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秋雁杂记15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书及人及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月4日,儿子把我和老伴从武汉接到广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要住一阵子。得空,我得翻翻书。我只带了一本。多带没必要,书重。再,儿子家还有点书;需要时还可在广州买。不过,我从武汉带的这本书必须是想看的,耐看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选定的是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的《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诗、词、赋、文、书信740多篇,备注详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黄州是他仕途的低谷,却是他文学的高峰。一词《赤壁怀古》二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成为文坛的明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官弃庸,策言高堂,垂誉苏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人率性,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旷达智慧,悟觉超逸,遁化心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坡雪堂,西山美食,浠水药膳,黄州柴酒-----,力行,首创,低迷中寻消遣,简朴中添滋味,好会活呀。人之欲,仙之旷,化合为一,一空千年万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罕见的文学全才。他面前,所有的生活都是文学,所有的文学都是生活在他心脑撞击后的灵光慧影。诗歌文赋是他的道具,无所不能变幻;江河山岳,是他的平台,无所不能精彩。历史里有了他,就多了不可抗拒的回眸和回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黄州生活了4年,是黄州之幸,黄州之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阅读中,我见识真的风雨,真的世故,真的性灵,真的玄秘。代表作当然要读,但评论家们言说太多重叠,不必过多逗留。我尤其要窥察他与胞弟子由这类特别亲人的来往信件。私信有别公函,少了虚言套语,更为金贵,可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带《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因为喜爱苏东坡其人其文。包括他豪放背后的细腻柔情,苦中作乐的自嘲,朋友间的坦然嬉笑,都那么充满男子气、才子气。还念及黄州是我老家黄冈市的首府,该书编注者之一的丁永淮先生(已逝)是我很熟识的一位作家、领导。他德高望重,为家乡文学和宣传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这本书是他的贡献之一。文友雷电特意赠我,我更应关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广州寓所,儿子从书架上给我掇来了两套新出版的文集:《周易原解》(上中下)《哈利波特》(1—7卷),还有《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从文自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易原解》,有译文,解读。经典,深度探析不易。然而,不可不问津。略知一二,可矣。《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是成功者的经验谈,有点励志。儿子买这两种书,看来没有完全颓唐。《哈利波特》是他女儿小阁要求的。此书系列销量逾5亿,被翻译成80种语言。作者,英国杰克罗琳。我看了两卷,约略知晓内容和模式。其它卷暂缓追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倒是特别地注意到了《从文自传》这本不厚的通俗读本。这书是我在湖南凤凰城买给孙女小阁的。书的扉页盖着“湘西沈从文故居购书纪念”印章,日期我标注着2020,5,2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整整5年了! 这年月日期让我极其敏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0,5,27,疫情有所好转,全国交通管制宽松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与老伴志平率孙女小阁由广州回武汉,开自家的世嘉车。路程比较长,儿子决定陪送到与湖北邻近的岳阳。一家5口同车,顺便在途中的凤凰城和岳阳转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岳阳逗留游览后,儿子和他那口子乘火车回广州,我和老伴偕孙女小阁乘自驾车回武汉。岳阳回武汉,开车全是我妻志平。我那时虽能开车,只会开自动档,而我家的车是手动档。5月29日平安到达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武汉很重要一个因素:游泳。汉阳泉立威游泳馆我有年票,可以每天游泳。另,给小阁报了短训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月20日,儿子从广州回汉阳,接小阁回广州,准备踫蒙上学。本来,志平是可以不去广州的,可铭达说,小阁刚离开幼儿园,上学有个适应期,希望小阁奶奶再去陪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这样,志平又去了广州。我因湖北老家有事,没有去广州。在广州,志平每天第一个起床给小阁做早饭,然后送她上学。回来路上到菜场买菜,为家里午餐晚餐做准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晚饭后,每周两次陪小阁参加舞蹈或美术培训班。归来带她洗澡,睡觉。大包大揽,一条龙服务,太有蜡烛精神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5岁的老人,每天如此劳累,而且还有人鼓动她减肥,每晚基本不吃主食,只吃几口菜。近1.7米高的人,瘦得只有104斤。