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刻度尺

春风化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傍晚的吾悦广场内,柳川田家服装店前静静卧着一辆旧式自行车与一台黑白电视。几个顾客围着它们,异口同声地谈起自己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时,是如何从别大杠开始的。有个小朋友竟然蠢蠢欲动,时光仿佛逆流。我凝视着电视屏里模糊的影像与那辆旧车,心中某个角落轰然洞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驮起的不止是我家的风雨,更有邻里的急难;而那台熊猫电视荧屏闪烁,曾映亮整个村庄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那辆“永久”自行车,是父亲省吃俭用搬回的稀罕物。它一入家门,便成了全村人奔赴急难时的“飞马”。多少次,有人气喘吁吁拍响我家门扉,父亲总是二话不说,哪怕自己步行几里泥路,也把车钥匙塞进那双焦虑的手心。逢年过节,父亲载着我们姐弟去探望外公外婆,车轮在颠簸的土路上旋转,碾过坑洼却载满了孝心的分量;周日空闲,车轮又成了我们童年欢乐的摇篮。父亲载我们踏青兜风,风拂过耳畔,笑声在旷野飘远——他躬身前倾蹬车的身影,正是童年时光里最安稳的靠山。</p><p class="ql-block"> 更难忘那台熊猫黑白电视,它如一枚星火,骤然点亮了贫瘠年代村民的寂夜长空。父亲特意添置了沉重的蓄电瓶,每周不辞辛苦蹬车载去县城充电。夜幕初垂,乡亲们便如溪流汇入我家院子,直至门槛几乎被踏破。父亲干脆将电视搬至门前大场上,乡邻们或坐或立,碗里的饭粒都忘了扒进嘴里,目光被那方小小荧屏紧紧吸附。清冷星光下,电视里传来的欢歌笑语与我们这方天地的喧嚷相融,那微弱却神奇的亮光,竟把整个村庄的心都烘暖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母亲手织的军绿围巾与父亲的蓝色大衣,它们不仅包裹着家人的温暖,更悄然牵起邻里的缘分。村中青年相亲时,常借这两样“行头”精心装扮,骑上我家那辆“永久”,意气风发地奔赴人生重要约见——当喜讯传回,那围巾大衣仿佛也染上了喜庆的红晕,无声传递着邻里间淳朴的善意与托付。</p><p class="ql-block"> 如今吾悦广场华灯初上,橱窗里华服光鲜。自行车与黑白电视默然在侧,早已褪尽实用光环,成了岁月沧桑的证物。当年全村围看一台电视的盛景,已化作如今掌中屏幕的无限光影;当年父辈蹬车负重跋涉的艰辛,也已蜕变为风驰电掣的高铁、冲上云霄的银鹰。这物质丰盈的盛景,恰如一根无形的巨尺,丈量出从匮乏到丰裕的惊人跨度。</p><p class="ql-block"> 凝望展柜里静卧的旧物,它们身上斑驳的痕迹,是过往时代艰难而温情的注脚。它们曾是父母竭尽全力捧出的微光,在贫瘠年月里暖过邻人的心,也照亮了我们的来路。</p><p class="ql-block"> 而今日盛景所见证的,则是无数平凡微光在时代宏图中汇聚成璀璨星河——那些车轮碾过的颠簸、荧屏映亮的夜晚、围巾传递的暖意,最终都化作新时代百姓幸福感的厚重底色。这由沧桑抵达丰美的历程,是时光之尺上最深刻的一道刻度:它无声诉说着,那些曾经奋力托举微光的手,终于迎来了一个可以尽情舒展、拥抱无限光明的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