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金鸡湖——2025.06.19

玉立

<p class="ql-block">  预约,预约,预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苏博一定要提前七天在公众号上预约,太火爆了。几年前来就没约到,这次幸好提前看了看攻略,提前了7天预约。</p> <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成立于1960年1月1日,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府,本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是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地方性综合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作为苏州最热门的景点,被誉为中国最美博物馆,也是全国十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约有25000件,与国内众多大型博物馆相比,并不算突出,但依然汇聚了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国宝。</p><p class="ql-block"> 除此以外呢,它的馆体建筑是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山之作,可以说是苏州园林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让我们一起欣赏充满江南特色的文物,同时也不错过苏博最津津乐道的花园建筑,以及后来被归在苏博里面的忠王府。</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厅以后,我们可以环顾一下。苏博的大厅本身的面积其实并不算大,但是这里它做了一个挑高的设计,让它的空间感变得非常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抬头看顶部用到了一些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还有三角形,去把这个建筑的屋顶给它拼接出来,这也是贝聿铭所设计建筑的第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贝先生追求精致简练的造型,建筑的外观通常以硬朗的几何线条来表现,在继承现代主义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接下来我们向前几步来到落地玻璃处,透过玻璃再来看一下它的花园部分。</p> <p class="ql-block">  苏博的花园一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的白墙,以及白墙后面郁郁葱葱的绿树。这里是用到了苏式园林中的一种造景手法,我们把它称之为借景。</p><p class="ql-block"> 何为借景?就是让您站在这所博物馆中,看到原本不应该属于这所博物馆的景观。而此处不属于苏州博物馆的正是白墙后面的绿树,它是种在隔壁拙政园里的。借他的树作为一个背景。</p><p class="ql-block"> 除此以外,一整面的白墙是何用意?给他四个字,叫做“<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墙为纸</span>”。把这面墙当成是一张平铺在这里的宣纸,而墙前的片石假山,再给他四个字,叫做“以实为绘”,把这些假山当成是这张宣纸上一个纯天然的水墨画作。并且右侧部分石头的表面,您可以看到我们特意的用火枪给他进行了烧炖,让它产生了一些黑色的阴影痕迹,看起来就跟传统的水墨画更为接近了。而在花园里,除了有白墙和假山以外,还安放了一整池的湖水。每当水面平静下来,白墙和假山也会通过水面倒映在水中,形成一个镜面的折射效果,这叫“以水为镜”,把水当成是镜子来用。同时,这个水池也很好地模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留白的效果。整个花园它的设计灵感是来源于中国宋代一位著名的画家米芾。</p> <p class="ql-block">  馆区以中央大厅为中心,中央大厅南侧为主入口、庭院及艺术品商店,中央大厅北侧为主庭院,分布有湖面凉亭和假山等园林景观。中央大厅东侧由东廊连接为紫藤园和现代艺术厅及忠王府。中央大厅西侧由西廊连接为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常设展厅。</p><p class="ql-block"> 游客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特展厅、影视厅、报告厅均位于此。</p> <p class="ql-block">  贝聿铭酷爱三角型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  往左进入长廊左边的第一个房间有贝聿铭先生的一些介绍,这个房间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苏博最重要的人——贝聿铭先生。</p><p class="ql-block"> 墙上则是先生的一些作品介绍,我们先了解一下贝聿铭先生。贝先生生于广东,祖籍是苏州。在贝先生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在中国银行的上海分行工作,他也跟着自己的父亲在上海读书。同年,贝聿铭的叔祖,也就是他爷爷的弟弟,花重金在苏州买下了一座园林。这座园林就在我们苏州博物馆旁边,叫做狮子林。当年花了足足80万银元对狮子林来进行翻修,并在狮子林中建成了他家的祠堂,专门用来祭拜先祖,所以狮子林到今天为止,里面还保留了贝氏祠堂,只不过它是不向普通游客开放的。</p><p class="ql-block"> 在贝聿铭先生18岁以前没有成年的时候,每当到了寒暑假放假了,他就会从上海回到苏州,在狮子林里游玩、探亲、祭祖。所以他从小就把苏州这座城市当成是自己真正的故乡,才会愿意把他最后一个作品,被他自己称为是封山之作,留给苏州,留给苏博。贝聿铭先生在2019年的时候已经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  在贝先生一生的设计生涯中,获奖无数,也有过非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作品同样也是一座博物馆,它是现在坐落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的改造项目,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同样是由贝聿铭先生进行设计的。</p><p class="ql-block"> 它采用了大量的玻璃材质,把外部的自然光线引入到卢浮宫的地宫内,让他的地宫里面光线变得非常好,而我们苏州博物馆同样也是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你会发现在苏博的屋顶上同样大量采用了玻璃材质,这里其实也是为了把外部的自然光线引到博物馆里面来,所以一走进苏州博物馆,第一感觉可能就是苏博里面的光线非常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点也是苏泊和国内其他博物馆所不同的地方了。国内大部分博物馆走进去第一感觉可能是比较昏暗,或者说全部用人工光源来进行照明。但实际上我们苏州博物馆白天是不开灯的,只有到了傍晚或者阴雨天,自然光线不足的时候,我们才会打开人工光源进行辅助</p> <p class="ql-block">  中间展柜是粗薄的设计模型,左边是第一个,右边是第二稿,大家可以和今天苏博的设计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动,您更喜欢哪一版?</p> <p class="ql-block">塔放瑞光</p><p class="ql-block">瑞光寺塔(佛教文物)</p><p class="ql-block"> 瑞光塔又称"瑞光寺塔"或"瑞光院塔"。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载,在三国东吴赤乌四年(241年)时,康居国僧人性康来到苏州,吴主孙权为他创建了这座佛寺,是苏州的著名佛寺之一。赤乌十年(247年)孙权为了报答母恩,在此寺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重修,并救赐一枚铜牌置于塔顶。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并赐额为"瑞光禅寺",相传塔上常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为"瑞光塔"。现存的瑞光塔为砖砌塔身,是北宋初期的遗物,木构部分为宋、明、清历次重修的,其建塔历史在苏州诸塔中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塔为7级8面,由外壁、回廊、塔心组成。塔高43.2米,由下至上逐层收缩,轮廓微成曲线,体制古朴,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p><p class="ql-block"> 1978年4月,苏州文管部门在该塔的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经过鉴定考证,这批文物有以硬黄纸墨写《佛说相轮陀罗尼》一百零五卷、《佛说天地八阳经》一卷、碧纸金书《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七卷(唐、五代之物):雕版印刷的《法华经》六卷、《大隋求陀罗尼经咒》一卷、《梵文大隋求陀罗尼经咒》一卷(北宋):黑漆嵌螺甸经箱(唐、五代):真珠舍利宝幢(北宋):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北宋):铜质金涂塔两座(五代):地藏、观音、如来佛菩萨像九尊(宋);彩绘描金模制泥质观音像2尊(宋)及喇嘛小木塔和琥珀龟钮方章(宋)等,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批文物大部分同佛教的密宗有关,对于研究密宗在五代南方的传播及其对北宋初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真珠舍利宝幢(北宋)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进入苏博的展厅部分,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他的国宝厅,这里存放的两件是我们苏博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看右边这件,它的名字叫珍珠舍利宝幢,他是我们禁止出境展出的195件文物之一。这件并不是真品,真品现在在您的脚下,苏州博物馆的地下室进行保存,不进行展出。这件复制品的价值也非常高,这是40多年前复制的,当年参与复制的都是我们全国最顶尖的文物专家和手工艺的工匠,这些专家和老工匠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大部分都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那他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其实完全是机缘巧合,当年有3个中学生不好好上课,去瑞光塔里面掏鸟蛋。他们在上楼的时候,无意之中摸到了楼梯旁边的一块空心砖。学生的胆子非常大,直接把空心砖卸了下来,发现了瑞光塔中间巨大的隔层,钻进去找到了存放国宝的盒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里面有很多的技术都已经失传了。这是一件存放舍利子的容器,它在哪里被找到的?在我们苏州的一个景区叫盘门三景,它也是我们最早八六版西游记里女儿国的取景点。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唐僧师徒几人划一个小船进入到女儿国的城门里,那个门就是苏州的盘门。而在盘门景区中还屹立着一座宝塔叫瑞光塔。我们这件国宝,它就是在瑞光塔的夹层中被找到的。所以您进入之前展厅以后,会发现我们展厅的高度做的特别矮,而且整个展厅故意建造成正八边形,模仿的就是瑞光塔的造型,好像让您回到这个千年古塔里,再来看这件稀世珍宝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其实完全是机缘巧合,当年有3个中学生不好好上课,去日光塔里面掏鸟蛋。他们在上楼的时候,无意之中摸到了楼梯旁边的一块空心砖。学生的胆子非常大,直接把空心砖卸了下来,发现了瑞光塔中间巨大的隔层,钻进去找到了存放国宝的盒子,整件器物,它所用的原材料叫做金丝楠木。凑近看一下,在射灯的照射下,楠木的表面甚至闪闪泛出了金光。这是因为楠木表面进行了特殊处理,叫做节金。这个技术也是这件国宝上最难,也无法再次复制的一个工艺。节金用的原材料是金箔纸,首先把4~5张金箔纸重叠在一起,通过高温加热以后热压成一张来增加它的厚度。然后用竹刀对金箔纸进行截断,把它切成像头发丝一样的细线,切完以后,金箔纸用手已经拿不起来了,要用毛笔,一支毛笔挑起这个金箔纸的丝线,另一支毛笔蘸着胶水一点一点把它贴上去。所以仔细看它上面的黄金全部都呈现出一缕一缕一丝一丝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整件器物,它所用的原材料叫做金丝楠木,凑近看一下,在射灯的照射下,楠木的表面甚至闪闪泛出了金光。这是因为楠木表面进行了特殊处理,叫做节金。这个技术也是这件国宝上最难,也无法再次复制的一个工艺。</p><p class="ql-block"> 节金用的原材料是金箔纸,首先把4~5张金箔纸重叠在一起,通过高温加热以后热压成一张来增加它的厚度。然后用竹刀对金箔纸进行截断,把它切成像头发丝一样的细线。切完以后,金箔纸用手已经拿不起来了,要用毛笔,一支毛笔挑起这个金箔纸的丝线,另一支毛笔蘸着胶水一点一点把它贴上去。所以您仔细看它上面的黄金全部都呈现出一缕一缕一丝一丝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下往上来欣赏它,底座跟我们整个展厅一样,都是正八边形的,比喻的是佛教里的八方天,对应了主宰八方的护法天神。在底座上有一个个金黄色的小人,是这座塔的供养人像,也就是出资者出钱给高僧修这件宝塔的人。底座往上中部出现了许多密集的白色小珍珠,一共用了36000颗,每一颗都从中间穿孔,用银丝编织在一起,串联成了一条九头龙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龙的外围是4天神和4天女,每个人手持不同的法器,表情各异。天神从头到脚全部用结晶进行覆盖,9头龙再往上就是我们的佛宫主体真正存放舍利子的地方,放在中间这个蓝底金字的盒子里面,金黄色的字刻的是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智大慧可以抵达彼岸乐土)。里面的舍利子已经被拿出来了,放在左侧靠墙的展厅单独展出。佛宫的外面是八大护法天神,每个天神都怒目圆睁,好像在保护中间的舍利子一样。