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今年什么时候最热?小暑节气有预测<br><br><br>小暑节气到,也意味着三伏天的到来。<br><br>全年中最热的阶段,基本就处在暑节里,一如老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br><br>在我国,多数省份的极端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br><br>小暑,一个“暑”字,自带说明,表明自身炎热的温度。不过,既然表示炎热,古人又为何给它冠以“小”字呢?<br><br>原来,暑热也分级别。二十四节气中,有小雪、大雪,与之相对应的,有小暑,亦有大暑。<br><br>《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br><br>小暑到,地表积蓄的热量持续释放,地面就像烧红的铁锅,不断升温。到了大暑节气,天气变得更为炎热。<br><br>在南方,小暑期间,既可能遭遇“热黄梅”的闷蒸,也可能迎来台风雨的突袭。所以,民间有“小暑逢出梅,七月难晒衣”的说法,这个节气,湿热成常态。<br><br>按照规律,通常来说,小暑之后的大暑到,天气会变得更为酷热。不过,某些年份,也有特殊的情况,一如老话说“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意思是如果小暑热得透,大暑反倒会凉快些。<br><br>为何如此呢?<br><br>小暑和大暑,是一对“兄弟节气”。每逢小暑前后,老人们经常念叨一句话:“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即进入夏季,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热是递进上升的。从小暑的小热,到大暑的大热,正体现了这一规律。<br><br>不过,有时候会一改往常,出现小暑极热,大暑降温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在小暑期间强势控场,热能量得到大量释放,到了大暑时,因冷空气南下或台风影响等出现降温。<br><br>此外,大暑时节,季风强盛和北推,可以带来充沛的水汽,使得降水明显增多。雨水的降临,也同样可以降低气温,还使得空气湿度有所下降,人体感觉相对凉爽,从而形成了“大暑凉飕飕”的现象。<br><br>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常态。<br><br>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规律的结晶,反映了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小暑和大暑,作为夏季的节气,分别标志着炎热时节的开始和最热时期的到来。然而,气候系统复杂多变,导致节气与实际气候情况可能存在差异。<br><br>“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这句谚语,正体现了我们的老祖宗,对气候、物候等特殊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朴素理解。<br><br>那么,今年是什么情况呢?<br><br>2025年的小暑节气,落在公历的7月7日。从中国天气网的天气预报来看,未来10天,黄淮、江淮、江南等地,有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而西北太平洋将有台风生成。若按照“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的说法,那么预示着大暑前后,可能天气相对比较凉爽。<br><br>当然,以上只是老祖宗的一种经验预测。<br><br>从实际来看,今年的入伏时间在7月20日,一般来说,中伏为全年最炎热的时候,我们需要留意警惕。<br><br>在应对高温天气时,我们虽说可以借鉴老祖宗的节气谚语,提前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但更要依靠现代科技,及时获取最新的天气信息,确保安全度夏。<br><br>面对即将到来的高温天气,我们需要注意:<br><br>第一,避免长时间暴晒。尤其是12点~15点时,尽量避免外出,户外劳作,以免晒伤,引发中暑等问题。<br><br>第二,保持室内通风透气。当室内温度过高时,及时打开制冷设备。老年人群体对温度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应避免在高温天气时穿衣过多,盖被过厚,捂得太严实,以免引发高温疾病。<br><br>第三,多喝水,多休息。夏天高温,蒸发量大,人容易失水,应多休息,多喝水,及时补充电解质水等。<br><br>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br><br>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