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路漫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5030029</p><p class="ql-block">图 文:昶哥 路漫漫 </p> <p class="ql-block"> 办完事时间尚早,我便信步来到江滩转转。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带他来这里游玩,二桥下汉口江滩公园里,有着我们太多的美好记忆。而今他已在外地求学,前几天打来电话说,这个暑假,他选择留在上大学的城市,找了一份暑期工,不回武汉了。我已记不清有多久未踏足此地了,六月的汉口江滩热浪翻涌,"荻海絮语"正在酝酿着一场绿色的盛典。极目远眺,无边的芦荻在盛夏骄阳下恣意生长,碧波荡漾,一直延伸到滚滚江水。这些看似柔弱的植物,茎秆却挺拔如剑,在江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讲述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我初到武汉,这里尚是一片荒芜的滩涂。江水年复一年地冲刷,时而淹没,时而裸露。就在这严酷的环境中,第一批芦荻种子悄然扎根。它们无需刻意呵护,自顾自地完成生命的轮回:春萌夏茂,秋华冬枯,这般循环,已持续二十余载。细想一下,你不得不叹服芦荻的生存智慧。它们的根系在地下织就一张巨网,伸入地下的深更是达两米多。洪水来袭时茎秆柔韧摆动化解巨浪的冲击,干旱时节它则靠着伸入地下的深根汲取水分养分。就是靠着这年复一年以柔克刚的坚守,最终在这片滩涂上,成就了160多万平方米的生态奇观,说它现代城市中的自然奇迹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的蒹葭描写的正是江滩上的这种野生芦苇和荻草。这句诗道尽了人世间爱而不得的惆怅,恰如秦始皇与芈华初遇时的心绪,悸动与无奈交织融合。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也说明自古以来,芦荻这种植物就喜欢在江水滩头生长。芦荻这种植物。在中国古诗文中,屡屡被提及。从蒹葭苍苍的秦风篇,到草药芬芳的中药宝典,芦荻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不仅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更借助古诗文、中医典籍的文化传播,已然将它的坚韧浪漫属性,镌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且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人民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 人们提及武汉,总绕不开黄鹤楼的千古风流,武大樱花的绚烂夺目。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江滩上这些野生芦荻,更不会在意这些芦荻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扎根的。我个人觉得,芦荻这种坚韧生命力,像极了城市里那些默默耕耘的普通人,他们如野生的芦荻般,在各自领域顽强生长,饱经雪雨风霜却依然挺立。这也正是这些千千万万平凡的生命,构筑了城市最坚实的底色。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滨江之城,既有江城韵律写就的荆楚英雄气概,又有热干面香气里弥漫的巷陌烟火温情。它既能绽放武大象牙塔内的樱花绚烂,也能为江滩的野生芦荻保留一片自由天地。高楼与野趣在此和谐共生,现代与传统在此水乳交融。眼下虽是一片碧绿,待到九月十月间,这些芦荻将迎来最辉煌的时刻。银白的花穗随风摇曳,远望如雪,近看似絮,与天际线的高楼相映成趣,那时才是芦荻最美的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芦荻的轮廓渐渐模糊。长江一桥、二桥的灯光次第点亮,江面泛起粼粼波光。这座城市即将走进又一个宁静的夜晚,而明日朝阳升起时,这些芦荻又会挺直腰杆,以最朴实的姿态诠释生命的坚韧。如果你已错过了武大三月的樱花,不要急,汉口江滩九月的荻花依然值得你期待。大江大河大武汉,樱红褪尽荻花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