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若玉 君子如松

琥珀风文学社

致敬八一军旗作品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诗心若玉,君子如松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文/位昕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p class="ql-block"> 《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初见李松涛先生,便觉这句千年前的诗行有了具象。</p><p class="ql-block"> 早春四月,寒意未散。我随抚顺作家协会琥珀风文学社前往高湾胡家沟,拜访原中国诗歌协会副主席、著名军旅诗人李松涛先生,面对籍籍无名的我们,先生穿着红色的薄绒衣已经在大门外等候,他身形清瘦挺拔,眉目间流转着温和沉静的气质,恰似从千年诗卷中款款走出的君子,周身散发着温润如玉的书卷气息。交谈时,先生声音清澈,语调舒缓从容,如春日暖阳。刹那间,一幅画面在我脑海中浮现,山巅之上,松柏傲立,风起时松涛阵阵,恰似君子胸中激荡的浩然之气,在天地间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 诗坛,他早已声名远扬,可若无人介绍,任谁也猜不出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笑容可掬的长者,竟曾是诗坛的泰山北斗。</p> <p class="ql-block">  先生所居的胡家沟村依山傍水,清静幽雅。村内小广场矗立的风景石镌刻着先生的联句:“一脉高湾环拥阔野春光秋色,半沟古越辉映今夕艺苑繁星。”前方不远处即是方正正的“松涛文苑”,芳草凝思,繁枝吟韵。迎门厅堂内,一尊以整木根雕而成的屈原像巍然矗立,嶙峋纹理恰似岁月镌刻的诗行;拾级而上,二楼书房案头,苏轼的根雕立像凝眸远方,虬结的枝蔓勾勒出旷达风骨。两位跨越千年的诗魂,以根雕为载体,与李松涛先生的精神世界悄然共鸣。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襟怀,早已化作奔涌在他血脉中的精神基因。</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方充满诗意的天地间,先生日日与他们对视,在晨霜暮霭间伏案疾书,让那些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济世宏愿,悄然融入自己的每一首诗作。</p> <p class="ql-block">  到访时,先生妻子一直站在旁边忙着款待我们,眼角的笑纹里盛着岁月的柔光,听先生说话时,微笑着轻轻点头,先生看出我们的疑问,笑着和我们解释,媳妇之前是抚顺西露天煤矿的矿工,住不惯军区大院,喜欢乡下喜欢种地。就这样,先生谢绝了大城市的诱人邀约,在抚顺高湾胡家沟购<span style="font-size:18px;">置了小院,与妻子相伴,一起过着日出而作、弯腰播种收获的田园生活。</span>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决定我生存风貌和影响我一生岁月的基因都源自抚顺这块沃土,无论身在何方,我人生的根系都始终牢扎在那块蕴藏着乌金墨玉的土壤上……”正如唐诗人刘希夷笔下“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的漂泊与归依,先生兜兜转转,最终在抚顺找到了心灵之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的菜园子被他们侍弄得活色生香,</span>泥土的气息、庄稼拔节的声响,都成了带着露水的诗。</p> <p class="ql-block">  先生的客厅摆放着几十种奖杯,奖牌,证书等,我们看到了诸多名家:魏巍、贺敬之、李瑛、乔羽、石祥、藏克家等为他题词致以鼓励。诗坛泰斗臧克家撰文《谈李松涛的诗》赞许先:“李松涛是近几年来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之一。他的诗,他的人,为我所喜爱。他带着他诗的色彩,诗的光芒,诗的声音,大踏步地走进了诗的田园,引起了读者的注目,是天才加努力,始得诗的硕果”。著名诗人贺敬之给先生的题词中写道:“松涛回抚顺,诗涛更汹涌。”著名评论家张同吾说:“松涛在我国军旅诗人当中,松涛是最早地在诗歌创作中突现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潜能和人的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谈及这些,先生笑着摆摆手:“不过是些旧作,不足挂齿,我是地道的辽宁人,出生于昌图,成长于抚顺。下矿井跟班劳动过,当过知青,捡过煤,卖过自家炉盘和炉盖子买杂志,当过空军大校和省作协副主席。体验过甘苦,也体验过幸福……”言语间无半分自矜,倒像在说邻家琐事。岁月流转,诗坛浪潮更迭,先生始终守着一方书桌,守着对文字的赤诚。</p> <p class="ql-block">  席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冒昧问到先生为什么改了名字,先生</span>声线清和缓缓说到:“父亲给我取的名字是李荣阁,我上小学时特别喜欢小说《红岩》,江姐的丈夫叫彭松涛,在同学的建议下,我把名字改成了李松涛”。先生坦承告知,没有故作高深的姿态,自有一番坦荡气度,这种表现恰似《卫风·淇奥》“如圭如璧”的君子,君子气度从不是端着的架子,而是融在骨血里的温润与郑重。</p><p class="ql-block"> 交流中,先生告诉我们,他当过矿工,妻子是矿工,岳父也是一位老矿工,名副其实的矿工之家。先生在文章里这样写到:“他始终固执地认为,世上没有什么人比矿工更可敬可爱了,因为没有什么工作比矿工的工作更富于奉献性质了。他眼中的矿工勤劳、勇敢、忘我、豪爽、轻财仗义、嫉恶如仇、无私无畏······”先生发自内心的话语触动了我,我也是土生土长的矿山人,毕业后在井下变电站工作半年,但我对那群井下“大老黑”有的只是厌烦,我眼中的他们没有素质,浑身是洗不净的粉尘味,说话嗓门大得像炮仗,糙话连篇,让我打心底里排斥,每天想的是逃离。先生一番话语,引起我的反思,如今再想起那群“大老黑”,心里只剩下愧疚和感恩——原来我曾厌烦的,恰恰是他们最珍贵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散场时,年轻诗人捧着诗集请他签名,他微微弯着腰,一笔一划写得认真,签完还不忘轻声说句“加油。” </p><p class="ql-block"> 先生是个恋旧的人,几十年来,无论身处何地,始终不忘自己的童年玩伴、少年同窗、青年诗友,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和诸多文坛师长,与他们保持着终生不渝的友情。