</p><p class="ql-block"> 佛宫再往上是塔刹部分,塔刹的最顶端镶嵌了一颗直径达到3.4cm的天然水晶球,水晶球外面用银丝来包裹,代表佛光普照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水晶球之下串联了无数的宝石,白色的珍珠,红色的玛瑙,蓝色的蓝宝石,绿色的翡翠。这里一共用了7种名贵的材料,我们叫他佛教七宝,也是它的名字珍珠舍利宝幢“珍珠”两个字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原件制作的年份是公元1013年,1000多年前北宋的时候,可以说它集合了宋代的木雕结晶、金银丝编织、珍珠串联所有手工艺的一个大成。同时它也体现了宋代人当时超高的审美水平和对佛教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左手边第二件镇馆之宝,它是珍珠舍利宝床的一个外包装,也是一件价值很高的复制品。盒子外面画的是印度佛教里面的四大天王,但是他的绘画方式非常特殊,他沿袭的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柳叶眉的画法。何为柳叶美化法?您可以看一下四大天王身上黑色的描边,每一笔描上去两头是尖尖的,但是中间却胖胖的,就像一片片柳树的叶子飘在上面一样。</p><p class="ql-block"> 比较可惜的一点是,当年复制的时候上面用的颜料是人工合成的化学颜料。虽然每天恒温恒湿保护在这里,但是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上面有些颜料已经开始掉色了。而真品上用的全部都是天然颜料,所以真品如果有机会展出,你会发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真品看起来像假的,但是这件复制品看起来像真的。因为真品的颜色更加鲜艳,可见1000年前的古人用的天然颜料,色彩饱和度更高。</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看这个盒子本身用的木头也比较特殊,这里用的是银杏木,银杏木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抗腐蚀,也正是因为用了银杏木作为外盒,才能在上千年的时间中保护里面的构建,让珍珠舍利宝床没有受到更多自然的侵害。</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彩绘四大天王像内木函(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北宋高123厘米宽42.5厘米</p><p class="ql-block"> 银杏木制成,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天王面部表情生动,形象逼真,气势雄壮,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使线条生动流畅,富于变化,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遗风。四天王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来成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p><p class="ql-block"> 内木函虽历经千年,但依然五彩斑斓,气势不凡。为我国古代绘画宝库增添了一件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刻本妙法莲华经(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现存六卷。页面无边框,密行细字,书法端正,刻工精细。每卷首碧纸为包首,第一卷包首有宋"天禧二年"朱笔题记。此小字本,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经刻本,在我国古代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锅如来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铜地藏菩萨坐像</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 地藏菩萨像其貌沉寂,端庄,表情慈悲,身披袈裟,衣纹流畅。半跏坐于长方形座上,左足下踏着莲花台。右手持一宝珠,左手置于膝上。据佛书记载,地藏菩萨在唐玄宗时来到中国,入安徽九华山苦行修炼。</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进入常规展厅,第一个展厅中展出的是距今7000年到4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出土的陶器和玉器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吴地遗珍</p><p class="ql-block"> 苏州,吴地中心,镶嵌在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1万年前,苏州三山岛人类活动的足迹,拉开了苏州人类历史的帷幕;2500年前吴大都的建立,迈开了苏州城市文明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苏州,中国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地灵水秀,人文荟萃,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人间天堂"。苏州,襟湖带江,东望大海,河荡密布,地沃禾嘉,有山川之胜,富鱼稻之饶,我们的祖先生于斯,长于斯,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斑斓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当一件件苏州出土的文物展现在你的眼前时,你可能为其精美绝伦而赞美;当一组组苏州出土的文物展现在你的眼前时,你可能为其天趣和谐而赞叹;当一系列苏州出土的文物展现在你的眼前时,你可能为其绚丽风姿而赞唱。倘徉于苏州的历史艺术长廊,东方文明的盎然生机,定将使你流连忘返,遐思千万……</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苏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辉煌,吴地的结晶与象征,吴地的骄傲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晨光熹微</p><p class="ql-block">史前陶器、玉器展</p> <p class="ql-block">  苏州,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集中分布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绵延不绝数千年,成熟的稻作农业,先进的制陶、治玉工艺,尤其是发达的"玉礼器"体系,始终是中国文明进程中极为光彩夺目的亮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宽把陶杯</p><p class="ql-block"> 此器为泥质黑皮陶,鸭嘴形流,简形腹,矮圈足。通体菱形网格状内饰鸟形刻纹,鸭嘴形流下以及圈足有稻穗纹样,肩及下腹附一宽把。该陶杯纹饰繁复,制作精良,充分反映了良渚先民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象牙梳</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昆山市绰墩遗址出土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p><p class="ql-block"> 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象牙器并不多见。该器物出土时紧贴墓主头部,前部有八根梳齿,仅一根保存原长度,其余残缺。该器物为墓主的头部装饰,也是长江下游地区束发传统的源流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钺</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昆山市少卿山遗址出土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p><p class="ql-block"> 半透明,茶绿色,琢磨精致,通体抛光。扁薄长方形,上部中间有一对钻小圆孔,弧刃未开刃。正背面可见弧线切割痕。钺是古代兵器,常用于仪仗,有时也被当作王权的标识物。良渚文化的钺有石钺和玉钺两种,玉钺更为稀少珍贵。</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这个展厅叫争伯春秋,展出的主要是苏州春秋时期的一些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争伯春秋</p><p class="ql-block">吴越青铜器</p><p class="ql-block"> 大国争霸作为东周时期的鸿篇乐章,吴、越两国逐鹿中原敲击出主旋律下的动人音符,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发展也按动着弦外之音。吴越青铜礼器以商周形制为体,以中原风格为用,亦不失南方传统底色,灼灼其华的器物背后是周礼的逐层渗透和吴越子弟的壮志勃发。支撑此番豪情的则是江南地区深厚的农业与手工业基础,少见于中原的青铜农具细诉着悠远的阡陌故事,精湛的青铜兵器制作技术更是享誉海内、闻名古今。</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入展厅后,我们径直往前走,在展厅左侧有一把青铜剑。剑身表面有两种不同的颜色,中间的剑心颜色比较淡,呈淡黄色,两边的剑刃颜色更深,趋近于黑色。为什么一把剑上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这里是因为它采用了不同的金属配比,我们今天虽然把它叫做青铜剑,其实里面除了铜以外,还要加入其他金属,这是一把复合剑。而这里加入的主要是金属元素锡,就是咱们烤肉的时候,包在肉外面这一层锡纸,锡加入到铜里面去,含量高的话,会让铜的颜色变深。其次,它可以大幅度提高这个铜的硬度,让它变得非常的坚硬和锋利。如果加的锡含量比较少,铜的颜色是很淡的,呈淡黄色,像中间的剑心一样。这时候,铜虽然硬度不高,但是它却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展性,不容易折断。那在同一件金属上,它的韧性和硬度是没有办法做到兼得的。那怎么办呢?那我们就造一把复合剑出来。这把剑它不是一次成型的,要分两次。第一步,先用硒含量比较低的铜水浇铸在模具里,把中间的剑心给它铸造出来,等剑心冷却以后,把它放入第二个模具,再往模具里加入硒含量非常高的铜水来铸造两边的剑刃,等铜水再次冷却,中间的剑心会和两边的剑刃死死地咬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这样铸造出的青铜剑,中间的剑心非常强韧,不易折断,但是两边的剑刃硬度又奇高,极为锋利,可以说是一把真正完美的青铜兵器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往左手边继续前进,再去看3把青铜剑。我们将看到的是苏州博物馆本馆展出的最精美的三把剑。大家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其中最特别的是中间这把。中间这把青铜剑,他的剑身上出现了一些菱形的暗格纹花纹。这个菱形暗格纹花纹,和湖北省博物馆保存的越王勾践剑上的花纹是非常相似的。我们推测他们的制作工艺也是相同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关于这个花纹的制作在文物考古界是存在争议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能破坏文物去研究它其中的金属成分。但在苏州隔壁的上海博物馆,也有一些相同工艺的菱形暗格纹青铜剑。其中有一些残剑和断剑,他们文物价值不是特别高,上博就利用这些断件和上海最大的一家国有钢铁公司上海宝山钢铁。宝钢发起了一次联合研究。当年就试图破解青铜剑身上菱形暗格纹之谜。但是分析结果出来,却让当时的专家大跌眼镜。通常一把青铜剑身上有花纹和没有花纹的位置成分应该是不一样的,但这些残件上菱形花纹中的金属成分,竟然和周围剑身上没有花纹的位置几乎是一样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那怎么办?这个研究必须要有一个结果,要有一个方向。于是当年的专家只能选择进行仿制。他们模仿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在铸剑时可能用到的材料和方法,来仿造文物。用了十几种方式,最后只有一种办法,仿造出的青铜剑和文物是最像的。我们把它称为金属膏剂涂抹法。</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专家首先用一种金属含量很特殊的膏剂,涂抹在这把青铜剑的剑身上,把上面菱形的花纹绘制出来。绘制完菱形花纹以后,把青铜剑浸泡在特殊的溶液中,让溶液对表面的膏剂进行腐蚀,随着时间的流逝,上面的膏剂慢慢的被腐蚀完了,最后由于高温化学反应,在剑身上残留下菱形的花纹。这也完美的解释了为什么对他做镜像分析没有结果,因为它上面真正起作用的膏剂已经全部被腐蚀殆尽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也是我们研究中的一种推测,目前并没有完全的定论。</p> <p class="ql-block">  这三把剑其实也分别代表了我们当时吴越之剑的三种最顶级的工艺,最长的这把剑,其实它同样是一把复合剑,你会发现它中间剑心和两边剑刃的颜色是不同的,而中间这把剑代表的是菱形暗刻纹工艺,最短的这把剑,代表的则是同心圆工艺,同心圆的位置在剑柄的末端,每一圈的同心圆间距不到0.5mm,今天如果我们要制作这样的同心圆,一般来说会采用车床加工,而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它是用模范法制造的,但是要制作出这样精密的模具,到目前为止都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说,吴越制剑三绝,到目前为止,只有复合件工艺被我们攻破了,而其他两种工艺的制作方式至今仍是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铜鼎</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苏州市新塘六队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鼎盖上有三立兽及铺首衔环,双附耳,三蹄形足外撇。盖面及器身大面积装饰双线 S 纹,三足足根处为复杂的兽面装饰。出土时鼎内盛有骨骼,其时经上海自然博物馆鉴定为幼年猪骨。