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絮语

回归自然

<p class="ql-block">昵 称:回归自然</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759821</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 拍</p> <p class="ql-block">六月七日,我跟随旅行团到山西大同旅游,在大同博物馆见到好几个辽代“彩绘贴塑陶魂罐”。在我的认知中,“陶魂罐”就是陶土做的装灵魂的罐子,“彩绘贴塑陶魂罐”说明这个“陶魂罐”是彩色的,而且融入了粘贴塑造的工艺。而世上没有灵魂,难道是装骨灰吗?可是,古人多土葬,那它是装什么的呢?带着疑问,我紧跟讲解员身边,仔细聆听他的讲解,很怕错过一个字。</p> <p class="ql-block">了解“陶魂罐”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成语:“不食周粟”。“不食周粟”是关于伯夷、叔齐的经典典故,讲的是他们坚守气节、拒绝接受周朝恩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一带)国君的两个儿子。国君去世前想传位给小儿子叔齐,叔齐却认为应该遵守嫡长子继承制,要把王位让给哥哥伯夷。伯夷觉得不能违背父亲遗愿,执意不肯接受,并偷偷离开。叔齐得知后,也放弃王位追随伯夷而去,两人一起隐居在渤海之滨。</p><p class="ql-block">因商纣王推行严刑峻法、沉迷享乐、重用奸臣,导致民怨沸腾,诸侯离心。商朝诸侯周武王姬发打算以“替天行道”为名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就去劝谏:“作为臣子讨伐君主,是不仁。”周武王没有听从,在公元前1046年发动了牧野之战,最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而伯夷、叔齐,为了表示对商朝的忠诚,选择了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活活饿死在了首阳山。</p><p class="ql-block">人们敬佩伯夷、叔齐的气节,为了不使他们的魂魄挨饿,所以就找来一个瓶子,里边放上五谷用于陪葬,所以就有了一个名字“五谷囊”,又叫谷仓罐、堆塑罐,也叫魂魄瓶。它源于西汉,兴于三国,盛于宋代,衰于民国。它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随葬器物。</p> <p class="ql-block">大同辽代陶魂罐,同样也是墓葬里的特殊“陪葬品”。是一种沿袭晚唐以来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专为祭奠、安托亡灵之用的冥器。古人相信,人逝后灵魂需依凭器物安住,魂罐便成了灵魂的“暂居之所”。罐内放置一些谷物、香料,象征着给逝者备下食物,以延续人间的烟火。</p> <p class="ql-block">在辽代,契丹族与汉族交融,魂罐也糅合了多民族信仰。它既有汉族丧葬的“事死如事生”,又有契丹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堆塑的兽面、云纹,是守护灵与祈福符,生者以器寄哀思,盼逝者魂有所依,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富足安稳的生活,这也是让冰冷的墓葬多了温情牵挂。</p> <p class="ql-block">辽代彩绘贴塑陶魂罐的制作融合了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制陶工艺,主要有制胎、贴塑、烧制、彩绘四个步骤。</p><p class="ql-block">1、制胎原料:就地取黄河流域的细腻黄土,经淘洗、沉淀,去除杂质,泥料顺滑,器物的胎体就坚实。</p><p class="ql-block">2、制作贴塑:工匠们用手捏制或用模具制作出一个个单独的动物、人物等模型,然后将这些小造像拼接贴到通过陶轮拉坯成型的罐身上。那些威严的兽面、飘逸的云朵,全凭手指拿捏,一按一搓便鲜活起来。魂塔的镂空台座更考验功力,需要精准切割,让孔洞均匀,既透气又添美感。</p><p class="ql-block">3、烧制:贴塑完成的陶坯需自然晾干,避免暴晒导致开裂。晾干后施一层白色陶衣,为后续彩绘做基底。采用馒头窑或龙窑烧制,温度控制在800-1000℃。800℃左右时,陶胎呈灰白色,质地较疏松,适合贴塑与彩绘结合。精品需要二次烧制,确保贴塑部件与罐体结合紧密。</p><p class="ql-block">4、彩绘:首先准备好矿物颜料,红色:赤铁矿(氧化铁);绿色:孔雀石(碱式碳酸铜);黄色:雌黄(三硫化二砷)或赭石;黑色:氧化锰或炭黑等。</p><p class="ql-block">在烧制完成的陶胎上,按设计稿用毛笔勾勒轮廓,再填涂色彩,彩绘完成后,晾干即可使用。</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说:这些造型各异的魂罐,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及丧葬观念深度都有关联。一般贵族或高官墓葬中的陶魂罐通常高大一米左右,造型复杂,纹饰繁复,有龙纹等权力的符号及佛塔等宗教元素贴塑,彩绘细腻,很多是多层塔式。平民墓葬的则较小,40厘米左右,造型简约,贴塑以简单动物或几何纹为主。</p> <p class="ql-block">凝视这些陶魂罐,它们精湛工艺的背后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是契丹铁骑的豪迈与汉地农耕的细腻,融在这一捧泥土里。细腻的陶土与精致的彩绘交织,贴塑的纹路在轻轻絮语,它们诉说着千年前对生死的敬重,它们诉说着辽代人的信仰、智慧与温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岁月流转,从古到今,生命的牵挂与追思,从未改变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