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文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6590440</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亭俯清漪揖翠岑,好风吹面月盈襟。濯缨孺子沧浪兴,抱膝高人梁父吟”。</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宋•诗人王迈出自《题惠安赖汝恭溪山风月亭》。四月是春柳桃花盛开的季节,惠安人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左手持錾,右手耕海,以石为媒、向海而生”,</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惠安女,</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等独特装扮, 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观光,领略惠安风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零二零年四月初与友人乘车来到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半岛,走进狭长的半岛,看到崇武古城。它是为抵抗倭寇而建,是中国明初卫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滨海石城,</span>气势雄伟,屹立海边六百多年,构成了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崇武以石头城扬名天下,海岸以城海一传神州,惠安以"惠安女"闻名全国。</b></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看到的是海门奇观,它是崇武古城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由神奇的"海门深处"和壮丽的"靖海云峰"两个岩群中夹长近300米的"前四铺"沙湾组合而成,风景独特,令人流连忘返。"海门深处"岩群由崇武港湾东北侧的江口山延伸入海而成。岩群的一处陡壁上镌有"海门深处"4个大字。笔力雄劲,没有落款,据传乃黄吾野书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片灰白色的磐石巉岩交叠、峡道相连的石岩中,天然辟出一道约四五米宽、整齐划一、颜色黝黑的石路,直伸向海水中。大潮退了也看不到它的尽头。人们传说,</span><b style="color:rgb(1, 1, 1);">从这道石路步人水中,可以到达神话中的龙宫,因此称之为"大海之门。"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海门深处的奇岩怪石,使崇武的海因处于东海和南海两个不同性格海区的交汇处而多彩多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石雕像艺术群,让你眼前一亮的是栩栩如生的惠安石雕。精雕细琢、纤巧灵动,形成独特的南派艺术风格。石雕在惠安街巷随处可见,它是一个集石展示、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旅游休闲及教育学习为一体的石文化主题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惠安石雕作品在全球享有声誉,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惠安县是中国唯一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石雕之都"称号的地方。</span><b style="color:rgb(1, 1, 1);">"海岸皆奇堆锦绣,石雕尽妙夺天工。惠安美女风情俏,崇武听涛诗意融。" </b></p> <p class="ql-block"> 惠安石雕是惠安县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而石雕群艺术珍品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游客可以在惠女海韵休闲街区,租服饰拍人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惠安女勤劳智慧的生活方式,感受惠安女的文化魅力。摄影师们在抓拍游客穿惠安女服饰妆拍纪念照,这也是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看到城外广场中心屹立着戚继光将军的塑像。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了血与火的洗礼。戚继光(1528-1588),明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抗倭名将、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效国。戚继光编著有《练兵实纪》与《纪效新书》在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的多有创见和总结,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发展。<b>"抗倭明将戚继光的热血流进惠安的血管,灌溉风中摇曳的薯花,不屈生长。"</b></p> <p class="ql-block"> 移步换景来到了古城观景台,台上挂着小彩旗在风中荡漾。这是惠安女表演歌舞的地方,我们坐在台下观看。她们头戴鲜艳的黄斗笠,肩披碎花蓝短衫,腰系银链搭配宽筒裤。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在舞蹈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b> "惠安女,蓝、黑、黄、绿、红,奇而不俗、艳而有韵。" </b>舞蹈的形式多样,编排精妙,展现了撒网捕鱼,洞箫琵琶,吹拉弹唱,喜获丰收等景象,紧扣惠安女文化主题。"霓裳羽衣踏浪来",形容服饰与海洋环境交融的美学意境。展现了惠安女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看完歌舞表演随同地导踏入惠安海门村落。该村于1986年被确立为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于景区旅游收入。村名源自古城南门外"海门深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落最先闯入眼帘的是惠安女别具一格的装束,处处可见。由于在海边生活,常常有风沙来袭,她们为了防日晒雨淋,把斗笠涂成黄色。花头巾有挡风、保发型的作用。穿短上衣是因为她们便于在海边、在水上操作。穿宽大折裤是为了弄湿裤子也不影响劳作。惠安女们衣着有特色,闻名遐迩,人更是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村巷间,看见惠安女骑着三轮车把海鲜产品和菜运到市场出售。在街上偶尔看到一名男仕,地导说惠安女的丈夫们都要出海打渔,外出谋生,是女人们用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地导边走边介绍了惠安女以集体劳动成就载入史册的故事。1958年1.3万名惠安女用19个月建成泉州第二大水库,全国妇联赞誉其为</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巾帼不让须眉"</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的典范。50年代8名惠安女驾船登陆荒岛,创造亩产3200斤的农业奇迹,事迹登上《人民日报》。惠安女的故事让我们深知,女性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推动了社会两个文明建设和发展,展现了惠安人的风采,是我们力量的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 惠安女的历史既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缩影,也是女性集体力量的象征。其核心精神体现为<b>"顽强拼搏甘于奉献",</b>这一特质从修建水库延续至当代社会发展,成为福建乃至中国女性的文化符号。<b>“妇女能顶半边天”,</b>这句经典的话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女性,惠安女高大的身影镌刻在我们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惠安女闲暇时间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编织衣服、打牌娱乐、购物等,他们住的房子墙壁上,用贝壳镶嵌,环境优美,很有海边生活特色。</p> <p class="ql-block"> 离开惠安时,海风依旧吹拂着街角的榕树。回望这片土地,惠安女的头巾是流动的色彩,古城的石雕是沉默的史诗,而海浪拍打礁石的声响,则是千年未绝的脉搏。这里的每一道风景,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惠安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在时光里续写着属于海洋的传奇。这份风采,是海的馈赠,是人的智慧,更是岁月沉淀下永不褪色的生命之光。</p> <p class="ql-block"> 谢谢美友览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