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阳山碑材:位于江宁区阳山山麓,开凿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功德而开凿的神功圣德碑采石遗址。阳山碑材分为碑座石材、碑身石材、碑额石材三个部分。三块石材除碑额石材四周均脱离山体外,其余两块均有一端与山体相连。三块石材底部两端均留有起支撑作用的材脚与山体相连。如将三块碑石叠起来,高度可约40米(39.59米)。碑座石材长30.35米、宽16米、高13米,重约1.6万吨,南端已显风化,有一端与山体相连,底部两端均留有起支撑作用的材脚与山体相连。碑身石材长49.4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99吨,有一端与山体相连,底部两端均留有起支撑作用的材脚与山体相连。碑额石材长20.3米、宽8.4米、高10米,重约6100吨。其上雕刻有龙头、龙爪、龙尾而留出14个凸出石面的石芽,四周均脱离山体外,底部两端均留有起支撑作用的材脚与山体相连。阳山碑材在《明史》中并无一字提起,这项由皇帝亲自下诏,兴师动众、规模宏大、劳民伤财的工程,却在基本成型后被废弃,成为明朝时期最大的“烂尾”工程,最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得多的神功圣德碑矗立在明孝陵。</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烈士陵园:一座南京城,半部近代史!缅怀先烈,致敬英雄!</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国内最大的烈士陵园,位于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依次展开,组成中心纪念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在南京保卫战中,国民革命军第88师死守雨花台,三天阵亡6000人,近乎全军覆没,可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让日本鬼子领略到中国人民拼死抗争,誓死不屈的决心。国民革命军第88师还曾参与一.二八淞沪战役;八.一三淞沪会战。88师于1949年12月在解放战争中被人民解放军歼灭。 </p> <p class="ql-block">军人俱乐部:位于中山北路105号,始建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原为国民政府立法院旧址,汪伪时期为南京市政府,该建筑属于反映民国首都职能的中央级建筑,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曾在此发生。</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师学堂:位于鼓楼区下关中山北路346号,又称南洋水师学堂、江宁水师学堂,也是国民政府海军部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名为海军军官学校;民国十四年(1925年)江南水师学堂停办;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在行政院军政部之下设立海军署;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海军部。民国海军总长林建章、海军总长与代总理杜钖圭、黄花岗起义领袖赵声、海军舰队司令陈季良、海军部部长陈绍宽等人都是江南水师学堂知名校友。</p> <p class="ql-block">南京1912历史文化街区:得名于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总统府随之设立。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风格与总统府建筑群保持一致。</p> <p class="ql-block">南京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位于秦淮区,南接马道街,北接小油坊巷,是南京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这里是南京老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较为完整保留了明清风貌特征的地段,承载了深厚的“南京记忆”,距老门东只有几百米。</p> <p class="ql-block">老母猪沟:位于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地点,老母猪沟是一个废弃的矿坑天然湖,位于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丛林深处。从老山沿山大道旁北麓的大堰驿站出发,横穿岔琥路,向北有一条小路可进入。</p><p class="ql-block">其由来说法众多,有人说南京的野猪都来这里放生;有人称山里有个石头像老母猪尿尿;还有人讲这个“坑”外形酷似母猪的生殖器外形。</p><p class="ql-block">这里水体如翡翠般碧绿,四周岩壁高耸,湖泊像珍珠般镶嵌在群山之中。天气晴好时,因矿物质丰富,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湖蓝碧绿的光,美如“九寨沟~南京浦口分沟”。