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月的宜昌,暑气初升时,长江的风正托着一群教育者的热忱——湖北省第十四期研学导师与第四期高级研学导师培训班,就在这样的热忱里,从6月27日到7月2日,把对研学教育的憧憬,酿成了一坛浸润着智慧与温度的酒。</p> <p class="ql-block">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相聚。当教育改革的浪潮拍打着实践育人的堤岸,研学实践早已不是“走走看看”的闲笔,而是写进素质教育蓝图里的重彩。这场培训,像一座桥,一头连着政策的号召与育人的初心,一头牵着无数研学导师对“如何带孩子在天地间学习”的追问。它要培养的,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执行者,而是能让学生在行走中触摸知识、在体验中扎根三观的“引路人”——这份沉甸甸的意义,从开班第一天起,就落在了每个学员的心头。</p> <p class="ql-block"> 培训课堂上的光,总在不经意间照亮前路。培训班上吕玉刚司长致词的话语,像给迷茫的研学之路立起了坐标:教育性是根,实践性是脉,安全性是盾,公益性是魂。他说“数字化不能替代真实的触摸”,那句提醒里,藏着对“教育本质是人的相遇”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谢新松副厅长的安全课,没有空泛的道理,只有七类事故案例里的刺骨警醒,和“七要七不要”里的扎实底气——那些关于溺水、交通的风险剖析,那些家校社协同的防范之策,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给每个研学行程系上的“安全带”。</p> <p class="ql-block"> 张金元巡视员的讲座,像一扇窗,让学员们忽然明白:研学不只是带学生看世界,更要看见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看见导师自己的成长轨迹——原来教育的温度,从来都藏在对“人”的深层关照里。</p> <p class="ql-block"> 还有那些来自各地的专家,从课程开发的巧思到基地运营的门道,从新媒体的赋能到亲子研学的暖光,他们把多年的经验拆成碎片,又拼出完整的地图,让学员们知道:研学的舞台,远比想象中广阔。更动人的是课堂外的成长:看第一届研学导师大赛时眼里的跃跃欲试,实战演练时额头的汗与嘴角的笑,论文答辩时的严谨与才艺展示时的鲜活——原来学习可以这样立体,像宜昌的山,既有坚实的岩层(理论),也有流动的溪(实践)。</p> <p class="ql-block"> 学员们的笔记本上,写满的不只是知识点,还有“原来可以这样做”的顿悟;课间的交流里,碰撞的不只是观点,还有“我们一起做”的约定。有人说“视野被打开了”,有人说“技能扎实了”,更有人说“找到了同行的人”——这些细碎的回响,其实是对这场培训最好的注解:它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若要为这场培训写下注脚,该是“扎根实践,向光而行”。吕玉刚司长的宏观指引,让研学教育有了“方向感”;谢新松副厅长的安全课,给了它“安全感”;张金元巡视员的分享,添了“人情味”;而多元的实战与交流,则赋予它“生长力”。它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在湖北研学教育的土壤里,既回应了“实践育人”的时代号召,也为无数孩子的“行走课堂”,培厚了根基。</p> <p class="ql-block"> 当七月的风掠过宜昌的江面,带着培训的余温,这群研学路上的追光者,已整装待发。他们带走的,不只是笔记与证书,更是对“让每个孩子在天地间成长”的笃定。或许未来的研学路上,会有风雨,会有挑战,但这场盛夏的相聚早已证明:当教育者的热忱与智慧相遇,脚下的路,总会向着更明亮的地方延伸。愿他们带着这份收获,在研学的天地里,种出更多让孩子眼睛发亮的风景——这,便是这场培训最动人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