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品味的美篇

書香品味

<p class="ql-block">在辽宁遇见敦煌</p><p class="ql-block">江南一行四人三男一女来沈阳恰逢《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因共同爱好彼此相连,骑游世界结缘已八九年,今朝有幸,在沈阳相会 。</p><p class="ql-block">坐130公交车🚌去辽宁博物馆,进入三楼展厅顿时仿佛进入敦煌的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莫高窟第130窟南道南壁的供养人画像,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人物像,名为《都督夫人礼佛图》 。原壁画因自然原因残缺严重,现在常见的是20世纪50年代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复原临摹的版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图中人物按照长幼尊卑,依次画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名身着男装的婢女。第一身形象最大的是“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 ,第二身是“女十一娘供养”,第三身是“女十三娘供养”。</p> <p class="ql-block">这同样是敦煌莫高窟的供养人画像,风格与唐代《都督夫人礼佛图》类似。画面中女性身着唐代华丽服饰, 头戴精美的头饰,展现出唐代贵族妇女的装扮特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题榜文字来看,有“贺氏一心供养” ,反映出当时信众开窟造像、礼佛供养的宗教行为和社会风尚。这类壁画为研究唐代服饰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之一,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在佛教中,乾闼婆是乐神,紧那罗是歌神,他们合称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飞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壁画通过灵动的飘带、飞扬的姿态,展现出佛教艺术中飞天轻盈飘逸、自由翱翔的美感,体现了古代画师高超的绘画技艺,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在敦煌地区的盛行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这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画面展现了具有佛教题材的场景。从风格来看,可能是表现佛教故事中的菩萨像等内容,周边的云彩、山石以及飞翔的鸟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神秘、静谧的宗教氛围 。敦煌壁画作为佛教艺术的瑰宝,记录了不同时期佛教教义、神话传说等,对于研究佛教传播、古代绘画艺术、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敦煌莫高窟的女供养人画像。画面中两位女性头戴华丽头饰,身着带有精美花卉、禽鸟纹样的唐代服饰,彰显出唐代贵族女性的雍容华贵 。供养人是指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等形式弘扬教义的信徒,这些画像为研究唐代服饰文化、社会阶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可能是佛教经变画。画面展现了山川、城池、人马等元素,通过丰富的场景描绘,讲述佛教故事或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经变画是将佛教经典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信众理解经文内容。这类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体现,还反映了古代的建筑、交通、服饰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形象而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图》壁画 ,描绘的是佛教故事“九色鹿救溺水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事中,九色鹿不顾危险救起溺水者,溺水者却因贪图钱财向国王告密,出卖九色鹿。画面以连续的情节展示故事发展,从九色鹿救人,到溺水者忘恩负义告密,再到国王与九色鹿对话等场景。这幅壁画是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和佛教文化传播情况,也蕴含着劝人感恩、勿起贪念的道德寓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莫高窟第220窟初唐(618 - 704年)时期的《帝王出行》壁画。其艺术风格与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高度相似 ,创作年代更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壁画运用游丝描、铁线描技法勾勒人物轮廓,衣纹细节与色彩层次细腻,兼具写实性与装饰性。该洞窟由敦煌望族翟氏营建,画中可能融入了 长安画派的审美意象,是丝路文化交流的实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