该鼎外形与楚式鼎无差,但纹饰一般不见于主流楚系墓葬中,而被认为是吴式青铜器的主要辨识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越式鼎</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 此鼎折沿,腹壁微鼓,细实足外撤,口沿上铸有绚索状立耳。底部有烟臭痕迹,可能作饮器使用。这种鼎是两周时期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百越地区的一类青铜器,一直延用到汉代。</p> <p class="ql-block">吴国世系表</p> <p class="ql-block">玉璧</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礼器之一。早在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时期,玉壁就是一种趋于神化的权力象征物,做成圆形,所谓"礼神者,必象其类,壁国,象天"。</p><p class="ql-block"> 苏州市游关长青砖瓦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花瓣骰青铜矛</p><p class="ql-block">战国</p> <p class="ql-block">王字纹青铜矛</p><p class="ql-block">战国</p> <p class="ql-block">青铜箭镞</p><p class="ql-block">战国</p> <p class="ql-block">青铜戈</p><p class="ql-block">战国</p> <p class="ql-block">青铜复合戈</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之一,科技考古研究显示,复合类青铜器采用二次浇铸的铸造方法,并且使用了配比不同的铜料,形成了脊部低锡、韧性强,而外侧刃部锋利度高的特点,展示了战国时期先进的青铜合金技术和铸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鎏银蟠螭纹青铜戈</p><p class="ql-block">战国</p> <p class="ql-block">勾鑼( diao )</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 勾鑼的特征是口沿内凹深邃,腔体狭长,柄部也较长。使用时口部朝上,手握柄部,敲击发声。根据这类乐器以往 S 出土的地点和部分带有铭文的个体可知,勾耀一般出现于长江以南的地区,为南万话国祀或宴飨时使用的特殊乐器。</p> <p class="ql-block">铜锄 铜镰</p><p class="ql-block">春秋 <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市葑门河道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件铜镰脊背宽厚,锋刃曲折,后端设有穿孔,方便绑缚木柄;一面有较深的平行斜线纹样,从而在刃部形成锋利锯齿。在中原地区甚少看到青铜农具出土,吴越所处的南方地区却与此迥异,常集中性地出土青铜农具,器形也颇为多样,有镰、锄、镭、铚等。1975年,苏州葑门河道出土青铜农具、工具13件;两年后,苏州城东北又发现一件青铜鼎,内置56件青铜器,其中青铜农具、工具合计34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米筛纹盘形簋( gui )</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 侈口,束颈,浅腹,圈足,两侧有附耳,耳上饰绚索纹。内壁有两层纹饰,上层为列刀状纹连接谷纹,下层为变形勾连对鸟纹;外腹满饰米筛纹,米筛纹上下各饰一周三角折线纹:圈足饰一周变形勾连对鸟纹。此类米筛纹多流行于吴越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上。</p><p class="ql-block">杨休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米筛纹原始瓷罐</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苏州市娄葑砖瓦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豆</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古代盛食器,为祭祀、宴飨活动中常用礼器之一,商代晚期出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铜匜( yi )</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苏州市新塘六队出土</p><p class="ql-block"> 古代盥洗器,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常见与盥器盘、鉴配套使用。盥礼是《周礼》中记录的常见礼仪之一,凡遇祭祀或宴飨,需先行沃盟之礼。1975年,苏州新塘大队六队千墩坟合计出土铜鼎2件,铜豆、铜缶、铜鉴、铜匜、铜香各1件,为苏州地区少见的青铜礼器较为齐备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四系缶</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市新塘六队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古代盛酒器,常与饮酒器配套使用。铜缶主要流行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楚文化特征浓烈。该件铜缶器薄,腹中部偏上铸四环,中间两道弦纹夹饰一周双线 S 纹。这种 S 纹被认为是吴越青铜器的一个特征,与盛行于三晋地区的双线曲龙纹颇有些相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曲龙纹壶</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杨休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夔( kui )龙纹鼎</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 口,折沿,双立耳微外撇,球形腹,圜底,高蹄形足。腹上部饰一周花冠回首夔龙纹,可见云雷地纹,纹饰上下以凸弦纹作分界。这件鼎有着两周之际中原地区铜鼎的常见外形,纹饰也颇具西周遗风,但这种形态与纹样的融合多见于春秋早中期长江下游皖南至苏南一线。</p><p class="ql-block">杨休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  看完三把剑,我们走出展厅,继续前行,进入锦绣江南展厅。</p> <p class="ql-block">锦绣江南篇</p><p class="ql-block"> 自汉迄唐陶、瓷、金、铜器,至西汉武帝时(前140~前87),拥有盐、铜之饶、三江五湖之利的苏州,已是"江东一都会",成为东南的政治、经济中心。西晋末,北方士族纷纷南迁,苏州得到了又一次大开发。《陈书·宣帝纪》用"良畴美柘,畦吠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来描写六朝时吴地的农田景象,而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进步。蚕桑业、丝织业、冶炼业、造船业、制瓷业等迅速崛起,领衔于时。其中的青瓷生产,尤称代表。</p><p class="ql-block"> 至隋唐,随着江南运河的开通,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沟通内外的水陆交通要冲,在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移的过程中,渐为全国财货集散、转运和信息交流的一个中心。这从出土的唐三彩等北方陶瓷器上,可得其中消息。</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第一件吸引大家眼球的就是一条小金龙,那这条小金龙是用来干嘛的呢?其实它起源于我们中国古代道教的一个祈福仪式,叫做投龙剪,后来也慢慢演变成了古代帝王专属的一种祈福祭祀仪式。</p><p class="ql-block"> 那到这里,龙和剪都有了,要开始进行最关键的一步投把它投到神仙住的地方去。那仙人到底住在哪里呢?在唐朝的时候,上清教的道长把我们天下的圣地分成了十大洞天、36小洞庭和72福地。而我们苏州的西山灵屋洞被评为天下第九洞天。所以灵雾洞呢,变成了古代桃龙剪祭祀非常密集的地方,而您面前看到的这条小金龙,就是在苏州西山灵屋洞里出土的。</p> <p class="ql-block">刻人物石屏风</p><p class="ql-block">三国吴</p><p class="ql-block">苏市虎丘区黑松林三国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一面保存良好与纹饰,另一面也不清。屏风左右及分上中下三层,每层画如下。</p><p class="ql-block">下层:由右左及右共四人,左二朝向左二;</p><p class="ql-block">最左侧描层;</p><p class="ql-block">上层由左及右亦左二佩剑于左居画面中物,与右侧二人交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沙窑执壶</p><p class="ql-block"> 此壶是长沙窑模印贴花工艺的典型代表,即用印模压出图案后,贴在未上釉的胎体上,再分施不同釉色,入窑高温烧制。贴花多见于壶流、壶系的下方。常见的纹饰有武士、双鸟、葡萄等,灵动醒目,颇为美观。此壶腹部贴塑两两相对树叶和胡旋舞图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陶生肖俑(虎羊鼠)</p> <p class="ql-block">钱仓模型</p><p class="ql-block">南宋</p><p class="ql-block">苏州市胥口镇大横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为宋墓中随葬明器,以紫色石头模仿现实中房屋样式所制。房屋做歇山式屋顶,中间开门,房屋正中垒砌两组铜钱,象征家财万贯,蕴含古人追求财富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定窑六出大碗</p><p class="ql-block">宋</p><p class="ql-block">吴江区同里镇南宋叶奘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定窑创烧于唐代后期,宋代发展到鼎盛,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为北方白瓷的代表。此定窑碗形体较大,碗口形似六朵花瓣,通体施白釉,色如象牙,质若羊脂,温润匀净。</p> <p class="ql-block">网纹双耳青瓷罐</p><p class="ql-block">六朝</p><p class="ql-block">苏州市平门城墙六朝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四系盘口青瓷壶</p><p class="ql-block">六朝</p><p class="ql-block">苏州市娄葑镇天宝墩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盘口双复系青瓷壶</p><p class="ql-block">六朝</p><p class="ql-block">苏州市平门城墙六朝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五联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国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盘门外青旸地东汉墓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由主罐附加五个小罐组成,主罐和附罐连通。通体施酱釉,有剥釉现象。五联罐又称五谷罐、魂瓶等,是汉晋时期流行于江浙的典型随葬品之一。出土地与孙坚夫妇及孙策墓"在盘门外三里"的文献记载非常接近。</p> <p class="ql-block">  这件青瓷五连冠颜色比较特别,它的着色剂是直接加在表面的釉料中的着色剂使用的是金属元素铁。它表面釉料的颜色接近于褐色,说明其中铁元素的含量已经接近4%了。它的器型也比较特殊,您可以看到它上面有五个口,所以被我们叫做五连冠。</p> <p class="ql-block">  相信您应该没有在国内其他博物馆里见过长成这样的瓷器。因为这件瓷器它在历史上存在非常强的地域性,它只在三国时期的吴国特有。</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看一下它的年代,三国。三国志相信大家多少都有所了解。当时三分天下,魏蜀吴蜀国的国王刘备,魏国的国王曹操,三国时期的吴王叫什么?叫孙权。孙权还有个哥哥叫江东小霸王孙策,孙权的父亲叫孙坚,这只五连冠是从哪来的?他就是在孙坚和孙策的合葬墓里面出土的,它实际上是一件陪葬品,除了叫五连冠以外,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被我们叫做——魂瓶。</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这个瓶子里面不放别的东西,专门用来储存人的魂魄。古人是比较迷信的,他们认为人虽然死了,肉体腐烂了,但是人的灵魂可以永生,所以制作出了这样的陪葬品,而它上面5个口,也是用来往中间加入不同的五谷,给里面的魂魄喂食的,他只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地域特有。在国内其他任何时代的墓葬里再也没有出土过,所以是一件器型比较罕见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  唐宋以降的苏州,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苏湖熟,天下足"的古谚语,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都有具体的反映。及至明清,城乡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的极度昌盛,苏州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有"东南一都会"之称。</p><p class="ql-block"> 元末张士诚母曹氏墓(俗称娘娘墓)及明晚期王锡爵墓出土文物如冠服、首饰、佩饰、刺绣、明器家具、生活用具等随葬品,既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工艺技术水平,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状况有所折射。