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千柱屋游记

王才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次路过诸暨,因为路旁的巨幅宣传斯宅的广告,总想去看看斯宅,但总是神色匆匆而失之交臂。前几日,终于在诸暨的一位老同学十分诚意的邀请下,与几位老同学一起,去了一趟诸暨。当时,这位诸暨老同学提出去五泄玩,我提出还不如去斯宅走走。于是,从诸暨城开车约四十来分钟,到达斯宅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停在一个偌大的看起来是晒谷场的空地上。一下车,抬头四望,三面青色的大山相拱,山顶之上,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晒谷场南侧低洼处是一大片碧绿的玉米地,再过去,好像就是一条隐隐约约流水潺潺的小溪。晒谷场北侧边上就是一座好大的白底色墙面但已斑驳陆离的古民居建筑,这幢建筑就是闻名遐迩的千柱屋。越过迎面而立的墙面望去,一大片黑色的瓦片,蓊蓊郁郁,古宅深院的感觉油然而生。刚准备跨大门进屋,边上一位老农过来,需要买门票的,一问,成人票35元。老同学赶紧跑过去买了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螽斯畈自然村的千柱屋(又称斯盛居),由斯宅先祖斯元儒建于清嘉庆年间的1798年,是斯宅古民居建筑群中规模最宏大的台门,当地人又称其叫对面新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斯元儒(1753—1832年),太学生,议叙登仕郎。他以做山货生意发家致富,是当时诸暨的著名富商。千柱屋总占地面积6850平方米,由8个四合院组合而成,气势恢宏。千柱屋三面环山,坐北朝南,北靠蝙蝠山,南望笔架山。整座建筑东西宽108.5米,南北深63.1米,内辟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弄堂32条,有房121间,屋柱盈千,故名“千柱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千柱屋的长宽之比,刚好与黄金分割率吻合。它的理论数据同实际丈量的结果只有3厘米之差。人们不禁发问,当时的工匠是用什么方法建造如此庞大的砖木建筑而误差如此之小的呢?反正至今仍是一个谜。千柱屋的布局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礼法和家族制度的体现。门户各自独立,整体却是一个大户人家,也有“小家”的私密,更有“大家”的融洽。整个千柱屋当时虽有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分,但同在屋檐下的现实,使得处于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人们更看重宗族的团结和友善。因此,千柱屋大门前建有一个晒谷场,长110米,宽19.5米,面积2145平方米,在深山坞里有这么大的活动场所,很少见,也是当初斯氏先人的长远考虑,众多族人,需要一个这么大的场所,用于族人晾晒谷物、生活用品和族人内部之间、族人与外面沟通信息情感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柱屋作为清代江南大型宗族建筑,以其千余根柱子的独特建筑风格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扬名于世,客观上展现了斯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其正大门青石门额上镌有“于斯为盛”四个九叠篆大字,系临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十分醒目。额枋两侧凿刻篆字和鹿、松、梅、人物、花卉等图案,做工精细。“于斯为盛”四字出于《论语》及《礼记正义序》等文献,用在这里,意为姓斯的在这里最为兴旺、昌盛。确实如此,斯氏自东阳迁来的千余年间久盛不衰,不断繁衍生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千柱屋门楼,过大厅,仰头望,后厅照壁上的砖雕“百马图”赫然在目,绘有奔马各种姿势,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实际砖雕马只有53匹,离“百马”还有相当距离。据传在制作“百马图”砖雕过程中,主人拖欠砖雕师傅工资,一气之下,师傅们不辞而别。房屋主人无奈,只能将已经做好的53匹砖雕马置于墙上。因此,后来人们称其“百马图”,纯粹就是顾及面子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柱屋整座房子的52根门槛,全都是用石条制作的,宽、高均为0.25米,只是门槛长度不一。每个天井的四周都用厚0.1米、宽0.5米的石板铺就,长度根据具体情况定,最长达6.3米。过大厅到后门的石门槛,长6.5米、高0.43米,宽0.32米,重达数千公斤。这些石板、石条都是从浙西南的缙云、丽水等地运来的。遥想当年没有公路汽车,到这么远的地方如何搬运这些大物件,实在无法想象,因为困难太大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柱屋房间、通道众多,不用简单的数字来命名,而是以“仁寿”“福善”“双槐”“丛桂”,或梅、兰、竹、菊等称谓,斯氏先人讲究文人意识、文化观念,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千柱屋内居住着村民,多为斯氏后裔。虽然各个家庭相对独立,但廊檐相接,互不隔离,像一座微缩的城池,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千柱屋,就来到屋北面的蝙蝠山下。屋后有鹅卵石铺成的石阶蜿蜒曲折而上,不多久就来到路尽头,一片开阔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这就是笔峰书院。笔峰书院就是斯氏家族的私塾。斯元儒建千柱屋的同时,建造了它,这也再次证明斯元儒的远见卓识,两百多年间,斯氏家族因为重视教育,出了不少名人,包括学术方面的,以及考取功名出去为仕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院也是坐北朝南,主楼有三层之高,回廊结构。书院天井铺卵石,镶太极图,墙嵌镂雕石花窗。内外遍植林木,有银杏、水杉、龙爪槐、紫薇、大叶冬青等,粗壮高大,郁郁葱葱,树龄大多在200年以上。环境幽静,光线充足,视野开阔,确实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徘徊在书院房间内外,不能不让人感慨岁月的匆忙流逝,那些曾经与树上或悠扬或嘲哳的鸟声一起回荡在山林间的朗朗书声,早已消逝在岁月的苍茫里,惟有这一片树林,这一幢古建筑,默立苍穹,迎接我们这些不速之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柱屋与笔峰书院,作为数百年前建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得益于继续由其建造者的后人居住生活。这些后人对先祖的尊重尊敬,彰显其恭敬孝心的,最为有效果的就是保护好先人留下的实物,譬如房子、林木、桥梁道路等。明智而明达,方能行远,斯宅的先人和后人都做到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