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今年五月上旬,从上海出发,自驾游览了豫东和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古迹,重点是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和“先秦诸子百家”。行程中主要的古迹有:周口太昊陵、西华女娲城、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虞城木兰祠(木兰故里)、商丘古城、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徐州云龙湖和户部山古民居、微山湖风景名胜区、滕国故城与龙泉塔、曲阜三孔景区、临沂琅琊古城等。</h5> <div><br></div><b>虞城县</b><div><br></div><div>虞城县,隶属河南省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皖三省交界处。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号“有虞”,后称虞国。虞城西部的纶城是夏朝中期的重要都城。商汤灭夏后都亳(今虞城县谷熟镇西南),建立商朝。秦设虞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城县。1949年,虞城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97年设商丘市,虞城属商丘市。2007年,虞城被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木兰祠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div> <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木兰故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了争夺名人效应以扩大当地旅游资源,有关花木兰家乡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过,那么花木兰到底是哪里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河南人的说法:</b>花木兰,北魏人,故里在河南虞城。虞城县自元代起便有木兰的碑文记载,称其姓魏,并保存两块古碑详细描述其生平事迹,当地建有孝烈将军祠。2013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孝烈将军祠所在的营廓镇更名为木兰镇。<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湖北人的说法:</b>花木兰,南朝人,故里在湖北黄陂。据《黄州府志》、《湖北通志》、《黄陂县志》等文献均认定木兰将军姓朱,乃木兰山下双龙镇人。当地有木兰庙、木兰山、木兰湖等景观,历史上曾先后三次设置“木兰县”,其主体在现今的黄陂区境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安徽人的说法:</b>花木兰是安徽亳州人。有商丘元代石刻碑文为据,“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当地建有花木兰庙及“木兰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陕西人的说法:</b>1980年,延安发现一处石刻,内容涉及花木兰;万花山存在名为“花家陵”的墓地,专家推测可能与花木兰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综述:</b>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记载。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要追究花木兰是哪里人,最终还是要看一看《木兰辞》是怎么说的。</p> <div><b><br></b></div><b>木兰诗/木兰辞</b><div><br></div><div>《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其产生之时代应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应在北朝。《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则可大体确认花木兰是北魏人。然而,《木兰诗》毕竟是文学作品,创作的素材不一定是来自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而应该是那个时代“巾帼英雄”的集中体现。当年北朝的民间文学对女性英武的推崇,为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比如,同时代的《李波小妹歌》,北魏百姓创作的一首诗,歌颂了北方妇女英雄的尚武风气和飒爽英姿,应该是《木兰诗》创作的素材之一。据记载,李波是当时广平(今河北省永年县)一支民间武装力量的首领。按照这样的推理,河北永年也许是真正的“木兰故里”。现在对“木兰故里”争论不休所依据的文献和碑文记载都是在《木兰诗》之后出现的,所以,这些依据恰恰是各朝各代古人对“木兰故里”推理考证众说纷纭的结果。<br></div> 言归正传,我们来到木兰镇的那一天,恰好是农历四月初八,正逢举行规模宏大的“木兰庙会”。从木兰镇的主干道,人民路、谷营路、将军路,一直到木兰祠,约摸有3-5里地的道路之上,全部排满了摊贩的帐篷,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开始车辆还能勉强通行开进去,可是遇到对面来车就堵死了。没办法,只好把车停到摊贩后面的人行道上,然后下车,徒步两三里,穿越街市,走到木兰祠那儿去。 <div><br></div><div><b>木兰庙会</b><br></div><div><br></div>虞城县木兰镇的木兰庙会,以木兰祠为中心,每年四月初八前后举行为期三天的街市集会,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方圆百余里的群众,都纷纷前来赶会烧香,进行贸易。木兰庙会是源于虞城家乡人民对女英雄花木兰的敬仰和尊重,是人们自发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随着拜祭人数逐渐增多,庙会的规模也越办越大,一些特色小吃和娱乐项目也逐年增多。 