</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走出展厅,往左手边进入都会流运展厅。</p><p class="ql-block"> 展厅从中间一分为二,分成了左右两边。左右两边的文物分别来自苏州古代的两座大墓,左边这座大墓,它的墓主人名字叫做王锡爵,他是明朝的内阁首辅,正一品官位。</p> <p class="ql-block">玛瑙透雕饰件</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王锡爵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入展厅第一件文物就是一件比较惊艳的东西,非常漂亮的玛瑙,它是主人生前很喜欢的一个手把件。这块玛瑙表面的这种光泽也是我们今天文玩人说的一块石头,经过多年盘弯以后表面形成的包浆</span></p><p class="ql-block"> 此饰件为不规则形,质地为玛瑙,采用镂雕、高浮雕、钻洞等技法,两面镂雕,刻画松下老者与鹿的生动形象。因材施艺、设计巧妙、形象生动、刻画周详,与玛瑙肌理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再看它采用的雕法很特殊,叫前后透雕。它前后两面雕刻的图案是不同的,并且背景是镂空的。在正面您看到的是一只昂首挺胸的小鹿,他是我们中国传统里面福禄寿的禄星。</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它的背面,背面才是它真正最特别最值得看的地方,到了背面以后,你会看到左右两边出现两个人物:左边一个童子在拜见右边的一位老人。</p><p class="ql-block"> 到了背面,您会发现这块玛瑙上出现了很多黑色的斑点,这些黑斑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宝石上的沁色,也就是他的瑕疵。那既然这块石头它有这么多的瑕疵,为什么王锡爵还把它当成宝贝在手里盘了这么多年?正是因为他的雕工了得,这里除了前后透雕以外,用到了一种叫巧雕的雕法,巧妙利用玉的瑕疵,变废为宝。</p><p class="ql-block"> 您仔细看左边的这个童子头顶有一块黑斑,这块黑斑其实非常像我们中国传统小朋友头上一个桃子头的发髻造型</p><p class="ql-block"> 其次,老人的头顶上方也有一串水草形的黑斑,而他模仿的是老人头顶松树的松枝</p><p class="ql-block">。它最绝妙的地方在这块玛瑙的左上角,您可以看到在松树上其实攀了一只小猴子,而且这只小猴子它有鼻子有眼,但是这个猴子的眼睛和鼻子并不是我们后期画上去的,而是本身这块玛瑙上的3个小黑点。当时的工匠非常巧妙的把这3个黑点雕成了这只猴子的眼睛和鼻子,这就叫巧雕。也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特殊的雕法,才把这样一块原本背面满是瑕疵的宝石,每个瑕疵非常好的利用起来,巧夺天工,把它变成了一件真正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这也是我们苏工玉雕中的一个传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福禄寿</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锡爵墓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出土时立于一面四乳四兽铜镜上。"福星"居中间,手持如意,左右分列鹤、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玉印 小玉人</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王锡爵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忠靖冠</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王锡爵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忠靖也作"忠静",明代嘉年间制定的官帽之一。此顶忠靖冠是陪葬之物,黑素绒面,麻布里,后有二山,冠顶方平而中略高。冠上五梁和两旁如意纹自双侧盘及冠后,各压以金线,冠边以金线缘之。四品以下不用金线,改用浅色丝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往隔壁另外半间展厅继续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进入隔壁展厅,我们就来到苏州第二座大墓了,这个墓的等级一下子就往上升了,刚才您看到的是内阁首辅的墓,到这里您看到的是古代一位皇太后的墓,这位皇太后她的名字叫曹娘娘,她又是哪位皇帝的母亲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叫朱元璋,但是如果您历史学的比较好,也会知道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农民起义的并不止朱元璋一个人,当时主要有3股势力,分别是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这3个人里最早在我们苏州称王当皇帝的其实是张士诚,所以张士诚才是当时苏州的皇帝,苏州的吴王,而曹娘娘就是张士诚的妈妈。她在张士诚在位当皇帝的十几年里面去世了,所以当时以皇太后的规格给他在苏州进行了下葬,而您现在看到展厅里所有的文物都是古代这位皇太后的。</p> <p class="ql-block">女金冠</p><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曹氏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顶帽子出土的时候是直接戴在曹娘娘的头上的,从造型上来看,其实长得有点像我们以前看过的电视剧三国志里面孔明诸葛亮的帽子</p><p class="ql-block"> 这个帽子,它的内部是用竹丝编织的,竹丝的外面铺了一层薄纱,纱的外表再用黄金对它进行支撑。这里一共有九圈黄金,而隔壁展厅娘娘手上的戒指正好是五圈,头上缠九圈,手上缠五圈。95至尊暗喻了这位娘娘极为尊贵的太后的身份</p><p class="ql-block"> 而在帽子的正面,您可以看到留下了一些蓝色的花纹,这个蓝色的花纹是中国古代皇室专享的一种奢侈品,它的名字叫点翠。</p><p class="ql-block"> 使用的原材料是古代翠鸟或者孔雀的羽毛,它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每只鸟身上只取最好的几根毛,而且为了保持鸟毛鲜艳的颜色,一般来说要活体取毛,所以鸟被拔完毛以后,很多时候是活不下去的,而在制作一件复杂的点翠工艺品时,会杀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小鸟来完成,这是一种比较残忍血腥的做法。但是翠鸟的羽毛属于一种天然的蓝色颜料,它是不会褪色的,所以六七百年的时间过去了,您依然可以看到非常鲜艳的蓝色被保存在上面。</p> <p class="ql-block">  看完这顶帽子,我们再来看一下曹娘娘墓中真正最珍贵的东西,左侧的丝织品。</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古代的墓葬里,不管是出土银器,出土黄金器,出土青铜器,出土玉器,这些都比较常见,但是想出土丝织品是最难的。我们知道真丝它是非常脆弱的,你买一件真丝的衣服回家,我相信一般来说也不会丢在洗衣机里洗,通常都手洗,一不小心可能就洗坏了。而真丝他在历经几百年的时间以后,出土时表面的状态用四个字形容“</p><p class="ql-block">吹灰湮灭”,甚至用手碰它一下,它就要变成灰了。那为什么曹娘娘墓里的丝织品能这么完整的被我们保存下来?这得益于他的墓葬条件非常好,他的墓从来都没有被盗过,所以没有空气进去,里面是完全密封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那他的墓是在哪里被发现的呢?说起来有点恐怖,在我们苏州的一所小学里,叫盘溪小学。当年这个小学在扩建操场,挖掘机师傅也在操场上施工,师傅的技术非常好,可能是蓝翔毕业的,一铲子挥下去,直接把娘娘的墓碑挖了出来。她的肉体被我们发现的时候保存的非常完整,只有一只眼球腐烂了,其于人身上的皮肤甚至和刚刚下葬的时候差不多。但是因为他的墓是意外被发现的,而且时间太早了,是1964年,甚至要早于马王堆,由于当时的技术无法保存,所以他的肉体在出土几天以后,迅速的就氧化了,但是它里面的丝织品,得益于密封的墓葬条件,都被我们非常好的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百结衣带</p><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曹氏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衣带是将经过裁剪缝制、两端呈剑形的白绸对折,并在近对折处接连打出两个田字形实心结,两个实心结双侧均有对称的圈环,下端成三角形,各缀三颗玉珠。原墨绘有龙凤图案,可惜已漫浊不清。发现于墓主胸前,应为衣服上的饰带。</p> <p class="ql-block">缎绵袄</p><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横199厘米,长55.5厘米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小圆领,对开襟,衣长较短,袖口及下摆宽大。衣料为五枚暗花缎纬显花,里子为平纹素绸。整体纹饰以云纹与杂宝纹相结合,如意云头和犀角、金铤、珊瑚、书卷、火珠等穿插在一起,此类风格的图案在当时十分流行。</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是曹娘娘当时身上穿的衣服,以及右下角有他脚上的一只袜子。那如果您把自己的脚放在他的袜子旁边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这位皇太后,她脚的大小竟然和普通成年人脚的大小是差不多的。我们说古代的皇亲国戚贵族家的小姐从小是要缠足的。中国人讲三寸金莲,她既然贵为皇太后,为何没有缠足?难道我们挖错了吗?难道里面躺的只是一个宫女?这里是什么道理啊?请您联想一下。其实原因我们刚才讲过了,因为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都是通过农民起义做皇帝的,所以他们的上一代人本身就是农民出身,也就没有缠足。</p><p class="ql-block"> 包括朱元璋的老婆,历史上非常有名,叫大脚马皇后,连他老婆都没有缠足,更不要说他们的上一代人了。所以这个地方他不仅没有出错,而且和历史环环相扣,这一环正好扣上了。</p> <p class="ql-block">黄绸套袜</p> <p class="ql-block">玉带</p><p class="ql-block">曹氏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玉带出土时在墓主左侧,整条革带上穿缀晶莹洁白的各种玉块。带分两节,从前节的扣钩大小和后节的带身厚度来看,是无法穿束的,非实用物,是一种礼仪性的用品。</p> <p class="ql-block">  现在来到苏州博物馆第二间国宝厅,这间国宝厅它的名字叫宝藏(cang)虎丘,这里不是宝藏(zang)虎丘,用这个藏字就是说我们苏州博物馆第三件镇馆之宝,它是在虎丘被发现的。那虎丘也是苏州非常著名的一个名胜景点,在虎丘山上有一座千年斜塔,被称为东方的比萨斜塔。在1956年,我们对虎丘塔进行过一次维修,因为如果再不修它,它就要跟杭州的雷峰塔一样彻底倒掉了。当时用的方法是用水泥给它加固,在加固的过程中,无意中把中间的隔层打开了。隔层打开后,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展厅中的这件国宝秘色瓷莲花碗,这是一件珍品,所以它是有观赏距离的。</p> <p class="ql-block">宝藏虎丘</p><p class="ql-block">虎丘云岩寺塔</p><p class="ql-block">佛教文物</p><p class="ql-block"> 云岩寺塔矗立在苏州虎丘山上,因而又称虎丘塔。原有云岩寺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已全部焚毁,只此塔仍屹立山巅,很远就可以看见,成了苏州城市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云岩寺塔创建于五代末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北宋初(961年)建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宋塔中宋代最早,规模宏大而结构精巧的实物,八角七层,仿木构楼阁式砖塔,每层均施以腰檐平座,共高四十七米五。</p><p class="ql-block"> 塔的第七层早已损毁,明代予以重修。现在塔已倾斜,但尚未超出重心。1956年3月30日下午在塔第二层进行加固维修工程中,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发现一石函,内贮经箱,上面写有"辛酉岁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入宝塔",箱内放有已经硬化作黑色(磁青纸)的经卷七卷,各卷外面用绢质经袱包裹一块至四块不等。及锦包竹簾一块、长方形象牙牌一块、和破残经帙、石函顶上有灰陶碗一只,内放一油盏石函,后另有一只青瓷碗,经箱盖上之钱囊散存铜钱3.5公斤,钱币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周元通宝、永安五铢、太货六铢、半两、五铢等。</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发现的文物:石函、铁函、金涂塔、舍利瓶、小木塔和小玉幢,除石函外还有越窑青瓷莲花碗一只;铜佛像四尊、铁制莲瓣佛龛一具,檀香雕三连佛龛(檀木宝相)一具;铜镜四面;古钱十公斤;九角形小铜杯一只;大小木质残佛珠五十二粒、玛瑙珠一粒;六角形铜座一只。</p><p class="ql-block"> 第四层处发现的文物:刮泥木刀三柄、木楔一只。</p><p class="ql-block"> 第五层处发现文物:无头石佛三尊,残石造像一个,塔壁泥灰中绕麻丝的竹钉,各种不同型制的塔砖。</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p><p class="ql-block">五代</p><p class="ql-block">通高13.5厘米</p><p class="ql-block"> 秘色瓷莲花碗由碗、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及圈足处均浅浮雕大瓣莲花,宛如青莲盛开。通体施青釉,釉层厚且均匀;瓷胎灰白,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整器构思巧妙,线条柔和,釉色滋润内敛,光泽如玉,示人以端庄典雅之感。</p><p class="ql-block"> 秘色瓷是指唐、五代至宋代浙江上林湖一带越窑烧造的顶级青釉瓷器。