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博主按:</b></h1><h1><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退休后得空闲时,常常在寻觅江南古镇闲逛:朱家角、南翔、七宝、西塘、周庄等等。无意间看到我舅舅写的《千年古镇长泾》,才知道,幼年四岁前后和外婆一起曾经生活过的江苏江阴长泾镇,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征得作者同意转载此文,文字有删改。</i></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千 年 古 镇 长 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可爱的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文:朱均侃 摄影编辑:仲平</span></p> <h1> 告别故乡--千年古镇长径,来到万里之外的新西兰,与子孙团聚,一晃己经十年了。每当我在充满阳光的客厅里静坐的时候,脑海中总是不断涌现出故乡的一幅幅美麗的画面;有时在甜蜜的睡梦中,我回到了可爱的故乡,漫步在古镇的河边,热忱地访亲问友.......故乡啊,故乡!令人难忘,令人留恋,令人向往!</h1><h1> 小时候常常缠着父亲问两个问题:我们的家乡为什么叫長涇?它又是什么时候诞生的?父亲总是亲切地回答:等你長大了,对故乡历史作一些调查研究,就能明白了。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明白了,原来我的家乡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是个具有至少五千年历史的古镇(有人说据考证有七千年历史)。</h1><h1><br></h1><h1> 经查阅西晉周处编撰的《风土记》记载,長涇在江阴的東南面,无锡的北面,常熟的東面。她位于長江之滨,太湖之畔,古名“東舜城”。古史上讲唐尧虞舜,就是这位舜,曾经居住在这里,他带领先民,刀耕火种,艰苦劳作,繁衍生息,开化民众,自此开辟了長涇的古文明。東舜城遗址己成为江南、江阴和長涇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史书上,長涇古镇有以下记载:</h1><h1> “舜子居江南胤息藩衍依稀五千年旧迹;</h1><h1> 東城贯涇水劈荆斬棘累辟四十里河山。”</h1><h1> 这是一条多么亮丽的历史记载和诗一般的记录啊!</h1><h1> 長涇的繁荣起于宋代,那时称东城里。長江和太湖,由无数河道紧密相连相通。長涇正处在長江和太湖连通的中间节点上,地处交通要道。这里水系纵横交错,航运四通八达,物流通畅繁忙,逐渐形成南北两大集市。古镇静静地躺在長長的涇水上,因此,清康熙年间起又称她为長涇,一直到如今。</h1><h1> 明代在南京建都,重视江南水利建设。明代成化年间,疏通河道,使三涇水合为一水,東西各与通往江阴、无钖、常熟等县城的大河道相连,南北两岸逐渐形成两条街市,隔河相对,東西并行。河南河北两条街,以四座桥相沟通,又形成四条弄。如果把長街看作为龙的身体,四条弄看作为龙的四脚,龙头在東,龙尾在西,就是一条腾云驾雾的卧水长龙。</h1><h1> 当年的古镇,古墙灰瓦老店,小桥流水人家;白帆倒影,商铺林列;商品货物繁多,品种玲瑯满目;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派富庶繁荣的景象。能工巧匠临水建街,临河是一色的石驳岸,狭窄的街面用一色的石板铺设,石驳岸上是一色的石河滩,石阶沿着河朝東朝西,一直伸进河中。石岸上凿有水井,一色的石井栏杆。在河滩上,人们互相问好,讲家常,传递喜讯。装满客人和货物的轮船,不时开过,河道里掀起层层波浪,与两边的石驳岸相撞,发出动听的声响。</h1><h1> 長涇河通長江,長江漲潮时,江潮涌入長涇河,特别是漲大潮时,江水涌来,犹如飓风西来,河水卷起千堆白雪。诗人见此动人景象,触景生情,写下了以下诗句:</h1><h1> 長涇水長己千古,下有通潮接江浦。</h1><h1> 潮生暮落春复秋,神鱼跃渊势吞吐。</h1><h1> 忽惊巨风从西来,沸腾怒气喧如雪。</h1><h1> 長涇的繁荣富庶在方圆百里久负盛名,史书记载:“長涇俨成江邑東南一大市镇矣。”镇上不仅商铺林列,而且还有著名的民办实业。在北街东首是有八十年历史的大福蚕种场。这里曾是江南最大的蚕种场,以帆船牌为商标,年产优质杂交蚕种五万多張,远销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新疆。这里的蚕种蚕丝由发达的江南河道,经过运河、長江运往洛阳、开封、再往長安,出西域,直到西欧(丝绸之路)。回忆童年时代,妈妈每年都要哺养船牌的蚕种,由于蚕种质量好,加上妈妈养蚕经验丰富,所以年年丰收。</h1><h1><br></h1><h1>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席卷全国,新学新思想蔚然成风。長涇领风气之先的重教、重人才的风范,被人赞赏传颂。祖父朱云扉等一批有识之士艰苦创业,先后创办了長涇小学和长泾中学。二〇一一年十月,是長涇小学诞生一百周年。我们全家应邀出席,我在讲话中,深切感谢历任校长精心办学,老师们谆谆教诲,社会各界无私援助。</h1><h1> 濮亚娟校长在庆典讲话中说,百年来長涇小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乐育英才是长涇小学的办学精神!我所知道的一代杰出影星上官云珠,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她一九二〇年三月二日出生在長涇北街一幢砖木结构的老楼里,现在这里己成为上官云珠纪念馆。无数珍贵的照片,纪录着她从出生、上小学、中学,从事电影艺术活动,为人民艺术作出贡献的辉煌历程。馆内有一幅引人注目的照片:上世纪三十年代,上官云珠和同学一起穿着游泳衣游泳的照片。它真实地纪录了上官云珠当年在長涇河里游泳的实况,反映了当年長涇风气的时尚。上官云珠不仅有長涇的时尚,而且还有江阴長涇人的聪明智慧,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倔强精神。一九四〇年十月是上官云珠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她开始投身文艺演出事业。她先是演話剧,后来拍电影。先当配角,后当主角。她演一个成功一个,充分反映了她的高超的艺术才能。特别是她主演的《雷雨》、《一江春水向東流》、《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不朽影片,塑造了许多性格不同的新女性角色,栩栩如生,形神毕肖,谱写了电影艺术史上的光辉篇章,她永远活在海内外华人、毕侨的心中。