终于,扛不住了,倒了,高烧迟迟不退,直到神志迷糊,才送中山大学三医院。急救室里死里逃生。稍平稳转住院部。主任医生说,像她这种情况百分之72%的人走掉了。28%没走的人,有的植物人,或半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月底,我闻讯火速赶到广州,见着枯槁的她,不由得老泪横流:“怎么一下子成了这个样子!”一个在华工附中当学习部长的高材生,一个在大公司负责对外公关的人,如今连所住的医院都弄不清了,该是多大的落差!这是她,更是我万万不曾料到的!突如其来,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无比伤感,一言难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我便一直日夜守护在志平的身边。我庆幸她活下来了,而且没成植物人,没瘫,没抑郁-----经过医院治疗、亲情呵护,渐渐康复,开始上网休闲,或偶尔外出游览一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可知,2020年5月底从广州驾车回武汉,是志平最后一次驾车长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年发生疫情,一家5口,上半年的大部分时间猫在广州寓所。小阁的幼儿园关门。我成了她的私塾老师。她口齿清亮,记忆力好,几个月把《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小量唐诗宋词背下来。所以,刚上小学,便获“阅读之星”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途经湘西凤凰城,带她到沈从文故居参观,买了通俗读本《从文自传》,试图引燃她以后的文学星火。可我这次翻阅此书,崭新得很,未见孙女靠拢沈爷爷。倒是我重读了一遍。听说,小阁偷偷拟小说提纲。我认为是井中捞月。平时要上学,此外,还学画画、架子鼓等,再涉其它谈何容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宜泼孩子凉水,但也不能过于乐观。不要指望个个成龙成凤。海的世界没有太多的龙,云的家乡也不可能有太多的鹤。放眼一看,“宠物”的苗子较多,“人物”的苗子较少。科技发达了,物品丰富了,我希望人的素质(精神和能量)也同步跟上。如此,才是全面的强大,根本的强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的孩子若能敛娇戒骄,打理得好自己,自觉地奔着目标走,就相当不错啦。我,如此期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的农历端午节(5.31)与“6.1”儿童节紧挨着。怎样过节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端午节,儿子开车。坐上了我、老伴、孙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儿子说,看路上挤不挤,争取到猎德看看龙舟。猎德是地名,原是广州郊区,城市扩建被征地,楼房8-12万元一平米,村民普遍成了富户。有了钱,好办事,年年赛龙舟。谁都想独占鳌头,争个吉祥。指令枪响,礼炮烟花腾起大片大片的烟幕,把天上的白云,变成了多彩的祥云,助威鼓擂得震天响,龙舟的众小伙甩开膀子划,水花四溅,众龙舟你追我赶,一派富庶繁华景象,上午在电视直播节目中看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出来,想趁着松动,实地看一眼江、舟、人。谁知到了猎德村村口,虽然龙舟赛的阵势氛围并未完全消散,可是通向江边的路,车一辆连着一辆。我对儿子说,别赶热闹了,进去了,怕也难得出来。于是,赶快右转方向盘,去广州购书中心。居然一拍即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1”前,我与小阁曾有个约定:要什么,她自己挑;钱,我付。小阁笑:“负责超市半小时内选定的物品。”“好!”我想,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吃的和玩的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只是真没想到进的是书店,既不吃,也不玩。不过,礼品有变,我承诺不能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州购书中心,朱红色的墙面,建筑魁梧敦实,并不高大,很像城堡。三个楼层售书,书籍比较丰富,有分类专区,还有单间专卖线装本古籍。有些少年坐在书架间的地板上,安静专注阅看,有的在细心挑选。好久没见过这样的读书场面了,颇有点新鲜和欣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儿子陪着小阁转悠,挑的书是《长安少年》《农家小福女》《亲爱的小狗》《鲁滨逊漂流记》《你的名字》《两个太阳》《山茶文具》《繁星作伴》。盘桓了许久,真正拿到手里的书并不多。她并没因爷爷付款而贪多。其实,她买书我高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买的书是《我的阿尔茨海默母亲》《养老人生》《钱钟书杨绛亲友书札》《师友感旧录》《书似故人来》《很多年》名家字帖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两人购书共付款1100多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天色已晚,人也有些疲惫了,一家四口在附近特色饮食店进餐,口感鲜美,心也甜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纪实文学专区待的时间最长。自己都有点好笑,一个长期当小说编辑的人,为何偏爱纪实文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虚构的东西看多了,腻了?本性太真诚,太实在?往往被云天雾地的小说虚构搅得晕头,被真情实感的纪实倾诉伤怀落泪。有人说,小说《红楼梦》不就是虚构的吗?可我要说,那改了姓名的所谓虚构不过掩人耳目而已,内里的筋骨血肉才是最真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已将真相和隐秘大白于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拿起的第一本书《我的阿尔茨海默母亲》,作者是日本的斋藤正彦。作者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从事精神保健和精神性疾病治疗和研究。他母亲正是一位阿尔茨海默患者。