秘色瓷莲花碗在秘色瓷器中独领风骚,被专家一致认为是五代越窑的代表作,为秘色瓷中的稀有精品。</p> <p class="ql-block">  秘色瓷我们首先从它的名字上来理解,所谓秘色瓷,意思就是说秘而不宣的釉色的配方,这件瓷器它表面的颜色是用何种比例的矿物颜料调配出来的,没有人知道,民间对他的记录非常非常少,少到什么地步?少到我们这件瓷器被找到的时候,国内甚至没有任何一位专家认识他,专家都没见过。</p><p class="ql-block"> 他在苏州博物馆被当成普通的青瓷,雪藏了30多年的时间,直到30年后,时间来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地宫被打开了。陕西法门寺地宫里出土的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的指骨舍利,和释迦摩尼舍利一起被拿出来的,还有多达十几件的秘色瓷。那为什么在30年以后,我们能认识他,也要归功于法门寺的地宫里,他有文字记录,清楚地写了里面保存的瓷器叫秘色瓷。通过比对以后,我们发现苏州博物馆这一件,他也不是普通的青瓷,而是传说之中的秘色瓷,这种瓷器现在在国内一共有100多件,苏州博物馆这一件被称为这100多件中保存最完好、造型最优美的一件。</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国内,对秘色只有文字记录,第一次是在唐朝,其实原本是不许记录的,因为它是皇家御用的。但是唐朝有一位诗人陆龟蒙,他无意中写了一首诗提到他。陆龟蒙在诗中说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里提到了秘色瓷的产地,五代时期的越国,今天的浙江一带,成建瓷器从造型上来讲,可以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底下是一个盏托,上面是一个小碗,碗身上出现了莲花的图案,而莲花在佛教中代表的也正是盘涅重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僧圆寂以后,会在莲花上重生成佛,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无论是观音还是如来,都是坐在莲花底座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这件东西我们要怎么来理解它呢?其实它就相当于古代越国的皇室献给佛祖的一件礼物,皇室自己也舍不得用,要把它供奉在虎丘塔里来献给佛祖</p> <p class="ql-block">吴中风雅</p><p class="ql-block"> 在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文人的集体记忆中,苏州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地位。这不仅因为苏州是山川钜丽、风土清嘉的江南奥壤;声明文物、群彦汪洋的人文渊薮;商贾辐、百货骈阗的繁华都会;更为具体而感观的则是麋鹿姑苏的吊古幽情、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闲隐君子的雅人深致,乃至衣服屋宇的穷极华靡、饮食器皿的备求工巧、俳优伎乐的恒舞酣歌、宴会游戏的殆无虚日等诸如此类的苏州物质文化与消费生活的城市印象。而囊橐这些集体记忆中的碎金屑玉的明清苏州,在文人们心目中俨然是世间文人文化的主持、天下风雅活动的主持。</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诸多的文人记忆中,与徐霞客并称为"双子星"的人文地理学家浙人王士性,依其遍游全国的经历所作的如下评论,庶几是真实而公允的,"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真赝不辨。又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其赏识第本精,故物莫能违。又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始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动辄千文百缗,如陆子冈之玉,马小官之扇,赵良璧之锻,得者竞赛,咸不论钱,几成物妖,亦为俗蠹。"</p><p class="ql-block"> 在以下的系列展览中,陈列的大部分都是明清工艺类文物,也就是在明末被杭人张岱艳羡为"吴中绝技",被嘉兴沈德符列指为"时玩"的赖以成就文人闲赏优雅生活的"玩好之物",让它们来口述历史,释放记忆,或更为真实而直观。</p> <p class="ql-block">窗外这片竹林也是美美哒!</p> <p class="ql-block">一片半高透纱帘制造出了水墨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铜镜</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 此镜半圆钮,宽厚缘,镜背有以镜钮为中心,分布着四神、八卦、十二生肖和镜铭等装饰。此镜形体较大,但纹饰模糊不清,应是五代或宋代的仿制镜。</p> <p class="ql-block">铜十一面观音</p><p class="ql-block">宋</p> <p class="ql-block">一佛二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宋</p><p class="ql-block"> 此铜像底座呈覆盅状,上接三个枝形藕生仰莲座,佛结跏趺坐于中间莲座上,两侧莲座上为立相菩萨。造型轻巧优美、疏朗明快。</p> <p class="ql-block">陶治之珍</p><p class="ql-block">瓷器</p><p class="ql-block"> 当古玩鉴藏之风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朝野翕然的时候,明清、以其精练于鉴识品第的文化资本,参与了古玩市场化的进程,乃居间谋利,甚而成为定义雅俗,操纵风向的主导者。古玩的不可及日少一日,古窑器的脆薄易损,供需便趋失衡,遂使一些绝妙造品,乃至精巧的"时玩",得以大量填充其间,竟也随即成了市新宠,身价百倍起来。</p><p class="ql-block"> 明末王世贞、沈德符都对沈周等时人的书画和宣德、永乐、成化窑的行情暴涨,表达了他们的诧异之情,并同声指为吴人滥觞,披靡,这也恰恰隐示出文人于商人相生相克的窘境来,这便又促人不断去重新诠释、辩证雅俗,商人也便愈发紧随着去擦拭这中划线,似是反复。</p><p class="ql-block"> 见在看来,当时的以明清瓷器作为"时玩",是别趣于古玩的,明宣德、万历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乃至清康、吃三代的彩绘、色釉瓷,无不是前人难以想见的绝伦精美,其经魅力,时尚而永恒。</p><p class="ql-block"> 当时主天下风雅的趋时的苏州文人,倒果然有着开放的胸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所在的展厅名字叫陶冶之争,这里展出的是我们苏州明清时期的一些瓷器。其实我们苏州这个地域,自古以来它就没有烧制瓷器的历史,我们这里甚至没有瓷器的原材料,所以这些瓷器既不在苏州制作,也不来源于我们这里,它都是明清两个朝代汇聚在苏州这里的有钱人和文人,从全国各地带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斗彩飞龙翔凤纹</p><p class="ql-block">天球瓶</p><p class="ql-block">清中期</p><p class="ql-block"> 直口,长颈,鼓腹,下腹略收。外壁以斗彩绘龙凤纹,形象生动,近足处绘海水纹。青花勾线细致,内填各色彩料,红、黄、绿色彩缤纷,形态飘逸。</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菊瓣纹荷叶盖罐</p><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 胎体坚致细密。直口,短颈,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底部内凹成圈足。荷叶形盖,盖面拱起,盖面饰凸菊瓣纹。部分施粉青釉,釉色匀净。器腹部以凸菊瓣纹装饰,纹理清晰,线条流畅,为元代龙泉窑罐类器中的典型器。</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缠枝菊花纹大碗</p><p class="ql-block"> 明代洪武时期烧制的釉里红瓷器</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胎骨厚重、形体硕大,采用敞口、弧腹、圈足的经典造型,内外壁满绘釉里红缠枝菊花纹饰,纹样布局繁密规整,线条勾勒流畅自然。器型特征保留元代遗风,釉面呈现莹润质感,属于洪武时期典型瓷器。</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纹梅瓶</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景泰﹣天顺</p> <p class="ql-block">青花菊瓣纹鸡心碗</p><p class="ql-block">明永乐</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巨大的青花瓷盘子左下方,可以看到一只青花瓷的压手杯,它的价值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p><p class="ql-block">明永乐</p><p class="ql-block"> 此类撇口深腹小碗被称为"压手杯"是因其执之手中大小适中,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当,故名压手杯。杯外壁饰缠枝西番莲,口沿饰一圈梅花纹带,圈足饰云纹。花纹带之间以双线隔开。碗底花心内篆书"永乐年制"。厚圈足,足底漏胎,圈足内施白釉。釉面有开片,青花发色沉稳,有铁锈斑,器内底使用痕迹明显。压手杯是明永乐时期瓷器中的精品,是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此后多有仿制,尤以清康熙乾隆时期仿制最为酷似。</p> <p class="ql-block">  它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地方,第一,他的年代是明永乐,永乐年的青花瓷所采用的青花颜料并不是国内生产,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进口颜料,所以它烧制的时间也比较短,一共只有20多年。</p><p class="ql-block"> 第二,它的存世量极少,全世界仅存4只,另外3只被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故宫博物院以外唯一的一只。第三,这只杯子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在官窑数年款的瓷器,有一个开创性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永乐以前,中国的瓷器是不带落款的,永乐皇帝发明了落款,而且您可以看到他的落款并不是写在杯子底下的,它是写在杯子正中间的,里面有永乐年制的4字落款</p><p class="ql-block"> 这个压手杯呢,也不是用来喝酒的,是用来喝茶的。所谓压手杯,杯子拿在手上,杯口正好压住手上虎口的位置,而且因为要给茶水保温,所以胎体被做的特别厚,拿在手里会沉甸甸的往下坠,产生这种压手的感觉。而杯子的中间也产生了一些皲裂,这说明它是被真实使用过的,而使用者,也极有可能就是永乐皇帝本人。</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只杯子可以说是我们苏州博物馆所有文物中,价值仅次于镇馆之宝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粉彩百鹿尊</p><p class="ql-block">清光绪</p><p class="ql-block"> 圆口,溜肩,腹部饱满浑圆,圈足。肩部饰对称鹿头耳。外壁粉彩满绘山水百鹿,构图紧密,绘画细腻,梅花鹿群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此种器形因似倒置的鹿头,而称为"鹿头尊",又因常以百鹿图为装饰,又名"百鹿尊"。</p> <p class="ql-block">"居仁堂制"粉彩</p><p class="ql-block">鹊梅图折腰碗</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袁经祯女士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花海水龙纹棒槌尊</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 <p class="ql-block">仿哥釉露胎达摩立像</p><p class="ql-block">清雍正</p> <p class="ql-block">粉彩仕女弈棋图灯笼尊</p><p class="ql-block">清雍正</p> <p class="ql-block">五彩麒麟纹盘</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p class="ql-block"> 进体施白釉,釉面有明显的缩相点,盘内底绘一回首麒麟。</p><p class="ql-block"> 秀辅以云彩、山石、小草、火焰和月亮等纹饰,构成一幅想麟空月围,内壁口沿处以黄、绿、蓝、黑、金等色彩在釉面上绘包袱钢及开光八宝一周。</p> <p class="ql-block">青花双龙戏珠福寿双全纹葫芦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 器口圆形,中间束腰似葫芦, Th 对称的如意耳连接上下腹。器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装饰,纹饰繁密,主题为双龙戏珠纹,葫芦上下腹中心分别以青花团形蝙蝠和团形寿纹装饰,口沿及圈足处饰如意云头纹和卷草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矾红海水龙纹折沿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虎皮三彩盘</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p class="ql-block">敞口,弧腹,圈足。釉质肥润,通体施虎皮三彩釉。虎皮三彩釉是清代康熙时期素三彩品种之一,以黄、绿、紫三色彩釉晕染成不规则的斑块,因酷似虎皮,称"虎皮三彩"。