从这个古镇、从这个小学中学走出去的众多名人,犹如群星灿烂:有两弹一星元勋张大煜、著名天文学家沈璿、同位素专家張理刚,还有纺织工程总工程师朱钧贵、社会科学有突出贡献专家朱钧侃等等。历史证明,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办好学校,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泽被后世!</h1><h1><br></h1><h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吹绿了全国,给古镇長涇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一批农民企业家勇猛奋进,欣起改革开放浪潮,办起了一大批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了,带动了城镇建设。古老的北街,进行了重新整修,保持了原有的风采。老饭店等一批老店仍然开着,生意兴隆。河的南岸,新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马路,两旁新建了不少乡镇企业、各式各样的商店、饭店、酒楼……形成了一条充满时尚的新街。现今的長涇镇包含了千年老街和现代化的新街,在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为了家乡建设,我曾经協助乡政府举行在南京的長涇老乡座谈会,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我和经济学家沈立人应邀为乡镇企业家讲课。我还邀请中国开发银行陆德先生等来长涇考察,引进开发资金等等。现在長涇仍然是江阴市繁荣的乡镇之一。</h1><h1> 長涇不仅经济发达、文化教育繁荣,而且茶食享有盛名,吸引无数食客。一九〇三年三月三日,長涇古镇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皇帝光绪的老师、相国翁同龢。此时他己被贬,回到老家常熟反省。他经常外出闲逛游玩。長涇古镇上有一家慎裕老店,以制作马蹄酥、蜜糕、麻糕、初盐头、五香花生等茶食,远近闻名。翁老先生是到江阴伞墩赏梅花,很高兴,在回家途中,与身边的人提起長涇的茶食,他很想去尝尝,特命船夫冒雨在長涇停泊。这一消息很快传开,乡里人都想目睹皇帝老师的风采,蜂拥而来,把狭窄的石板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翁老很想挤过人群到慎裕茶食店一尝。但一想到慈禧太后还在暗中派人监视他,他不敢乱说乱动,以免招来杀身之祸,只得扫兴而歸。翁老是个细心、勤奋的人,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晨初三刻,吴代桥小泊,雨作,巳正在長涇,上岸买食物,又有识者,遂致塞途,败兴之至,泊四刻许。”很可惜!翁老此行長涇,留下了一个遗憾。</h1><h1> 一百多年过去了,長涇有名的中秋月饼、九九重阳糕、春节的烧饼等等,仍然是四方游客和我们長涇人必定品尝的美食。如是春天,这里还可能品尝到長江三鲜。我们春天每次回老家,至亲好友总要请我们品尝鲥鱼、刀鱼和河豚鱼。它们的鲜美的味道,任何鱼类都比不上。</h1> <h1> 故乡長涇,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長涇,我成长进步的摇篮!我们日日亱亱思念您!我们热忱地祝福您:故乡的花,花更好;故乡的月,月更明;故乡的水,水長流;故乡的桥,桥相連;故乡的路,越来越宽广;故乡的人,越来越幸福!</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于新加坡 2013年5月6日</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摘自《48团工程连一兵》网易博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照片摄于2016.04.10.</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泾老街东段示意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泾老街西段示意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泾水河西端</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虹桥路向北过兴寿桥是长泾明清街</h1> <h1>兴寿桥旁河北街西头“长泾老街”牌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福桥河北街东头“长泾老街”牌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福桥(长泾东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多见的“机帆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定桥</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顺桥(长泾中桥)</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顺桥旁的河北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北街152号</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官云珠故居(纪念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狭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泾民俗博物馆:50年代的灶头</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长泾实验小学(原长泾小学),由百余年前先祖朱云扉创办发展起来的,不少名流在此校毕业。</h1> <h1>长泾老街不远处有长泾高级中学(原长泾中学),先祖朱云扉参与创建。</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谢谢阅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