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颂党恩:《雄伟的井冈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东方红》

騎士

<p class="ql-block">解析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 系列篇章【第900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口琴联奏《雄伟的井冈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东方红》</span></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井冈山》是一首以井冈山革命历史为背景的红色歌曲,由梁光榜演唱,包含完整歌词及伴奏版本,并有外国歌手翻唱版本视频资源。</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由麻扶摇作词,周巍峙作曲的歌曲,曾用名《打败美帝野心狼》,1950年11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p> <p class="ql-block">《东方红》是陕北民歌,原曲为陕北革命情歌《骑白马》,原词为李有源创作的《移民歌》,后由李增正、马可、公木、刘炽、高阳、田方等人参与改编,于1944年3月31日在《解放日报》上公开发表歌词与曲谱。</p> <p class="ql-block">口琴联奏《雄伟的井冈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东方红》是一组具有深厚历史意义和强烈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以下是具体解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雄伟的井冈山》:歌词如“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展现了井冈山作为革命摇篮的重要历史地位,铭记了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口琴演奏时,可通过节奏的变化和音色的调整,表现出井冈山的雄伟气势以及人民军队诞生的豪迈之情,让听众仿佛回到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希望的革命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由麻扶摇作词,周巍峙作曲,创作于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旋律简洁明快,采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等节奏型,起伏较大,高音激昂振奋,低音坚实稳重。节奏以进行曲风格为主,紧凑有力,频繁使用重拍和强音,增强了音乐的冲击力。口琴演奏需注意节奏准确和力度控制,通过明亮或深沉的音色,表达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决心和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方红》:由李有源、公木作词,李涣之编曲,其曲调源于陕北民歌《骑白马》。歌曲为单一部曲式结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节奏平稳有力,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和声简洁和谐,以主和弦和属和弦为主。口琴演奏通常承担主旋律,其清脆明亮的音色能突出旋律的优美庄严,传达出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敬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组口琴联奏通过不同歌曲的组合,串联起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阶段,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再到对领袖和党的歌颂,以口琴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带领听众回顾历史,感受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井冈山》是一首以井冈山革命历史为背景的红色歌曲,由梁光榜演唱,包含完整歌词及伴奏版本,并有外国歌手翻唱版本视频资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歌词与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完整歌词‌:歌曲通过'红米饭''杜鹃花'等意象,展现井冈山精神与革命情怀,核心段落'艰苦奋斗坚定信念,井冈山的星火在燎原'凸显红色传承。‌‌1‌‌2</p><p class="ql-block">‌创作团队‌:词作者明煜、曲作者梁光榜合作完成,编曲罗焱坤赋予现代音乐元素,2019年由上海雨陌文化发行推广。‌‌</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于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由志愿军指导员麻扶摇在前线写下出征诗,经新华社记者陈伯坚修改后发表于《人民日报》,并由音乐家周巍峙谱曲而成‌。这首歌曲以铿锵有力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迅速成为激励志愿军将士英勇作战的精神旗帜,并传唱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将战火蔓延至鸭绿江畔,严重威胁新中国国家安全。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入朝作战。在部队动员过程中,基层官兵自发创作的战斗口号与诗歌,为战歌诞生提供了直接素材。‌‌</p> <p class="ql-block"><b>《东方红》歌曲创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生于陕西省佳县张家庄的李有源是个纯朴的农民,也是个文艺爱好者。1940年,佳县解放。1942年,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陕北的革命文艺蓬勃发展,李有源的创作方向更加明确,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创作活动更加活跃。虽然编了不少歌颂党和毛主席的歌,但他总觉得没有反映出他和广大劳动人民对党和毛主席的无比热爱、无比信赖的心情,于是一直思谋着创作一首颂扬党和毛主席的好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李有源担着一付桶进城。当他快到县城时,忽然看见东方一片彤红,一轮红日从云层中磅礴而出,冉冉升起,他联想到毛主席正是驱散黑暗,给人民带来光明、带来温暖的红太阳,于是脱口而出二句歌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随即他又从心底涌出一句词,“他为人民谋生存。”,在走到县委门口时,忽见墙上贴着“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的标语,正好把李有源的心里话说了出来,于是有了第四句歌词“他是人民大救星”。为了让歌曲适合于随时随地演唱,他为这段词配上了当地流行的陕北革命情歌《骑白马》的曲调,取名为《移民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3年春节,张家庄秧歌队进城演出,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第一个演唱了《移民歌》,是该歌曲的最早演唱者,该歌曲很快就从县城传向农村、学校,在全佳县唱红。1944年春节过后,李增正等人带领移民队从佳县出发南下开荒,经米脂、绥德,一路把《移民歌》唱到延安。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根据李增正的演唱作了记录,将《移民歌》整理、删修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并由张松林和公木填写第二、三段词,发表在当年的《解放日报》上,《东方红》很快在边区各地传唱开来。在流传过程中,群众也作了些恰当的修改,如歌词中的“谋生存”三个字,从当时李有源的想法和整个形势来说是对的,但是党和毛主席领导革命的目的不仅是为人民谋生存,还要为人民谋求更大的幸福,为实现革命的伟大理想“共产主义”而奋斗,加上后来整个革命形势的发展,有人便把“谋生存”改成了“谋幸福”。解放后,为适应专业合唱队表演,先后有多位作曲家将其改编为合唱曲,通行的合唱曲《东方红》由李涣之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