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逸飞(1946-2005)是当代美术界杰出的艺术家、海派文化的继承发展者、“大美术”和“视觉艺术”的倡导和践行者、红色文化创作的开拓创新者、倾心投入城市文化建设的贡献者、也是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p> <p class="ql-block">成长岁月</p><p class="ql-block">英雄史诗的浪漫书写</p><p class="ql-block">展览的第一板块“成长岁月”聚焦陈逸飞早期创作与第一阶段的经典作品。观众将深刻感受陈逸飞的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他对崇高与美的追求,以及经典作品《踱步》中的深邃反思。</p> <p class="ql-block">《占领总统府》以纪念碑般的构图定格历史性时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之一,奠定了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本次展览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特别提供了《占领总统府》复刻作品。这也是《占领总统府》史上首次以这种特殊的形式外借展出,作为展览中唯一一件复刻品,意义非凡。</p> <p class="ql-block">《黄河颂》在苍茫天地间奏响民族精神的铿锵回响,于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展”首次展出便引起轰动,被誉为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1979年,陈逸飞创作了杰作《踱步》。他以史诗般的画面重构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重要瞬间,通过创造性地折叠线性时间,实现了技法与思想的双重突破。《踱步》的诞生,标志着陈逸飞对自我的超越和其历史观的成熟。这幅作品更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成为中国新时期美术走向国际化的起点与标志。</p> <p class="ql-block">心灵之桥</p><p class="ql-block">融汇东西的视觉诗篇</p><p class="ql-block">1980年,陈逸飞赴美留学。他进入纽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并通过勤工俭学游历各大博物馆,研究学习西方大师名作。八十年代,陈逸飞以“水乡”系列和“音乐家”系列赢得了世界艺术舞台的认可,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心灵之桥”。他也一举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投身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并取得世界性影响的杰出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水乡”系列的诞生始于陈逸飞对江苏古镇周庄的一次实地采风。获得主题选择自由后,陈逸飞回归内心深处的牵挂——故乡。江南水乡、童年嬉戏的石桥、烟雨朦胧的瓦屋成为其创作源泉。1983年,他以水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在美国哈默画廊个展中大获成功,凭借独特的东方之美,成为首位在西方主流艺术市场引发关注与收藏热潮的中国当代画家。</p> <p class="ql-block">本板块呈现了包括《苏州的黄昏》《周庄》等经典油画在内的十余幅水乡主题作品。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和气韵,汲取了中西文化的艺术精髓,获得中西方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全球化语境中更具独特价值,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杰出典范。“水乡”主题创作后来也贯穿了陈逸飞整个职业生涯,体现出他对江南文化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该系列中最著名的作品为《故乡的回忆——双桥》,创作于1984年。展览中的油画《双桥(苏州)》创作于1988年,是整个系列中与前者最为相近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音乐家”系列则从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凝视。《长笛手》等作品以大面积的深色为背景,人物形象高贵而优雅,在简约中展现深邃。陈逸飞从摄影中获得启发,大胆地革新了对边缘线与面部轮廓的处理方式。他对光影的运用精湛,在古典的基础上兼具了当代艺术流派照相写实主义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海上风华</p><p class="ql-block">都市梦影与文化寻根</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陈逸飞顺应改革开放的浪潮回到上海。本板块展现了“仕女”系列和“西藏”系列等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以及延续至归国后的“水乡”系列创作。此时的陈逸飞在技法、题材与媒介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同时在艺术市场上占据了开创性地位。他所创造的“海上风华”,是在拥抱时代潮流后绽放出的耀眼光芒。</p> <p class="ql-block">“仕女”系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追忆并想象海派文化。本板块中,创作于1991年的音乐主题人物群像《夜宴》拉开了该系列创作高峰时期的序幕。这幅作品的艺术构思和画面布局与中国古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五位吹笛女子的场景遥相呼应,展现了陈逸飞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同年,《浔阳遗韵》以超过百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油画作品的拍卖纪录,这也是中国当代油画首次进入国际拍卖市场。</p> <p class="ql-block">《仕女与鸟笼》</p> <p class="ql-block">受电影艺术实践的影响,这一阶段的陈逸飞转向更具叙事性和写意性的风格,绘画作品普遍富有意境与层次感。两年后完成的《玉堂春暖》是他以民国时期老上海为背景构思的一幅时代画卷。这件作品在美学和技法上近乎完美,成为这一时期的又一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丽人行》</p><p class="ql-block">可以说,陈逸飞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最杰出的水平,他继承和发展了当代海派的创新精神,推动了海派文化在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他的作品展现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海派文化独特的当代体现。</p> <p class="ql-block">而就在陈逸飞将精致唯美的风格演绎至极致时,他又一次实现了自我突破。九十年代,陈逸飞被西藏独特的风俗民情深深吸引,曾多次远赴藏区采风,描绘当地壮阔的自然与人文景象。以《山地风》《西藏家庭》《绿绿的草原》等作品为代表的“西藏”系列油画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该系列中,陈逸飞有意识地摒弃过于精致和平滑的笔触,追求更质朴的视觉与精神表达。同时,凭借电影创作的经验,他在绘画中不断探索了视觉拉伸所带来的戏剧性张力。</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水乡"这一主题贯穿陈逸飞的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各异的风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创作技法上,也反映了他对光影理解的深化,以及创作状态日益自由的内在关联。</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后,陈逸飞的"水乡"系列笔触愈发轻快,画面中的光线更加跳跃、松弛且明亮。他不仅持续探索这一永恒主题,更进一步钻研光在画布上的多样化呈现。同时,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他对"目光"的理解。他所营造的画面时空,突破了传统的"远眺"视角,进入一种更具当代性的观看距离。他创作了多幅近景作品,如《我的邻居》和《老宅》,其独特视角仿佛置身于水乡河面之上,展现出别样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在油画《我的邻居》中,陈逸飞描绘了故乡旧宅中两位邻居老人朴素的日常生活切片。非常规的构图与取景方式体现了一种当代的观察视角,仿佛摄影快照一般捕捉了艺术家关于故乡的回忆中一个温馨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过桥》</p> <p class="ql-block">《东方少女》陈逸飞职业生涯内唯一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拍摄/后期:老来鲜</p><p class="ql-block">文稿:网络摘抄</p><p class="ql-block">音乐:《唯美古风》</p><p class="ql-block">拍摄工具: mate60p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