他母亲逝世后,他翻看了她的日记,从而探寻母亲阿尔茨海默如何渐次形成,在这过程中如何感受和看待这世界,同时从精神医学角度去加以分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拿起这本书,首先是想到妻子是近似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想有所比照,也想从中得到启示和效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母亲的日记,是一份长长的生活记录,宁静,真实,动人。很难想象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能如此清畅详尽地陈述病情延绵的过程,为医学提供第一手宝贵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世上很多遗言为了避免将来为财产纠纷,而这位母亲遗言只字未谈财产分割,谈的只是自己的欣慰,对丈夫、对孩子的感谢以及对孩子今后处世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且看摘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写下这封信,是为避免某一日召唤突然而至,以至于我无法与你们道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丈夫辞世后,我能如此幸福、自在、健康地度过余生,神赐我的恩泽自然不必赘言,要感谢三个优秀的孩子和他们的伴侣给予我的恩惠。感谢各位长久以来的关照。你们尽己所能,对我这个老人施予诸多的关怀和体恤,我十分欣慰。再次向各位道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告别的时刻终将到来。我已经活到了这样的年纪,心里早已准备好迎接天命的召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深感先逝的丈夫留给我厚礼,让我其后仍能够安心地坚持自己心仪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你们的时间甚是宝贵,为我举办葬礼弥撒足矣。葬礼和其他事宜从简为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余下的嘱托,便是兄妹三人,还有各位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扶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很感恩正彦和阳彦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且勿沉溺于名利,请谨慎行事,远离金钱与利益的纠纷,做清正廉洁的医生和兽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患者日记,内容丰厚,感触甚多,她有一个宝贵的认定:对于阿尔茨海默者来说,最好的治疗是亲人陪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我记住了。读《我的阿尔茨海默母亲》,有利于当好护工,有利于养生,有利于老人清醒和淡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了,关注养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拿到手里的第二本书是北大钱理群的著作《养老人生》。钱理群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南京。长期担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鲁迅与周作人、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学者”,“精神界战士”,“史官”。著作百余种,编纂数十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钱理群从文,夫人崔可忻从医,不同行,但都服务于人,丝毫不妨碍知音同道,命运与共。结缘于黔山,退休于京华。退休后,卖掉了唯一的北京套房,2015年入住燕园泰康养老。宁可当无产者,也要让晚年生活得舒服一点。想得通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生活这样安排:闭门写作,借以沉潜在历史与内心的深处,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升华到更广阔、自由的境界-----最终要回到自己的内心,追求心灵的宁静、安详。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养老人生理想的核心与关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他看来,老年重返童年,成为一个圆,智慧与纯真同在,思考与情趣齐飞,是最高阶的人生整合与完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康养社区,自由自在,进入了写作的喷发期、高峰期,8年,出了12本著作,约480万字,平均每年著述60万字。此外,还有编纂的书。他研究起了养老。他自己都说,“写疯了。”阅览这些著作,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钱理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时,导师王瑶特地嘱咐:必须弄清楚,你真正要的是什么,其余不管多大诱惑,必须拒绝、放弃。不然,你虽然得到了许多的虚名实利,临死一算,什么也没有,一辈子就白活了。从命就是恭敬,钱理群做到了:“我也因此拒绝了一切诱惑,心无旁骛地教书、写书、编书。我确实没有白活,我的生命就存活在3000万言里,死后也还会继续存在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也在北大中文系当过学生,读到这里,感觉王瑶先生的话特别入心,钱理群的遵循也特别的好。不愧明白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拿在手上的第三本书,是温儒敏著的散文集《师友感旧录》。温儒敏是著名学者。他与钱理群、陈平原,都是北大中文系王瑶教授的博士生,人们笑称出身“王府”。后来,这三位也成了博导,造诣深厚,著作等身,驰名遐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大人,写北大。与北大有关联的人,自然青睐写北大的书。更何况《师友感旧录》写了一批北大著名大家及其成就,也写了一批中坚授业、解惑的业绩,其中还有不少给作家班授课的教师。这是引我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每篇篇幅不长,却高度概括,生动画像,各具特色。学术成果、性格特征了了分明。