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天看到表弟和三姨拍的短视频,突然想起了外爷给我讲过三姨和铁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姨出生在洛川北塬的一个小村庄,家里姊妹多,日子过的紧巴,父母常年辛勤劳作家里依然一贫如洗。弟弟年少时就有病,需要常年吃药打针,家里只要有点钱都给弟弟看病了,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大部分时间都是靠吃野菜喝糊汤度日子。两个姐姐早早就放下书本,帮父母干农活,照顾弟弟。</p><p class="ql-block"> 外爷说三姨从小就聪明伶俐,是个念书的料子。外爷认为三姨肯定会通过学习走出农门,长大后能当老师或者医生,可以改变他家的贫困面貌,就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三姨身上,想尽一切办法让三姨上了初中。</p><p class="ql-block"> 三姨知道自己能坐在教室学习来之不易,几块钱报名费都是父母从牙缝里省出来的,说不上那一天她就会和姐姐一样走出学校回家劳动。三姨就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课本被三姨翻得卷起了边,作业本上的字迹工整得像刻出来的。常常在煤油灯下做题到深夜,直到外爷催促着熄灯才肯睡去,每次考试三姨都是班里的第一名,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的车轮总是无情,三姨无论如何刻苦读书,依然改变不了自己辍学的命运。上初二那年,弟弟的病情突然加重,家里能卖的都卖了,能借的都借遍了,家里的主要任务都是为了挽救弟弟的生命。当外爷红着眼眶给三姨说“别念了”三个字时,三姨虽然知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三姨还是蹲在院子里的碾盘子上哭了很久,月光洒在三姨单薄的背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三姨默默的把整理的整整齐齐的课本摞在窗台上,跟着外爷的屁股后面给猪拾野菜了。三姨没有钱念书的消息传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坐不住了,都为三姨感到可惜。为了能让三姨继续上学,他们你一分,我二分为三姨凑出了一学期的学费。三姨来到了学校,望着老师和同学们泪水决堤般涌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贫穷是残酷的,无论三姨如何努力读书,交不起学费依然是挡在三姨面前的一道关口。第二学期开学时,家里依旧一贫如洗。三姨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母亲哭红的眼睛,病床上痛苦呻吟的弟弟,咬了咬牙把书扔进灶火里烧了。</p><p class="ql-block"> 开学后,老师和同学们没有看到三姨的影子就追到了家里,看到三姨家残破的样子,以及三姨坚定的目光,他们知道要强的三姨不会再回到学校了。于是,大家又一次凑钱,买了一把铁锨送给了三姨,希望三姨能通过这把铁锨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把铁锨就成了三姨告别校园接受现实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三姨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铁锨出门,在田地里挥洒汗水。春种秋收,寒来暑往,三姨用这把铁锨挖过野菜,翻过田地,种过麦子和玉米。后来,三姨成了家,同学送的这把铁锨就成了三姨唯一的嫁妆。日子依旧清贫,但三姨从未抱怨,她和姨夫一起用铁锨开垦出一块块果园,结出了红彤彤的苹果。三姨把对知识的渴望,化作对生活的热爱,一辈子勤勤恳恳过着平凡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如今,三姨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在城里安了家。他们想接三姨去城里,可三姨总是说“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习惯了,地没人管可不行。”每天清晨,三姨依然会拿着铁锨,去果园里翻地,务弄庄稼。</p><p class="ql-block"> 这把铁锨,它见证了三姨的苦难与坚韧,也见证了三姨的勤劳与幸福,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无数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