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巩义芝田镇,芝田一词,本义是传说中仙人种灵芝的地方,后亦指长满芳草之处,最早见于三国时曹植所撰《洛神赋》:“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人们对文中的“芝田”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我们巩义有芝田镇和芝田村,全国范围内还有两个芝田村,一个在浙江省新昌县,另一个在福建省闽侯县,而芝田镇只有一个。现在的芝田村,历史上曾经是北宋永安县(后升格为永安郡)、金代芝田县的县治所在地,也是新中国芝田区、芝田公社、芝田乡、芝田镇的政府所在地。当年建有永安城,后建有永安寨,历史悠久,长期是军政重镇;如今面貌一新,更加繁荣,310国道、徐兰高铁夹村而过,贯通中国东西。芝田之名,始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说东汉,《洛神赋》为证;一说金代,因“产灵芝五本”而更名芝田县。芝田作为县治驻地,历宋、金到元,长达259年,曾一度辉煌和荣耀。后周显德七年(960),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国号大宋。乾德元年(963)将其父赵弘殷的墓葬从汴京移至巩县,建陵寝曰永安。随着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相继营建,此处就开始出现了永安镇。景德四年(1007)正月,宋真宗奠谒皇陵,住永安镇行宫,谒罢诸陵”,下诏曰:“永安镇特建为县,隶河南府,同赤县。”析巩县、偃师、缑氏、登封四县之地,合并而成,拟名永安县。当时县分七等:赤、畿、望、紧、上、中、下,赤县就是一等县。建县的唯一目的,就是为祭祀、管理陵寝。当时巩县、永安县并存,可能大致以石河道为界。宋仁宗时,又在洛河北岸修建会圣宫,河上建奉先桥。政和三年(1113)三月,宋徽宗将永安县改制为永安郡。县治升格,提高了政治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北宋王朝皇权统治的中心之一。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渡黄河南下,攻占永安郡,进驻永安城。年底,汴京陷落,徽、钦二帝被俘,宋皇室南逃,金兵便开始对宋皇陵及永安城大肆洗劫。此后的一百多年间,金兵、宋军(包括南宋军)、蒙古军三方在芝田一带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占领与收复、进攻与撤退的战争。芝田一带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皇陵几成焦土,县城十室九空。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改永安郡为芝田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芝田县被废,辖地回归各县,城区改称芝田镇。现在的芝田镇,仍以镇政府驻地村命名,辖芝田、官庄、费窑、喂庄、蔡庄、寇家湾、益家窝、稍柴、东沟、北石、南石、寨沟、八陵、羽林庄14个村,人口约5万,汉族为主,内有回族521人。现永安街道的高山村、后泉沟村是2003年从芝田镇划出去的。北宋皇帝陵,分布在今巩义市的市区和芝田镇、西村镇、回郭镇,占地共约30平方千米。北宋历九帝,除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外,其余七帝加上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均葬于巩义,统称“七帝八陵”。陵区还祔葬有后妃亲王、太子公主、皇族子孙,以及勋臣名将墓近千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墓群。芝田镇范围内有永定陵、永裕陵、永泰陵3座帝王陵寝,还有寇准、蔡齐、包拯、高怀德等名臣墓葬。永定陵是宋真宗赵恒(968—1022)的陵墓。赵光义背弃“金匮盟约”,废其弟光美为庶民,且在均州路上杀掉,自立第三子赵恒为太子。赵恒至道三年(997)三月即皇帝位,勤于政事,改元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四个年号,开启了“咸平之治”,在位25年驾崩,乾兴元年(1022)十月葬于蔡庄岭永定陵。其陵西北祔葬有真宗李后、刘后、杨后和寇准、包拯墓;陵南约一公里处还祔葬有高怀德、蔡齐墓。永定陵坐北向南,陵园建筑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陵园建筑豪华壮观,但历经沧桑,屡遭兵火。现存陵台呈覆斗形,高15米有余,石雕58件,其余建筑仅见基址。石雕造型硕大,刀法简洁,线条疏朗,形象逼真,保存较完好,为宋代雕刻艺术之代表作。永定陵石雕群陵西北原有永定禅院,位于今永安街道后泉沟村西,始建于乾兴元年(1022),是专门豢养僧尼为宋真宗魂灵诵经、祈祷,“以修梵福”之所。1995年发掘查明:禅院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约156米,总占地约3000余平方米,是北宋诸陵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最为辉煌的皇家祈福寺院,可惜毁于靖康之难,地面现仅存幡竿夹石4件。当地有“丁香寺”之称,其实它是金、元时期在永定禅院废址东南部所建的民间佛寺,明代已无存,留有“鬼搭桥”“包公靶僧”的传说。