</p> <p class="ql-block">南京梅花山顶的观梅轩所在地,曾是被称为“中国头号大汉奸”的汪精卫的坟墓。由于汪精卫下葬仅仅一年出头就被掘墓焚尸,其坟墓的历史原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为人知,直到前些年台湾流出两张汪精卫墓的历史照片,有可能是负责炸毁汪精卫墓的工兵在执行任务前拍摄。实际上除了这两张照片外,当时还拍摄了另外3张照片,其中两张为汪精卫墓全景。可以看到,汪精卫墓前还有很长的墓道,后来也被炸毁,如今梅花山还有部分遗存。还有一张照片则是从汪精卫墓所在的梅花山顶俯瞰南京城,可以看到很多民房。汪精卫墓被炸毁后,原址上建起一座廊亭,名日“观梅轩”,上有孙科手书的“放鹤”匾额及一副对联:“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回望伏龙眠”。</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欧阳翥墓 :欧阳翥(翥,音zhù)1898年生于湖南望城一个书香家庭。童年时代跟从祖父欧阳笙楼、父欧阳鹏习四书五经与古文史。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初读国文,继学教育学,后又转攻心理学及动物学等学科,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生物学系,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研究动物学。1927年曾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从事短期研究工作。1929年赴欧留学,先在法国巴黎大学研究神经解剖学,后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动物学、神经解剖学和人类学,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2年至1934年间在柏林威廉皇家神经学研究所任研究助理。1934年秋回到中国,任中央大学生物学系教授,抗战时随校迁渝,其间妻卒,后未再娶;1938年起长期担任系主任,并曾担任理学院代理院长、师范学院博物系系主任;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南京大学,仍任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4年春患眼疾等症,并因和新政治社会不合,痛心学问后继无人,5月25日夜投井自杀,时年56嵗。欧阳翥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国学家,像胡先驌一样,被称为少有的“横跨人文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科学方面,他曾致力于生物学、人类学、神经学、解剖学、心理学等领域,曾任中国科学社、中国动物学会、中国人类学会、中国解剖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民族学会等多种学会的理事,同时是国际人类学会、国际神经学会会员。艺术方面,他曾是享誉江南的书法家。在国学领域,他有不少研究成果。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古典诗作。作品有《退思盦诗草》六卷,《退思盦文稿》两卷,《退思盦诗抄》十三卷,《退思盦杂缀》三十六卷。</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乾隆行宫遗址: 乾隆行宫毁于清咸丰五年(1855)战火。至今乾隆行宫断壁残基错落有致,其宫墙排水涵沟仍有遗存。乾隆御封的十大景观,现存彩虹明镜、德云亭、叠浪岩、天开岩,其余湮灭的景观正逐步恢复。 乾隆行宫遗址位于中峰涧,东延至龙山。据《南巡盛典》记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五次共45天都住在栖霞山行宫,面对山川秀色,乾隆盛赞栖霞山为“第一金陵明秀山”,最后一次南巡时,还御封行宫、玲峰池、珍珠泉、叠浪岩、德云亭、彩虹明镜、紫峰阁、万松山房、天开岩、幽居庵为“栖霞十景”。乾隆南巡时在栖霞山共题诗119首,书写楹联、匾额50余副,御碑10余通。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后,两江总督尹继善便在中峰和龙山幽谷修建行宫,日夜督造,历时6年,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前建成。 行宫规模十分宏大,秀石嵯峨,茂林蒙密,其中有白鹿泉。白鹿泉之下,建筑鳞次栉比,有春雨山房、太古堂等;白鹿泉之上,山势绵延,有话山亭、凌云意,向左曲折,登层栏到达寝宫,有夕佳楼等,更上一层则为石梁精舍。这些亭台楼阁的嘉名都由乾隆亲题。楼阁瓦屋琉棂,不施藻绘,阴阳高下,位置天然。行宫不是一次性建成的,在乾隆的后几次南巡中,不断扩建完成,像话山亭、万松山房等都是后来增设的景观。最鼎盛时,行宫占地400余亩,有厅堂馆舍2000余间,是乾隆南巡诸行宫中最大的一座。 乾隆第二次南巡时,栖霞行宫刚刚建成。乾隆乘兴游览了紫峰阁、春雨山房、白鹿泉等景点后又去宝华山隆昌寺,然后返回栖霞行宫。第二天又兴致盎然地赏玩了玲峰池、叠浪岩等景观。仅这一次游览,便留下诗词25首、佛赞1篇、匾联17处。