此盘施彩均匀,绿、黄相间,釉彩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粉彩绿里荷花形杯</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青花镂空开光人物图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 <p class="ql-block">五彩花篮图菊瓣盘</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 <p class="ql-block">青花折枝花果纹盖碗</p><p class="ql-block">清雍正</p> <p class="ql-block">攻玉巧技展厅</p><p class="ql-block">玉器</p><p class="ql-block"> 苏州专诸巷,在中国玉器工艺发展史里,极有分量,因为明代最为著名的碾玉中心在这里,中国最负盛名的碾玉妙手陆子冈也在这里。《苏州府志》和《太仓州志》中,都有关于玉工陆子冈的记载,当时江南地区的风雅班头如徐渭、文震亨、王世贞、陈继儒、张岱等,也都曾追捧他的攻玉绝技,延为名流。而陆子冈也着实没有妄自菲薄,凡治玉,是定要如文彭治印般,落上名款的,而这种对署名权的尊重及执著,倒像是文人作风。</p><p class="ql-block"> 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仍在专诸巷,内廷玉匠也多出自这里,帝后的用玉也仍在这里琢治。乾隆还曾有诗赞道:"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阊门南段自专诸巷到学士街,从此玉作鳞次栉比;阊门外吊桥一带,于是玉器摊肆林立。阊门内周王庙为当时玉器业公所,称"珠晶玉业公所",每年九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举行庙会,营造商业文化,并互相切磋技艺,流风不辍,玉工辈出,如道光年间的徐鸿、朱宏晋及清末的宋、卫二家。</p> <p class="ql-block">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渔船系整块和田玉雕成,玉色乳白,有黄色沁斑。运用阴刻、阳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刻划了一组渔家乐的生活场面,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了清代中期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在明朝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名玉虽极经世工巧则推苏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时最好的玉都必须要送到京城去给皇帝用,但是最好的雕玉师傅都是留在我们苏州的。进入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白玉渔家乐船型摆件,它雕刻的是我们苏州传统乌篷船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所用的原材料是一整块的新疆和田玉,不知道您来苏州有没有坐一下我们苏州的乌篷船?苏州的乌篷船是非常有特色的,第一,它全部都是手摇的,第二,摇船的都是女性,我们叫船娘。第三,船娘要是心情好,他会开口唱歌的。我们这件玉雕雕刻的也是非常细腻的。</p><p class="ql-block"> 船头是两个男人正在划拳,传闻有一个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婴儿,旁边还有个孩童在玩耍。而这件作品最特别的地方要从船头的位置来看,从这个角度看,你会发现这艘乌篷船它的船舱并不是实心的,而是空心的。这里用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雕玉手法,我们称之为掏膛。</p><p class="ql-block"> 所谓掏膛,就是把原本实心船舱里的玉一点一点的挖出来,这是一种非常浪费材料,也非常费工的雕玉手法。因为掏膛挖出来的玉料全部都是碎玉,是不能再次使用的。而且他对雕玉师傅的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在掏的时候下刀稍微深一点,船舱可能就裂了。但是如果下刀太浅,挖出来的玉不够多,船舱的厚度就太大,玉就不能透光,不透光,整件作品立刻就会失去它的灵气。</p> <p class="ql-block">  而在我们展厅中,除了他以外,还有另外两件作品,同样是用陶膛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作品是清朝乾隆年间制作的。乾隆皇帝呢,把自己称为十全完人。他有一种迷之自信,认为自己做了十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乾隆做的第一件大事,平定了准噶尔。</p><p class="ql-block">平定准噶尔以后,打通了当时新疆到京城之间预料输送的路线,新疆的和田玉终于可以源源不断的进贡到京城来。这就让乾隆皇帝时期国内的玉料非常的充足,充足到什么地步?充足到乾隆皇帝所有喜欢的东西,他都必须要用玉去雕一个一模一样的出来</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展厅里这两件就是一个例子,包括您今天如果去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您会发现故宫博物院中一半以上的玉雕都是乾隆皇帝时期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棕晶太少狮摆件</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茶褐色水晶,雕琢成"太师少师"图意。大狮伏卧,两只小狮一左一右伏于大狮身背处。三狮全身毛发顺势向脊背两侧整齐散开,细节丝毫毕现。摆件造型精美,雕刻精湛,为水晶雕刻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白玉浅浮雕螭龙双耳杯</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 玉杯为撇口、弧腹、圈足。玉杯两侧各透雕一螭龙为耳,螭龙背部拱起呈" C "形,头部两耳卷曲,双目圆睁,口衔杯沿,尾部翻卷分作两脚与杯腹衔接。玉杯内壁光素,外壁浮雕灵芝卷草纹与螭纹为饰。口沿内外浮雕回纹一周。</p> <p class="ql-block">白玉龙钩</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白玉双牛衔禾摆件</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白玉巧色桃榴佛手摆件</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玉质白中闪青,带褐色沁斑。作者依不同巧色雕琢桃、石榴、佛手三位一体,寓意延年益寿、多子多福、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巧色玉是依据玉材不同色泽、纹理,巧妙加以设计运用,使作品造型与颜色达到完美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白玉夔凤饕餮纹方匜</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 由整块玉料雕琢而成,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口,前凸而后方,凸出部分为流,口沿外侧饰夔纹、凤纹。中部为腹,饰浅浮雕兽面纹。下部为长方形圈足,饰夔纹。柄为兽首形,巨耳,粗眉,张口,其外饰勾云纹。</p> <p class="ql-block">白玉牧童骑牛摆件</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水牛肥壮呈俯卧状,两顽皮牧童正欲爬上牛背,却又似滑落状,栩栩如生。牛是十二生肖之一,不仅是造福人类的神物,又象征着春天,它还是民族图腾崇拜的象征,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社稷鬼神。</p> <p class="ql-block">玉蝉1,2</p><p class="ql-block">汉</p><p class="ql-block">钱镛/徐玥夫妇捐赠</p><p class="ql-block"> 玉蝉,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后世均有制作。造型略扁,头呈弧形,凸眼,采用"汉八刀"的技法雕出蝉之轮廓,刀法刚劲有力,线条简洁明快,寥寥数刀将器物刻画得惟妙惟肖、神韵毕现。原为吴湖帆先生旧藏,后赠予钱镛夫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羊开泰饰板</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 和田玉,色泽灰白斑驳,局部略带黑褐色沁。器长方形,单面工,正面以三阳开泰为主题纹饰,上部雕琢旭日,周以祥云缭绕,下部饰回首相望之双羊,塑形生动传神,雕琢细腻工致,背面不加以抛光打磨。采用多层透雕、线刻等技法而就,刀工刚劲质朴,线条挺拔流畅。</p> <p class="ql-block">墨玉洗马摆件</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翡翠巧色花卉草虫佩</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翡翠为材,绿白两色,翠色明艳清亮,质地细密莹润。利用巧色作卉虫草,花卉吐蕊绽放,枝叶舒展流畅,蝈蝈栩栩如生,造型灵动有趣。采用浮雕、镂雕等技法而就,雕工深峻纯熟,琢磨细腻光润,刻饰精美,线条婉转。</p><p class="ql-block"> 翡翠,又称翠玉、硬玉、缅甸玉,主产地集中于缅甸北部。自明代传入我国,便以赤羽雀、绿羽雀之合称"翡翠"冠其名。</p> <p class="ql-block">白玉苍龙教子带钩</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和田白玉制成。龙首宽额凸起,犹如寿星之额,锯齿形眉,如意形鼻,上下唇成斜角,露出一对虎牙,头饰双角,髭发飘拂,钩身伏一螭,身姿灵动,四肢腾空,钩身底承扁圆形钮。整器造型优美,富有立体感,雕琢细腻娴熟,线条婉转自如。</p><p class="ql-block"> 玉带钩至战国确立其完整形制,由钩首、钩身、钩柱、钩钮四者组成。汉代是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期,之后则进入衰退期,实用功能减退。宋代以后,又逐步发展,但多作赏玩之用。</p> <p class="ql-block">碧玉蟾</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碧玉为材,玉质细腻致密。立体圆雕蟾蜍,双眼鼓突,肌肉有力,三足着地,全身满布瘰疣,惟妙惟肖。整器取材硕大,造型自然生动,刀工圆润琢磨考究。</p><p class="ql-block"> 蟾蜍,常被古人视为神灵,可使人羽化成仙、超然物外,三足蟾又被传为利财生金之灵物。此件由整块碧玉雕琢而成,重达25.5千克,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一直被供奉于苏州玉业公会周王庙内。</p> <p class="ql-block">白玉巧色达摩山子</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白玉三镶如意</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和田白玉,器呈圆头长柄造型,圆</p><p class="ql-block">头及尾作圆形外框,中心部分作矩形外</p><p class="ql-block">框,皆镶有白玉瓦子。质细润,体莹薄,</p><p class="ql-block">作减地阳纹,以山石灵芝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往展厅右侧前进,通过一小段走廊后进入雕镂神宫展厅。这里所展出的是我们苏州明清时期的一些雕刻品。</p> <p class="ql-block">雕楼神工</p><p class="ql-block">竹木牙角器</p><p class="ql-block"> 竹、木、牙、角与金、石、玉甚至果壳、果实诸器同为雕镂巧技,并无严格分工,多为文具或案头清供,属于明清文人日常最相亲傍的玩好之物,也是文人与工艺结盟的斯文载体,尤其是竹、木、石类,不太孱弱的文人甚至不必假手于人,当即便可抬手撸袖,挥酒铁笔。明清良工大都集于擅江湖之利,兼海陆之饶的江南地区,这里是竹木材章的原产地,紫檀、沉香、花梨以及象牙、犀角等舶来品的集散地、也是鬻奇售巧的消费区,更是闲赏文化的主流区。</p><p class="ql-block"> 清金元钰把竹艺雕琢归以两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嘉定朱松邻。从明清文人的记忆中,濮仲谦"大璞不斫"的审美理念以及《陶庵梦忆》中所及的"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的名士风度;朱松邻善书画,通古篆,运笔法于"洼隆浅深"的艺术品味以及为人操履完结,孤介绝俗的文人气质,与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别无二致,只是文名为艺名所掩了。</p> <p class="ql-block">竹刻松林采药图笔筒</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整器呈深枣红色,直筒微内收,底部附有矮足。筒身周壁精雕深刻古松蟠曲,巨木参天,画面主体表现林间妇人采药,神态怡然,其余异兽、枝叶、山石等细部立体、逼真。布景繁而有序,疏密有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鸟摆件</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采用圆雕手法,使鸟立于枯干之上,双目凝神,羽毛自然纹理逼真,活灵活现。象牙即象上颚的两颗门牙,由于牙的组织较竹木更为细密、坚韧,便于雕刻并可染色,是名贵的手工艺材料,倍受人们的珍爱。</p> <p class="ql-block">象牙镂空雕设色牡丹八角长方盒</p><p class="ql-block">清道光</p> <p class="ql-block">犀角槎杯</p><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八仙</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 八仙,是指传说中道家的八洞神仙。吕洞宾、汉钟离、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隐居山洞,修身养性,深得道教真谛,能够"长生不老"。他们各持宝物过海,具有"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作用,被人们视为长寿吉祥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鱼牙雕亭台楼阁山子</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黑漆嵌螺钿仕女盘</p><p class="ql-block">明江千里</p><p class="ql-block"> 胎骨系上好杉木,髹黑漆,嵌螺钿,描金线,即《髹饰录》中所载"描金加钿"作法,是江千里传世作品中难得的精品。