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名:洪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55483499</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梧林村位于闽南晋江市龙湖镇,是一个著名的侨乡,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现有人口2000余人,而居住在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胞却有上万人。该村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村内分布着132幢风格迥异的建筑,包括哥特式洋楼、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和闽南红砖厝等。因为梧林素有“下南洋赚大钱,回乡起大厝”的传统,这些建筑大多是海外侨胞寄钱回来所建,承载着深厚的桑梓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梧林华桥村的第一印象就是风水宝地,自然环境宜人,溪流穿过村庄,村前形成池塘,景色秀美,游客们一下车就纷纷打卡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梧林村,溪水清澈灵秀,石板路、红砖路平整清洁,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极富闽南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梧林的传统建筑保护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风貌。此外,梧林还围绕"家国情"、"醉闽南"和"意南洋"三大主线,打造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南洋文化月和娘惹文化季,吸引了大量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胸怀祖国楼,是由蔡怀紫和蔡怀番兄弟于1953年共同建造的。该楼占地600平方米,坐东朝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砖石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楼房顶端的山花部分,采用剪瓷工艺塑造了一对碎洗绿孔雀,它们共同守护着一丛盛开着五颜六色的牡丹花。孔雀雕塑下方横匾用红色彩瓷拼出"胸怀祖国"四个楷书大字,字迹圆润饱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胸怀祖国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蔡怀紫和蔡怀番兄弟情深、爱国情怀的象征。他们通过这座楼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的忠诚。楼房的许多细节之处都体现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家国情怀,如砖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木刻隔扇篆刻“劳动增产”、“世界和平”等。可惜时间仓促,许多细节没能拍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放眼世界楼是梧林村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由旅菲商人蔡顺意于1938年建造,原本计划用于经营侨批业务,但由于抗战时期资金紧张,蔡顺意决定将所有装修费用用于支持抗战,导致该楼最终未能完成装修。这一举动展现了梧林村华侨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放眼世界楼的设计融合了中西元素,体现了梧林村华侨们在海外谋生后回乡建设的独特风格。而放眼世界的楼名也彰显了中华儿女勇于走上世界大舞台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理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朝东楼是梧林华侨村的核心建筑,1930年由菲律宾华侨蔡朝东出资建造。这座三层钢筋水泥建筑融合了古罗马外立面与闽南传统空间布局,主楼与辅楼通过廊道连接。因抗战时期业主将装修款全数捐出支援前线,形成独特的水泥素面外墙特征。2016年梧林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后,该建筑经保护性修缮于2019年重新开放,现作为侨史馆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梧林枪楼(又名修养楼)是梧林华侨村的核心建筑之一,建于1934年,由旅菲华侨蔡顺意出资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碉楼,四面围廊,兼具防御功能与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现为国家4A级景区梧林古村落的标志性景点。枪楼二、三层设里大外小的枪孔,便于射击。主要用于抵御土匪流寇,保护村庄安全。蔡顺意还购置短枪装备村民自卫队,日夜轮守。抗日战争期间,枪楼成为华侨爱国精神的象征,后发展为归侨与乡贤的聚会场所,现为梧林村的精神图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德鑨楼(又名五层厝)是梧林华侨村的核心西式建筑,由旅菲华侨蔡德鑨于1932年主持建造。该建筑采用五层钢筋水泥结构,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582平方米。其建筑材料全部从菲律宾进口,由英国工程师绘制图纸,上海工组施工建造。建筑融合中式木雕金箔与西式彩色玻璃装饰。1938年因抗战爆发,蔡氏家族捐出装修资金支援前线,致使内部未完成装饰。作为梧林华侨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该楼经2020年文物保护修缮后,与青普行馆等共同构成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参观几幢主要的华侨建筑。但观后却被梧林华侨们的深深爱国情、拳拳报国心所感动。在抗战之初、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毅然集体停建自己的楼房,将资金捐献抗战前线,导致许多楼形成烂尾,这种家国情怀值得后人所敬佩和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漫步梧林村,红砖厝随处可见。"厝"在闽南语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汇,通常用来指代"房屋"或"家"。在闽南地区,人们常常会说"返厝"来表示"回家"。红砖厝的由来可追溯至五代时期闽南地区"皇宫起"的传说与传统建筑技术的融合,其独特的红砖建筑体系承载着闽南文化千年的演进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砖色泽象征喜庆与生机,与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相呼应,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谨以此美篇庆祝党的生日,向党致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