有一年,先生老友到沈阳军区大院给他拜年,发现他家住着一位陌生的老人,于是询问,李先生说,这是一位诗人朋友的父亲,来沈阳治疗,一直吃住在他家,于是问老人来了多久,先生说,也没多久,才四十来天。</p><p class="ql-block"> 有文人这样写到:“先生这人不可不识,他的诗不可不阅;大作之诗,大道之文,大写之人……与李松涛交往,你会发现……很多人愿意去他身边,把幸福急于分享给他,更多还是把委屈和对世界的疑惑倾吐给他,以便让他指点迷津。而每次有客来,他都非常地兴奋,一定让你的肠胃和心灵都装满玉液琼浆高兴而归。所以应该给他发个奖,名字就叫:中国诗人和谐幸福贡献奖。他不仅让诗人自己和谐,还让诗人与诗人和谐,更让诗人与社会与天地和谐。前两项他用的是真理和真诚,后一个他用的是他的长诗和思想”。</p> <p class="ql-block">  在名人社交的喧嚣中,有人避之不及,陈道明将应酬视为煎熬,那些醉醺醺的场面、重复的话语与递来多次的名片,让他窝火又厌烦;贾平凹成名后被络绎不绝的访客搅扰,无奈之下连搬五次家,他们在社交中更倾向于独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观李松涛老师,他的家门永远是温暖的风景,当访客叩响门扉,迎接他们的不仅是一杯热茶,更是一颗真诚以待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家永远向访客敞开怀抱,处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息,他细心地沏上一壶热茶,团团围坐在一起,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无论是久别重逢的老友,还是初次见面的新朋,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他会全神贯注地倾听客人的每一句话,无论是生活的烦恼,还是梦想的畅谈,都能在他这里得到最真诚的回应。如果说陈道明们的“拒”,是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先生的“迎”,则是对人间烟火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回望先生的诗路历程,先生是从抚顺走进军营的诗人,师承著名诗人臧克家,有着军人加诗人的双重身份,以诚实之笔写诚实心是先生的军人本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6年《诗刊》复刊号上,他的《深山创业》与伟人毛泽东词作同列,如惊蛰春雷震动了文坛。此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接连刊发其佳作,引得两大报刊争相邀约。先生</span>作品《拒绝末日》是中国首部生态题材长诗,以诗的形式警示生态危机,以文学的力量呼唤青山绿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环境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为创作长诗《黄之河》,先生又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该诗获首届艾青诗歌奖。先生对抚顺有着浓浓的乡情,有着与雷锋同穿国防绿的军缘,2003年先生爆发了近30年的磅礴激情,创作出25000行抒情长诗《雷锋,我与你同行》,荣获中国图书奖。先生有50多部作品出版,被译成多种文字。</p> <p class="ql-block">  先生以40年时光,将诗心打磨成无瑕美玉,把谦逊藏进每一次倾听,将真诚融入每一句批注。胡家沟的风里,飘着先生妻子种的菜香,也飘着年轻人们的朗读声。在这片充满泥土气息的天地里,先生用自己的方式,既守护着妻子的田园理想,也托举着文学新人的创作梦想。</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诗篇里,既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治学态度,一笔一画皆是对文学的虔诚;亦含“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处世哲学,一言一行尽显温润品格;更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赤诚情怀,一字一句满是对后辈的扶持与期望。他的存在,让后来者望之,心生高山仰止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这份敬意,是对他在诗歌创作上“如金如锡”卓越成就的钦佩,也是对他人格魅力“有匪君子”般的倾心。当我们翻开他的作品,汲取了一份坚守初心的力量。而这份力量,宛如庭院里那株默默生长的兰草,不事张扬,却自有暗香。</p><p class="ql-block">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陈毅元帅笔下咏兰的诗句,恰似为先生量身而作。他以诚挚高洁的品格为香,引得四海宾朋慕名而至。往昔沉寂的抚西胡家沟,因李先生的到来焕发生机,从无人问津的荒僻之地,变为众人向往的文化“圣地”。拔地而起的“松涛文苑”,更以傲然之姿,成为抚顺这片土地上当之无愧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君子如玉,温润如诗。君子如松,涛声依旧。先生用一生的时光,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文人风骨。他的谦逊,他的真诚,他对文学的执着,对家乡的眷恋,都如同一首隽永的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久久铭记。</p><p class="ql-block"> 当《大唐盛世》流淌的音符凝结成时光的琥珀,李松涛先生—这位似从《诗经》古老的诗行中缓缓走出的谦谦君子,于纷纷扰扰的尘世中怀悲悯、酿诗心、写荣光,尽绽生命的芳华。</p> <p class="ql-block">总 编:位昕璐</p><p class="ql-block">本期美编:张利民</p><p class="ql-block">本期责编:冰 岩</p><p class="ql-block">本期制作:位昕璐</p><p class="ql-block">Email:3565181243@qq.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