</p><p class="ql-block">江千里,明末扬州人,号秋水。晚明时期涌现出的制漆名家。</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展品。展厅中挂着5个黑色的盘子,她叫嵌螺钿。</p><p class="ql-block"> 它本身属于漆器的一种,是用大漆涂在器物表面制作成的工艺品。但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嵌螺钿</span>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漆器,我们看到这个盘子的底色是黑色的,但是在黑色的底色之上出现的这些花鸟、人物、山水图,它却泛出了彩色的光芒。这些泛出彩色光芒的部分,所用到的原材料全部都是天然材料。你也可以猜一下,小鲍鱼您吃过吧?小鲍鱼吃完以后,它里面的壳是不是彩色的。我们把贝壳类中间会反光的彩色图层给它剃下来,然后打磨平整,大约只有不到0.5mm厚,然后在不到0.5mm厚的贝壳上进行雕刻,把花鸟人物的形状刻出来,最后把它压制在漆器的底部,这种工艺被我们称之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嵌螺钿。</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明朝的时候,国内制作嵌螺钿,全国最好的工匠名字叫江千里。我们苏博这几件展品全部都是江千里的真品,而且它是一整套,上面雕刻的是西厢记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江千里这个人,他厉害到什么地步?到了清代以后,千里这两个字就变成了一个品牌,当时甚至有家家杯盘江千里之说,许多名贵的嵌螺钿器皿上都嵌有千里两个字,解释江千里的名号实际上并非姜千里所作。</p><p class="ql-block"> 今天凡是认定是江千里真品的嵌螺钿,全部都可以归为国家一级文物,所以是非常稀有的。</p> <p class="ql-block">嵌螺钿人物漆碗</p><p class="ql-block">明晚期</p> <p class="ql-block">黄杨木雕观音</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 由黄杨木雕刻而成。观音面容慈悲和蔼,沉静恬美,脚踏鳌鱼,手持宝瓶,洒甘霖于尘世。整尊观音像雕工精致,刻画传神,栩栩如生。黄杨木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温润,具有象牙效果,年愈久色愈深,古朴美观。</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渔樵耕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十世纪上半叶</span></p><p class="ql-block"> 运用浅浮雕、高浮雕及镂雕等技法镌刻而成,反映了村落田舍间四老翁的生活乐趣和享受。渔翁手提鱼篓,持拿棍杖,两条跳动的活鱼生动自然;樵翁手持砍柴刀,扁担撑于柴束上,砍柴归来正小歇;耕翁手指夹烟杆,篮子串于锄头柄上,口吐烟雾,似与君畅谈;读翁头戴噗头帽,右手持书卷,左手抚书籍,正朗读言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狮阵</p> <p class="ql-block">核雕渔翁</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佛手柑</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往右手边走,进入文房雅士展厅。</p><p class="ql-block"> 这个展厅里展出的是明清时期文人一些书房里的用具,也就是笔墨纸砚。</p><p class="ql-block"> 相信这些大家小时候读书的时候都用过,那我给您介绍一件我们没怎么用过的东西,折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房雅事展厅</p><p class="ql-block">文具</p><p class="ql-block"> 注重闲赏,讲究品味,追求格调的明清文人,对于其书斋中文房用具材质形制的良麻雅俗,是真有所的。</p><p class="ql-block"> 明高濂《遵生八笺》就说过:"文房器具,非玩物等也。古人云:笔精墨良,人生一乐。"</p><p class="ql-block"> 在文房四宝中,以砚为首,而湖笔、徽墨、宣纸和端、歙砚,则是其中名牌。苏州灵岩蠖村亦以砚名,惜不入流;苏州顾二娘以治砚名,则士林共仰。顾二娘是惜售其技的,非端溪老坑佳石不肯奏刀,故鉴识砚材是其所长,只须以脚尖点石,即能辨别优劣新旧,这种渲染有传奇色彩的绝技,当时就有唱词赞道:"玉指金莲为底忙,墨花犹带粉花香。"</p><p class="ql-block"> 文具除笔墨纸砚外,明屠隆《文具雅编》还列举出四十三种文房附属用具来,如笔格、笔筒、笔洗之类,今人已不常见的贝光、塵、韵牌之属,甚至还有剪刀、如意、镜等,不厌其详的逐一介绍并界定雅俗,俨然是风雅的广大教化主。而高濂以各种秦汉古玩取用作文具,变清赏为实用,更是雅驯得另类而高致。</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后,我们往左前方走,在墙角处会看到一面黑底金字的扇叶。那扇子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人来说,并不能算是一件生活必需品,但是在古代文人手里,可以说是人手一把,他是文人个性、身份或者地位的一种象征。</p><p class="ql-block"> 我们展厅中的这幅扇面很特殊。它上面虽然没有精美的绘画,但是无论是字体还是纸张都非常考究。首先我们看一下它的作者是清朝人,名字叫刘统勋。</p><p class="ql-block"> 这个名字也许比较陌生,但是他的儿子您一定知道,是刘墉刘罗锅。那这把扇子是刘统勋做给皇帝用的,左边顶格两个字写的是“御制”。我们来看一下上面的字,这个字体是金黄色的,他用的工艺叫做泥金,原材料是天然动物胶。我们中国北方经常会做猪皮冻,它是由动物的皮脂、骨骼熬制出来的胶水,胶水熬好以后,把青箔纸加入到动物胶里,然后用人的手指进行搅拌和研磨,直到混合成晶体状,再用毛笔蘸着金泥来写字。我们平时写字蘸的是墨水,非常流畅,但是如果我让你用毛笔蘸胶水来写字是什么感觉呢。写起来是非常阻滞的,跟墨水写字的流畅程度也完全没有办法相比。所以他对书写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下笔必须是苍劲有力,才能写出扇面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这里用到的纸也很特别,它的名字叫瓷青雉瓷青纸,要把宣纸放在靛氢的植物染料中,多次晕染,直到纸张的表面闪闪泛光,就像瓷器一样。这种纸可以长时间的保存,在当时一张瓷金纸的价格相当于1000块钱人民币,所以说也是非常名贵的,并不是谁都能用。</p> <p class="ql-block">昌化石蟾纽大方章</p> <p class="ql-block">闲情偶寄展厅</p><p class="ql-block">赏玩杂件</p><p class="ql-block"> 除了以赏鉴名物、焚香弹琴、品泉茗、文酒玉馔来涤烦消俗,用助清欢之外,斗虫听鸟,博弈樗蒲,甚至声色为乐,也是明清文人偶尔释放闲情,以物寄性的玩法,居然也可以玩得精致优雅,不沾染些许市井俗。</p><p class="ql-block"> 斗蟋蟀、饲蝈蝈、畜禽、养鱼之类,美器是必要的。蟋蟀盆最好是苏州陆慕所出,而其极品,则推宣德御窑所制。明人沈德符称:"今宣窑蟋蟀盆甚珍重,其价不灭宣和盆也",可见玩物身价。蝈蝈匏器亦复踵事增华,雕磨莹润,以明苏州府巢鸣盛为能事,范匏则是康熙间太监梁九公发明。鸟笼则要细木巧作,鱼缸则需名窑御器……</p><p class="ql-block"> 焚香、啜茶,是明代文人的标志性癖好,宣德炉、阳羡壶,再加上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的附属专业器具,似乎穷奢极侈,但论材质,无非铜锡、砂土,取其适用雅致而已。清代,焚香之好已为鼻烟取代,遂又精于器,至乾隆朝,鼻烟壶之丰富多彩,是集古今工艺之大成者,而同、光年间苏州俏色玉雕鼻烟壶的出现,则令人不禁有风雅轮回之想。</p> <p class="ql-block">紫砂弥勒佛</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此尊紫砂弥勒佛喜眉乐眼,大耳垂肩,坦胸露乳,身披袈裟,右膝屈起,左足半跌,左手握布袋一只,呈自在坐法,背有"时大彬"款。时大彬为明末清初紫砂名家,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紫砂方茶壶</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同治</p><p class="ql-block">何澄及其子女捐赠</p><p class="ql-block"> 四方壶,造型古朴,形体优美,工艺严谨,气韵生动,做工精致,技法独特。整器透露出豪爽、刚劲、正直之气,比例准确,口盖紧密平整,块面挺括,线条利落,气势挺拔,力度到位。器身铭刻"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子冶"。盖内刻"万泉"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紫檀镶金丝鸟笼</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 以笼鸟为雅玩的,大都是士宦富贾及其子弟,或以此娱暮境,享清福,或以此逞骄奢,争闲气,因其爱鸟惜羽之心,故往往不惜巨资置"金屋"以"藏娇"。</p><p class="ql-block">此笼工艺精细,榫接严密,文雅精巧。紫檀纹理稠密,毋庸雕镂,尽显高贵典雅,图纹嵌以金丝,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人玩乐的方式很多,但是古人玩乐的方式比较有限,那在漫长的时间中呢?玩鸟成为了文人一大乐趣,鸟笼慢慢也衍生出了南北两个流派。</p><p class="ql-block"> 北派的鸟笼其实大家在电视剧里经常能见到,北京的大爷喜欢拎一个鸟笼出去遛鸟,他们的鸟笼长什么样子呢?像我们左侧展板图里圆形的比较大的,这是北派鸟笼,而我们苏州的南派鸟笼,它的造型更加小巧,它是方形的,但是我们对鸟笼的材质要求非常高,首先这个鸟笼用的木头是最好的木头,紫檀木。其次,鸟笼里面给小鸟喂水喂食的石盆,它是来自于景德镇上好的青花瓷</p><p class="ql-block"> 第三,每个鸟笼底下我们看到都有一块拖板,如果养过小动物,你会知道动物的笼子底下都有这块板,它的功能其实是用来接排泄物,也就是接鸟粪的。而我们展厅中右边这只鸟笼,它底下这块用来接鸟粪的托板用的是何种材料,绝对会惊掉您的下巴。</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看平平无奇,但是如果您蹲下来从底下看,会发现他用的是一整块的玳瑁。</p><p class="ql-block">用一整块玳瑁海龟的龟壳放在底下给小鸟接粪,您受得了吗?</p><p class="ql-block"> 所以,什么是苏州古代文人的精致生活?就是把奢侈品生活化,把生活用品奢侈化。不能用的奢侈品不能算奢侈品,只有每天拎在手里的才是真正的奢侈品。</p> <p class="ql-block">紫檀鸟笼</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 此笼以紫檀木制,而紫檀乃名贵木材之首,全赖南洋进口,奇货可居,清代中期以后则更为少见。材既稀贵,工更考究,骨架梳条光滑细腻</p><p class="ql-block">金三畏</p><p class="ql-block">金三畏,民国一代名匠,以嵌金丝见长。</p> <p class="ql-block">紫砂石榴杯</p><p class="ql-block">清陈鸣远</p><p class="ql-block"> 陈鸣远,原名陈远,宜兴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陶艺大家,技艺精湛,塑镂兼长。开创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 将传统绘画与书法艺术引入紫砂茗壶制作工艺,使壶艺、品茗和文人风雅情致融为一体。还擅塑造士人案头摆件及象生果品,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曼生壶</p><p class="ql-block">清杨彭年制/陈曼生铭</p><p class="ql-block"> 陈曼生,名鸿寿,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曾任溧阳知县,善书画篆刻,酷爱紫砂壶艺,遂与宜兴制壶艺人杨彭年合作,题名曰"阿曼陀室",创作所谓"曼生壶","字依壶传,壶随字贵",文人艺人,珠联璧合,紫砂技艺与翰墨结缘,充满文人雅趣。</p> <p class="ql-block">各式鼻烟壶</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鼻烟壶是专门用来存放鼻烟的容器,盖内连有小匙,造型简单,用材广泛、集雕琢、书法、绘画等多种工艺于一身、明末清初由西方传入中国,清朝时期苏州为鼻烟壶制作的一个重要地区。</p> <p class="ql-block">素面蟋蟀盆</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 此蟋蟀盆为泥制,素面无纹,表面润滑,有包浆,造型似鼓,盖下凹,简洁质朴。底有正方形阳文双线印框,其中楷书"于玉章造"。陆慕蟋蟀盆制作精选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p> <p class="ql-block">澄泥蟋蟀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宣德</span></p><p class="ql-block"> 澄泥砖瓦质,略呈鼓状,色灰白,饰云龙纹,盖底有长方双框楷书阳文:"大明宣德年制"。"宣德间苏州造蟋蟀盆,出陆墓邹、莫二家。"明清时期的苏州陆墓有专为皇室烧制"金砖"的"御窑",而其澄泥蟋蟀盆的烧制,也颇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押花西湖佳色图油壶鲁葫芦</p><p class="ql-block">清陈锦堂</p><p class="ql-block"> 以葫芦制成畜养冬日鸣虫的容器,在入清之后盛极一时。这类容器往往装饰精美,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而这件葫芦便是用于畜养"油壶鲁"的畜虫器具。"油壶鲁"又名油葫芦、结缕黄,蟋蟀科昆虫。</p><p class="ql-block"> 象牙口框,云龙纹玳瑁蒙心。葫芦表面押花作荷花湖石图案,其间有金鱼数尾,乃是西湖美景。翻上题"西湖佳色",款识"壬申夏六月中浣锦堂作时年七十有九",阳文"陈"字小印。陈锦堂,天津人,生于晚清,善押花及火画。所谓押花,即使用质坚且润之物,如玛瑙、玉、象牙、牛角等,磨成钝刃,押、砑、挤、按葫芦表面,使呈现有如浮雕之花纹。