永裕陵是宋神宗赵顼(1048—1085)的陵墓。赵顼(仲鍼),英宗长子,母高后。治平三年(1066)立为太子,次年即皇帝位,在位18年,改元熙宁、元丰两个年号,元丰八年驾崩,十月葬于巩县。神宗有大志,破格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抑制土地兼并,改革军政制度,促进了社会发展。陵西北祔葬有神宗向后、朱后、陈后和徽宗王后陵墓。该陵坐北向南,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陵园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陵台呈覆斗状,高15米,地面建筑基址保存较好。石刻造像52件,雕刻细腻,栩栩如生,为宋代晚期的代表作,尤其南神门石狮更是精品。永泰陵是宋哲宗赵煦(1077—1100)的陵墓。赵煦系神宗第六子,母为钦成朱皇后。元丰八年(1085)立为太子,三月于神宗去世当天即皇帝位,时年10岁,由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在位15年,先后使用元祐、绍圣、元符三个年号,元符三年正月病殁,八月葬于巩县,陵名永泰。陵西北祔葬有哲宗刘后、徽宗惠庆公主、哲宗杨国公主陵墓。该陵坐北向南,陵园建筑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陵台高约15米,呈覆斗状;石刻56件,造型修长,雕技精湛,生动写实,形神兼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宋陵石雕艺术的精彩总结。包公墓位于永定陵西北1000米处的后泉沟。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中甲科进士,历任要职,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他是北宋中期比较进步的政治家,也是最著名的清官,故人们称其为“包公”“包青天”。嘉祐七年卒,享寿64岁,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包拯墓坐北朝南,墓冢呈圆形,高5米,周长20米。墓前现存清乾隆年间一石碑,碑额篆书“大清碑记”,碑身楷书“宋丞相孝肃包拯墓”,碑阴刻文因风雨剥蚀无法辨识。墓前神道长80米,两侧存有石刻造像6件。寇准墓现位于东黑石关村岭上。寇准(961-1023),字平仲,世称寇莱公。其祖籍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山西太谷,19岁考中进士,在太宗、真宗时两次拜相,为官40多年,可谓朝廷柱石,是影响大宋江山命运的重要人物。他任河南通判时安家于寇家湾10余年,人称“莱公故里”;晚年因奸佞诬陷被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病卒于任上,遗言“生为大宋臣,死葬嵩邙坟”。仁宗诏许归葬西京,陪真宗陵,遂选茔于今寇家湾洛河东岸,后又被迁到了村东北岭上。寇准是忠臣、又是清官,还是诗人。他是北宋“晚唐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写诗甚多,留存下来的有近300首,诗风类似贾岛风格。高怀德墓位于蔡庄村南,俗称“附马坟”。高怀德(925-982),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县西南)人,字藏用。他一生练武,不喜读书,性简率,不拘小节,善音律,好射猎,多有战功。陈桥兵变,太祖即位,拜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娶燕国公主为妻。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卒,享年57岁,追封渤海郡王,陪葬永定陵。现存墓冢高2米,周长20米。墓前原立有清道光年间(1821)石碑,碑阳楷书“宋渤海郡王武穆高公墓”。蔡庄高怀德墓益家窝村是产生《洛神赋》的地方。唐代,有一益姓人家从山西逃灾来此,卜居于洛水之滨,五代时发展成为家资巨万的大户,益家窝因此得名。益家窝处于水陆交通要道,和偃师的石家庄一水之隔。民国时期,这里有船运户四十多家,行船100多艘,渡船5艘,商铺商行100多家,加之农历每逢单日为集,益家窝俨然是洛河岸边的一个重要渡口和集镇。村边洛河拐弯处,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河神庙(大王庙),与石家庄九龙庙隔河相对,现仅留有一孔供奉河神的窑洞和一座供奉关公的春秋阁,近期又建了一座戏楼。河神窑门刻有门额和对联:小德川流 四海永清功继禹,中流无恙仁如天。 张和埙注:联文赞河神(大王)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比,消除水患有上天般的仁心。小德川流:语出《中庸》,意为小德如江河,川流不息。张和埙(壎):又名张仲友,南河渡人,曾纂辑民国《巩县志》。春秋阁,又名启圣阁,清代嘉庆年间所建,坐北面南,两层,占地400平方米。此阁极富民族建筑特色,屹立河岸,垂柳掩映,倒影入水,平添了无穷的情趣。三国时,陈思王曹植在此渡河,看到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灵感顿发,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洛神赋》。稍柴村有夏商文化遗址和宋三彩瓷窑遗址。稍柴夏商文化遗址南北宽500米,东西长2000米,面积100万平方米。