小镇的主干道上以百货商品为主,但临近木兰祠的将军路上则以特色小吃和娱乐项目为主。 木兰祠景区的不少石碑竟被用作搭建商铺的雨棚,满地都是饮食摊位倾倒的污水。 商丘市人民政府的木兰祠为“重点文物保护”的石碑也被一辆辆机动三轮货车“围困”在路旁的角落深处。 <div><br></div><b>木兰祠</b><div><br></div><div>木兰祠,原称“木兰庙”,又名“孝烈将军祠”,俗称“孝儿祠”,位于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即现在的木兰镇),是纪念花木兰的祠堂,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虞城县木兰祠在唐代就已存在,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木兰祠曾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后经战火,祠堂被毁,幸存祠碑两通,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祠对面有花木兰陵园,内有花木兰墓以及其父母墓。一千多年来,每逢木兰的生日(旧历四月初八),地方官司吏率领耆老邦民,前来致祭,以缅怀英灵、教育后代。后来,沿袭而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后为期三天的香火大庙会,豫、鲁、苏、皖四省方圆百余里的群众,都会前来赶会烧香,进行贸易。<br></div> 1992年,商丘市虞城县人民政府为保护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遗存,斥资重修木兰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基本恢复了木兰祠原有的历史风貌。木兰祠的山门是一座仿唐代庄重朴拙、高阔润朗的门楼,“木兰祠”三个大字高悬其上,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题写。 走进门楼,甬道两侧有祠碑两通:《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和《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br><div><br></div><div><b>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b>祠内甬道东侧是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型大方。篆字题刻《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二龙戏珠,两边阴刻牡丹花纹。龟座高0.7米,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拨款,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碑楼四周砌有围栏。<br></div> <b>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b>祠内甬道西侧是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所立《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通高2.14米,宽0.78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 在两座石碑之间正中的一条甬道尽头就是掩映在青松玉兰、芳草香花之中的木兰祠又名孝烈将军祠。该祠大殿高16米,系砖木水泥仿唐建筑。整座建筑舒展沉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廊柱高耸、斗拱飞檐,结构造型严整统一,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大殿檐下悬挂着“孝烈将军祠”匾额,由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题写。今天恰好是花木兰的诞辰日,所以香火特别旺盛。 廊下两副楹联:“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明大义;功成身退,辞官拒赏见高风”和“代父从军成大孝;为国戍边固金瓯”。 走进大殿,迎面正中是一座高大的木兰戎装雕像。木兰身着黄金铠甲,戴黄褐斗笠,披果绿战袍。该雕像高达3.5米,目光如炬,铠甲纹路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花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飒爽英姿。 <br> 大殿的右侧有一组“木兰出征”塑像。木兰代父从军,家人出门送别,谆谆嘱咐,依依不舍。 大殿左侧有一组“木兰还乡”塑像。木兰还乡之后,贺元帅前往探望,却见木兰身穿衫裙,走上堂来。贺元帅看了很久,这才恍然大悟。 在木兰祠里的三面墙上,是根据著名画家刘旦宅《木兰从军》连环画册制作的24幅大型壁画,再现了木兰从军的生动情节和完整故事。 <b>木兰广场。</b>木兰祠外有一片十分开阔的广场,但是,今天木兰庙会的集市把整个广场占得满满当当,有儿童玩具、文具用品的摊位。 也有好多摆地摊套圈圈的娱乐项目,吸引着各年龄段的游客参与博弈。 广场的中央站立着花木兰的雕像,但是被层层的摊位密密麻麻地包围着,走不过去,只能远远地观看。 绕到雕像的正面,还是看不全整个雕像的构造,台座被高大的厢式货车以及一排排套圈地摊的玩偶遮挡了。 查看网上资料,木兰祠广场其实非常开阔,中央矗立着“巾帼英雄花木兰”雄姿英发的汉白玉雕像(下图从网上下载)。背后的围墙前还有毛主席亲笔手书的《木兰辞》诗壁。。 <b>木兰陵园。</b>穿过广场,木兰祠正对面的是木兰陵园。木兰陵园里面原有一片开阔的水塘,塘内水已干枯。透过竹林,可隐约看到水塘对面的两座墓地,一座是木兰的父母合葬墓,另一座是花木兰墓。 <b>孝烈将军木兰之墓。</b>木兰陵园内的花木兰墓是纪念花木兰的汉代砖室墓,墓碑刻有“孝烈将军木兰之墓”字样(下图自网上下载)。现存陵园建筑为1992年重修,包含汉白玉雕像、碑刻及汉代砖石墓址等。 此番参观木兰祠,意外遇到了木兰庙会的“盛景”,迫不得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往返行走了四五里路。据查,木兰庙会的规模通常都有上万人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