史实不少,可供收藏参阅。只是,近些年中学教材中很多鲁迅的文章被抽去,据悉温参加过教材的讨论审定,此事不知他如何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拿在手上的第四件书是聂震宁4月刚出版的人文随笔《书似故人来:聂震宁人文随笔》。聂,是我在北大首届作家班同学,我于他是燕雀之于鸿鹄。巧逢他的新著新鲜出炉,我不能不买。聂,著名出版家、作家、专家。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2007年,聂震宁作为第一提案人,和30多位政协委员一起提出了《关于开展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的提案。2012年,党的十八大发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此后连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基本形成全民阅读的中国模式。聂,身体力行全民阅读,出版了大批著作,而且创作出版新的优秀文学作品。大视野,大格局,大能耐,把所承担的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书似故人来:聂震宁人文随笔》,上下两册。全是序跋。分别“为丛书作序”“为作者作序”“为报刊作序”“为自己作序”。以时间发表先后排序。12年前,承蒙聂震宁学兄为我《刘耀仑文集》作总序。这次,在新书中《刘耀仑文集,总序》重现,我深感荣幸。没有邀约的邂逅颇像有缘的天意成全。我乐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拜读了全书,方知每一篇都写得严谨,公允,到位。聂振宁兄真是一位博学而全能的复合型高人,为国家战略建言献策,为事业开拓进取,为文学披肝沥胆,为朋友雪中送炭------总是那样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深远又周全,既原则又灵通,既内行又谦和------造就好自己也是成功,然而他的奋力作为优先考虑大众和国家,这就是大成功,比常人高了层次和境界。所以,我特别钦佩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本让我选中的书是《钱钟书杨绛亲友书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绝大部分都是亲友写给钱钟书、杨绛的。从中可以感受到彼此间的亲密度,也可知晓对钱钟书、杨绛人格、学术造诣的评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可以印证钱、杨如何识人、处世、生活、治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凡大家都不屑浅薄浮华交集,最看重以诚相见,志同道合。大家之成为大家,除个人天赋卓异外,一定还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耳濡目染大格局,方能宠辱不惊。钱钟书亦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钱钟书其父钱基博,中国近现代学者、文学史家、古文学家、教育家。钱钟书,中国现代学者、作家,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其女钱瑗,北师大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钱钟书杨绛亲友书札》中,有石声淮先生写给钱钟书的信。注释中,我得知石声淮为钱基博老先生的女婿、钱钟书妹妹钱钟霞的丈夫。常年与钱老先生生活在一起。我一怔:石声淮先生与钱家有这重关系。石声淮先生是我在华中师大学习时的任课老师呀,他和李思维老师教我们古汉语。记得石老先生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爨”字,讲寓意,从上讲到下。同学们都说,石老师是活字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志同道合恩爱有加,是夫妻的典范。钱钟书先生活到88岁,杨绛先生活到105岁,也是养老的典范。他俩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杨绛的才学不逊冰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最后买的一本书是《很多年:北岛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3月出版。最初我似乎没想到买这本书,但是我买了。北岛,以诗著名,“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太多人熟知。我还记得另一首诗:“父亲召唤我我成了儿子;我追随父亲成了父亲”。这些诗,有点格言味。当年他的诗被视为“朦胧”。如今,比他更朦胧的不知有多少了。见到诗人的散文选,以为会自然地多些诗味,其实不然。非诗人的史铁生其散文倒是比北岛的散文更富诗意,更多苍劲,更多张力。史铁生的散文浸透了哲思诗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翻阅此书增了点见识,知道了北岛的原名是“赵振开”。并知道他外公在推翻封建帝制的过程中是一名有功之臣。散文集有四辑:故乡、故人、他乡、诗和诗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平实陈述故乡,父辈的故旧,以及故旧对自己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多篇幅是敍写在海外的经历,与诗界的交流。他写到智利的诗人聂鲁达,诗歌、爱情与革命是他一生的三大主题。有记者问他,除了智利,是否想到出生在别的国家。聂鲁达断然回答:“那我就拒绝出生。”1973年,墨西哥总统派专机到智利来接聂鲁达,但他谢绝了,他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岛也写感受:“美国学术界在传承关系上如此脉络清晰。实在让人叹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它有如地图,标明每个学者的位置,并为后继者指点方向。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7.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耀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汉大学特约研究员。文字,原创。模版,源自平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