渗透之生死瞬间,以匕首于石壁刻下“死亦要成阻击之姿势”此等豪迈誓言。两代军人之钢盔,皆凝同一声铮铮誓言:为身后璀璨之万家灯火,愿为永不生锈之钢钉。</b></p><p class="ql-block"><b> 今时,“济南第一团”之战旗仍于军营上空猎猎飘扬。新时代之官兵于训练场精心复刻前辈之“战壕俯卧撑”,于模拟舱重温老山战场之隆隆炮声。恰似其于战后总结所书:“吾辈之阵地非仅存于地图坐标,乃扎根于历代军人之精神高地。”此跨越时空之血性传承,永为强军征程中最利之尖刀,常耀无畏之光,激励代代军人奋勇前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