1959年发现,1960年至1963年进行试掘,发掘面积690平方米。《汲冢古文》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稍柴遗址,为探索夏都斟鄩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中华文明之源探索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准备大规模发掘。稍柴村南部到坞罗河谷地,长约2公里,是宋三彩瓷窑遗址。窑内存留有许多瓷片、窑具等遗物,说明这里当年曾是烟云缭绕的大型烧窑场。这是继黄冶唐三彩窑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但在巩义发现的宋瓷窑遗址仅此一处。我们可以断定,此处是专为宋陵烧造器物的官窑。喂庄村有三处仰韶文化遗址,总称喂庄遗址。分布在坞罗河东岸三角形的台地上,面积12.25 万平方米。经过调查,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及仰韶文化晚期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存,对了解坞罗河流域先民的生存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显示了豫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地域特点及其前承后继,自成一系的文化传统。喂庄村还有一座卢医庙和一座清真寺,历史都较为悠久。武周神龙石浮图北石村是潘岳故里。潘岳(247—300),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祖籍中牟,从其父起移居巩县。民间对他最熟悉的是美男子的身份,而其为政、为人也令人称道,“貌若潘安”“掷果盈车”“潘河阳”“栽柏立誓”“浇花息讼”“潘杨之好”“辞官奉母”都是有关潘岳的典故。潘岳因受“八王之乱”牵连被杀,夷三族,由其侄子潘尼将其安葬于北石村罗水边潘家墓地。北石村是潘安故里,有武周神龙石浮图铭文为证。20多年前,在北石村东面的梢柴村田间,截获了一尊武周神龙元年(705)的石浮图,即石塔,高近2米,刻有铭文。石塔的供养人是唐代原籍日南郡(今越南中部)的侯氏夫人。石塔的原供养地在哪里?铭文中说得很清楚:“其处右顾陈水褰衣之所犹存,左指潘碑第宅之踪尚在。前瞻有峤秀岳孤标,后睹黄津舳舻相属。”也就是说,石塔的最初供养地点应在訾殿村,也可能就在景云寺内。铭文中“潘碑第宅之踪尚在”,说明在武则天时期,北石村潘岳父子的坟茔和墓碑还在,并且还可以看到潘家府第和宅院的踪迹。我们通过研究认为,北石村有潘岳的府第宅院和家族墓地,是潘芘的安家地、归葬地,也是潘岳的出生地、成长地、发迹地、结婚地和归葬地。</p><p class="ql-block">最后再说说芝田村。芝田村位于镇区的中心,也就是北宋永安城的中心。最近在310国道丁字路口树立了东西两座牌坊,气势雄伟壮观,上面的文字比较充分地表达了芝田的今昔巨变。现将其门额、坊联列出,供欣赏品评。 </p><p class="ql-block"> 东牌坊北面:汉赋芝田</p><p class="ql-block">国运隆昌宇轩道畅古寨换新景; </p><p class="ql-block">民情厚朴物裕风和老街展秀颜。</p><p class="ql-block">仰状元风范灵芝生雅境;</p><p class="ql-block">羡高士胸襟洛赋出清川。</p><p class="ql-block"> 东牌坊南面:芝田门 </p><p class="ql-block">北临洛水西仰汉唐儒乡多雅士;</p><p class="ql-block"> 南望嵩山东屏龙凤后土毓仙芝。</p><p class="ql-block">心怀忠义宋金世事传千古;</p><p class="ql-block">力事读耕河洛风情怡万家。</p><p class="ql-block">西牌坊北面:宋敕永安</p><p class="ql-block">东仰虎牢郑埠紫气频来称宝地; </p><p class="ql-block">西邻洛邑斟鄩祥光久烁蕴芝城。</p><p class="ql-block">民风继古孝悌传承礼义;</p><p class="ql-block">时事铭今忠诚造就文明。</p><p class="ql-block">西牌坊南面:永安坊</p><p class="ql-block">状元故里人文荟萃光华传四海;</p><p class="ql-block">贤士仙乡历史辉煌胜迹载千秋。</p><p class="ql-block">祥光普照莺歌燕舞新颜在;</p><p class="ql-block"> 瑞象常临人寿年丰古韵存。</p> <p class="ql-block">益家窝启圣阁</p> <p class="ql-block">位于八陵村的西陵永秦陵</p> <p class="ql-block">当地流传:“东陵狮子,西陵象,泘沱陵上好石羊”,这些都是宋陵石刻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位于八陵村的东陵永裕陵上下马石</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石磨</p> <p class="ql-block">包拯墓</p> <p class="ql-block">宋永定陵</p> <p class="ql-block">古时织布机</p> <p class="ql-block">农村结婚民俗扫轿,现在叫扫轿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