</p> <p class="ql-block">蝈蝈匏笼</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此匏笼范六瓣,饰折枝菊花纹。底盖均为象牙,镂松鼠葡萄,翻近口处有对称透气孔。</p><p class="ql-block"> 匏器又称范匏,即葫芦器,当葫芦幼小时纳入有阴文花纹之模具,秋老取出,形 图文,悉如人意。清康熙匏艺已达极高水平,清宫专设西苑丰泽园种植葫芦,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锦绣浮生展厅</p><p class="ql-block">织绣服饰</p><p class="ql-block"> 宋元以来,江南便是我国丝织业中心之一,及至明清,更有"衣被天下"之称。当时官营的织造机构,也以江宁、苏州、杭州三地最为倚重,其中苏州织造局除特供上用、官用织染绣、锻匹服饰外,入清以来,还兼任宫廷多余物质的营销,故从"宫廷样,苏州匠"演为"苏州样,广州匠"的时谚,尽可窥知苏州织造局所带动的社会文化风尚的趋变。</p><p class="ql-block"> 苏州民间大量存在的机户,更是杼轴冠天下的,其产品亦堪与官府织品媲美。苏绣也因为借了露香园顾绣的精华,针凿锋芒起来,故明人张瀚所谓"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重吴器而吴益工于器",该是春秋之笔。</p><p class="ql-block"> 作为东南一大都会的明清苏州,俨然是当时物质文化消费的中心区,是时尚、品味与流行的滥觞地。服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表征,一种符号,最是一叶知秋的。</p> <p class="ql-block">进门就是两件仿清的皇后朝服朝褂。</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们国内做刺绣的地方是比较多的,广东有越秀,湖南有湘绣,四川有蜀绣,但是我们苏州的苏绣,它被称为我们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而在我们苏绣里最难最复杂的一个工艺叫双面绣。</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刺绣作品的图案在正面,它的背面翻过来是一些线脚和针头,但是我们苏州的双面绣它做到了,在这幅屏风的前后两面都是图案,不是说绣完了正面再去绣背面,它是一次成型的。在我们苏州呢,双面绣被我们分成了三种不同的等级,分别叫做一异、两异和三异,这个异是异同的,异有区别的意思,所谓1异正反两面都有图案,有一个区别。两异正反两面都有图案,但是图案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比如正面一只白猫,到了反面变成一只黑猫。三异也是最难最复杂的,正反两面的图案,不仅颜色不一样,造型毫无关系。正面一只白猫,到了反面变成一条黑狗。这样的双面绣很显然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完成的,必须是两个绣娘同时坐在这块屏风的左右两边,互相的穿针送线,你一针插过来,我一针还回去,互相在刺绣的时候,把对方刺绣产生出的线脚和针头藏在自己刺绣图案下面,这样来完成。</p><p class="ql-block"> 所以很多客人到了苏州以后,他想买苏州手工的双面绣,但是看完价格以后往往会被劝退。您想一下,这样一幅双面绣,两个绣娘坐在屏风前,他们绣一年甚至两年只能完成一幅作品。绣完以后,即使不计算它的艺术价值,就单单计算这两个绣娘两年的工资要多少。所以苏州真正手工完成的双面绣价格是非常惊人的,动辄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幅。</p> <p class="ql-block">李娥英奔马双面绣地屏</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中后期</p><p class="ql-block">李娥英女士捐赠</p> <p class="ql-block">刺绣白地</p><p class="ql-block">梅花锦鸡图幅</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中后期</p> <p class="ql-block">刺绣白地</p><p class="ql-block">荷花双鸭图幅</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中后期</p> <p class="ql-block">李娥英仿明顾绣</p><p class="ql-block">"一品当朝"双面绣挂屏</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中后期</p><p class="ql-block">李娥英女士捐赠</p> <p class="ql-block">李娥英仿宋赵佶"白鹅"书画绣台屏</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中后期</p><p class="ql-block">李娥英女士捐赠</p> <p class="ql-block">李娥英金鱼双面绣台屏</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中后期</p><p class="ql-block">李娥英女士捐赠</p> <p class="ql-block">李娥英苍兰双面绣台屏</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中后期</p><p class="ql-block">李娥英女士捐赠</p> <p class="ql-block">  左侧展厅是迎财纳神的小摆件,是在农历正月初五迎财神的时候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迎神纳财</p><p class="ql-block">民俗小摆件</p><p class="ql-block"> 农历正初五为财神日。相传这一天财神诞辰。古代有五祀,即祭门、户、行、灶、中雷五神,其中行即路神。清初,又以路神为财神。因为路神有东西、南北、中五路,于是财神也有五路财神。清·顾禄《清嘉录》载:"五日,为路头神(即财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蔡云《吴》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p><p class="ql-block"> 此套小摆设表现的就是农历正月初五迎接财神护国公场景的。它集红木小件、泥塑、玉石雕刻、刺绣等多种苏州传统工艺于一体,是苏州巧匠良工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  到这里,苏泊的常规展厅部分我们就参观完了,下面我们进入主庭院,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呢,叫中而新,缩而心,不高不大不突出。所谓重而轻,素而轻,就是它既要有传统的中式和苏州园林的建筑元素,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新中式的概念。但是我们要知道,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可是在20多年前完成的,不得不感叹贝聿铭先生超前的设计理念。</p><p class="ql-block"> 站在石桥上,我们看一下左手边首先出现的是苏泊的片石假山。这个片石假山,我们刚才在大厅里见过他。那现在呢,您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了。这里用到的原材料其实并不是我们苏州园林中非常常见的太湖石,而是泰山的石头。泰山石经过打磨以后,切割成片,然后插入在底部的鹅卵石中</p><p class="ql-block"> 以片石代替苏州的太湖石,来描绘出这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而当年我们苏州博物馆在施工的时候,其实贝聿铭先生已经80多岁高龄了,他还亲自带着自己的御用施工队来到苏州,每块石头插在什么位置都是贝先生当时亲自指导的。在片石假山后,我们会看到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苏式建筑,用四个字形容它叫粉墙黛瓦,或者更通俗一点讲可以叫白墙黑瓦。但是如果您转过头看一下苏泊的管体建筑,会发现墙体同样是白色,但是屋顶取而代之的是灰色的花岗岩,由此苏泊的建筑基础配色由黑白二色变成了灰白二色,对比度有所降低,所以整体的建筑风格相比传统建筑看起来更加清新淡雅。</p><p class="ql-block"> 如果到了下雨天,雨水把灰色的花岗岩打湿以后,它的颜色又会变深,恢复到传统苏式建筑黑白二色。这就是贝先生用心的地方。告诉您一个拍片是假山最出片的地方,就是走过这座石桥之后,在左侧回过身来拍,不仅能拍到完整的片石假山,还能拍到水中的倒影。在我们庭院中呢,还有一个八角凉亭,那亭子本身是我们苏州园林中的一种建筑形式,但是在这里贝先生采用了钢筋、水泥还有玻璃这些现代化的材料,代替我们园林中传统的砖木结构,用现代化的材料构建了传统园林中的建筑形式。</p><p class="ql-block"> 以上无论是片石假山,建筑配色还是八角凉亭,都是中而轻,素而轻非常好的体现。我们往左前方直行到底,右转进入一条小道中,忠王府就藏在小道左手边第一扇门里,如果您想要购买苏博相关的文创产品,可以先从右手边玻璃门进入,最后再去到忠王府。</p> <p class="ql-block">  忠王府的位置是在苏州博物馆和拙政园中间,它同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造他的人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忠王李秀成。1860年,太平军攻破苏州城,李秀成将拙政园住宅区改建成忠王府。</p><p class="ql-block"> 1863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击败李秀成,太平军退出苏州忠王府也成为了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国建筑,大厅内更是保存了大量清代苏式彩绘。</p><p class="ql-block"> 同是忠王府,还是我们苏州博物馆的老馆所在,也就是说,您刚才看过的这些文物,以前都是放在忠王府里展出的,后来新馆建好了,文物搬了过来,忠王府现在则作为我们苏州博物馆的特展厅以及出口。</p><p class="ql-block"> 忠王府入口左右两边的房间经常会有不同内容的特展,在前方通道墙上有中王府的布局地图,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慢慢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忠王府最深处的庭院里有一棵500岁的紫檀。</p><p class="ql-block"> 在厅堂前,我们看到种植了一棵紫藤,这颗紫藤已经接近500岁了,我们在旁边给他立了一块碑,写的是文衡山先生手植藤。文衡山先生是谁呢?其实就是文征明,衡山是他的自号,这颗紫藤是文征明先生500年前亲手种下的,也被CCTV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称为是我们全中国现在唯一一件活着的有生命力的文物。它每年开花的时间是4月初,花期会维持10天左右。开花的时候,紫色的花串挂满上面的花篮,花瓣落地又铺满地面,非常壮观。</p><p class="ql-block"> 我们苏州博物馆内的咖啡厅,你会发现咖啡厅前我们同样种植了两棵紫藤。那两颗紫藤正是从文征明这课嫁接过去的,它所代表的也是我们苏州人的文化和工匠精神。从明朝开始,生生相惜,一脉相承,被我们一直传承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李秀成</p><p class="ql-block">1823-1864</p><p class="ql-block"> 李秀成,原名李以文,1823年出生于广西藤县新旺村一个贫苦的民家庭。父亲李世高,母亲陆氏,弟李明成(后封扬王),堂弟李世贤(后封侍王),儿子李容发。李秀成8岁时,曾被舅父带入私塾读书,10岁因家贫辍学,为谋生在各个私塾帮工。1851年8月,太平军进攻永安路过大黎,李秀成为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保障决定加入太平军。</p><p class="ql-block"> 李秀成参加太平军后,作战勇敢,能力出众,升迁很快。1853年,李秀成任右后四军帅,不久升后四监军。1854年春,提拔为指挥,协助庐州(现安徽省合肥市)防御。1855年,李秀成升检点,负责镇守和州(现安徽省和县)和太平(现安徽省当涂县)等处。1856年,因攻破清军江北和江南大营,解天京(现江苏省南京市)之围,升任地官正丞相。1857年,擢合天侯、副掌率,与陈玉成同掌太平军的军事指挥权。1858年,升合天义、后军主将。1859年秋,为了维持李秀成对太平天国的忠心,洪秀全晋封李秀成为"忠王",并亲书"万古忠义"赐予他。</p><p class="ql-block"> 1860年6月,李秀成率军东进,攻下苏州。7月,以苏州为省会建立了苏福省,并推行一系列政策,恢复地方民生和经济。1860年7月至1862年,李秀成两次率军攻打上海,虽然没能占领上海,但是对由外国侵略者和清军组成的联军造成沉重打击。1863年,李秀成受封真忠军师,全面主持太平天国军国大计,为救援天京,不得已放弃苏州,最终苏州被清军攻占。</p><p class="ql-block"> 1864年,洪秀全因病去世,幼天王即位,天京被清军围困,李秀成负责天京全城防守。7月19日,太平门被清军轰塌,天京陷落。李秀成为救幼主,失去了逃生机会,在方山被俘,于牢房中写下数万言自述,记录了自己参加太平军的心路历程,8月7日从容就义。</p> <p class="ql-block">  从苏博出来,我们慢慢往金鸡湖出发。</p> <p class="ql-block">  根据地方志的记载,金鸡湖的得名应该与一条称为“金泾”的河流或一个称为“金泾”的村子有关,只是后来“金泾”被讹作了“金鸡”。</p> <p class="ql-block">  金鸡湖源于春秋时期的琼姬湖,后演变为一片湖荡密布,阡陌纵横的沼泽湿地。直到20世纪90年代,苏州工业园区开始规划建设,将金鸡湖纳入开发、治理范围。1997年开始,园区先后对金鸡湖开展清淤和绿化工作,以金鸡湖为核心打造成为开放式的城市景观公园。</p> <p class="ql-block">  金鸡湖建有金鸡湖景区,景区总面积11.5平方千米,金鸡湖景区拥有十大景观—“苏州中心”“东方之门”“音乐喷泉”“文化艺术中心”“月光码头”“诚品书店”“圆融天幕”“国金中心”“望湖角”“李公堤”,14千米的环金鸡湖步道串联其中,5座水上栈桥方便市民游客可以走进金鸡湖,在湖中观景。</p> <p class="ql-block">东方之门——苏州东方之门是由两栋超高层建筑组成的双塔连体建筑,“门”的造型是东方之门的立意基础。连体门形双塔定义了CBD轴线的起始,同时又将轴线指引向金鸡湖,完成一次空间上的延伸。 欣赏东方之门的最佳时间是傍晚,站在湖心亭上落日余晖映照下,建筑华灯初放,光彩夺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