从1762年至1784年,乾隆又4次住在栖霞行宫,分别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 乾隆对栖霞行宫可谓情有独钟,自建成后,每次来南京都要住在这里。特别是第四次来行宫时,正好赶上七十大寿,乾隆竟然一个人登上凤翔峰。而最后一次来时已经74岁,但他仍不用近臣搀扶,登上了虎山之巅。乾隆十分喜爱栖霞行宫的生活,据栖霞寺“千佛斋”传开法师透露,乾隆当年在行宫居住时,最爱吃这里的招财进宝、鸳鸯虾仁、拔丝脆鳝等菜肴。 可惜的是,行宫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今人已经无缘一睹其貌了。</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天开岩摩崖石刻:天开岩是栖霞山历史上重要的摩崖题刻地,根据记载,这里有众多名人题刻,岁月沧桑,一些题刻今已难找寻,尚存题刻从南朝到清,历史跨度大,保存较好。郑孝胥摩崖题刻:楷书,清,1889年,78乘73厘米;迎贤石摩崖题刻:楷书,北宋1065年,38乘21厘米;明西林庵主题刻:明;唐界章题刻:楷书,清,1748年,74乘56厘米;醒石题刻:楷书,约南朝,48乘18厘米;“吴迈”题刻:楷书,1930年,125乘50厘米;石房”题刻:楷书,年代不详,25乘16厘米;“白云志”题刻:楷书,1232年,52乘16厘米。</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素庵法师墓塔: 根据现场的塔基、现存的“塔刹”、塔檐以及风格来看,此处应为一明代高僧的塔林。从残存的遗址来推断,当时这个塔林高度在4米左右,40平方米的平台面积可见昔日规模较大。而且龙形雕刻一般是皇家御用图案,出现在这里,说明墓主生前和皇家颇有渊源。素庵是栖霞寺一位得道高僧,在此居住修行十余年,深受当时的朝廷器重,并有为皇家成员讲经的说法。皇太后曾赐其金缕袈裟,其圆寂后,他的弟子如敬为其修建了此塔林。“基本推断此墓塔主人是明代高僧素庵法师,根据碑文的记载,其塔林上出现皇家御用的龙纹正好与其身份和经历相互佐证与吻合。”</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珍珠泉: 明朝文士盛时泰对金陵的井泉进行周密调查后,选取其中二十四泉,各序而赞之,名曰《金陵泉品》。栖霞山白乳泉、品外泉和珍珠泉名列其中。 珍珠泉亦名“真珠泉”,座落在栖霞寺北桃花涧旁,开凿于明朝。据史载,当年住在般若庵中的僧人苦于汲水不便,在“庵外凿地得泉,其吐如珍珠,号珍珠泉”。不管是居住在栖霞山的隐士高僧,还是远方到来的香客行人,路过此地,“人多汲之”。后僧人在珍珠泉之上建亭,供人休憩驻足。 清朝乾隆皇帝曾就珍珠泉写过一首《题珍珠泉诗》:“一泓无泽印空澄,山脚泉喷珠颗ND248?,凭揽不殊昔年况,剔疏犹忆尹家曾。”民国陈邦贤《栖霞新志》载:“相传游人拍手呼笑,有白珠点点上浮,莹洁可玩,所以叫做珍珠泉。”今人朱洁轩《栖霞山志》认为:“山多矿产,泉中或含有天然之碳酸微粒,对之拍手呼笑,即感压力增加,化而上升,一若今之汽水者然,不可以神话附之。”各存一说。实际是珍珠泉水出自侏罗纪砂岩的裂隙,泉水外涌,常常带有串珠状的气泡,形成奇特的景观。1979年,修筑盘山公路时,泉眼被埋没,泉水枯竭,枯叶汇集,无复旧观,仅存有镌刻在泉侧废墙基条石上的“珍珠泉”三个篆体字,尚能勾起游人对往日的回忆。 近些年将珍珠泉三字移至另一泉眼处保护题刻。珍珠泉三字为明岐阳王李文忠七世孙李彦恭题写。</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试茶亭和白乳泉: 在苍黛斑驳的山岩上赫然可见,竖书的六个隶体大字:"试茶亭白乳泉",相传乃唐人所书,古朴拙劲,堪与安徽滁县琅琊山"醉翁亭"三石刻篆字媲美,据民国陈邦贤《栖霞新志》载,"陆羽曾试茶于此",陆羽(733--804年)字鸿渐,湖北天门人,安史之乱后,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隐居浙江苕溪,放浪江湖,研习茶道,被后世尊为"茶圣"。据《景定建康志》载:“白乳泉,在摄山栖霞寺千佛岭下,昔因人伐木,始见石壁上刻隶书六大字,曰‘白乳泉试茶亭’,不知得名于何人。”明末清初,孙国敉有《白乳泉试茶亭》一诗。孙国敉(1584——1651),字伯观,原名国光。南京六合人,明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与其子宗岱、汧如同称为当时之“小三苏”。清乾隆有《白乳泉用皇甫冉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韵》及《白乳泉试茶亭用皇甫曾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韵》诗。并命人刻诗于“白乳泉试茶亭”题刻旁,因山石崩塌,无存,后栖霞山园林管理处重镌。陆鸿渐即茶圣陆羽。皇甫冉为唐代诗人。更多解释,可参见《栖霞区志》“白乳泉”词条。今“白乳泉”三隶书完好,“试茶亭”之“试”字右部,因山石崩塌,有修补痕迹。</p> <p class="ql-block">栖霞区明城墙城砖官窑遗址: 明代这里曾有72个窑口,是专门为皇帝朱元璋烧制城墙砖的,烧好的城墙砖都是通过窑址旁的一条河运往长江,现在村里还能看到一些古窑遗迹。内行的人一眼看出,这是典型的馒头窑遗址,从现存遗迹判断,这个古窑直径应在3.5米左右,田埂上散落着不少青砖碎瓦。穿过公路,发现这里有一条长沟,当地村民说,这就是传说中明代向外运输城墙砖的河流的遗貌。如今,河流已经成死水塘,很难想象出这里曾经有着船只往来不断的繁忙景象。记者来到一个农舍,在低矮的房屋之间发现了一个用青砖砌成的古窑。发现,散存在古窑遗址周围的青砖都是无字的,没有找到一块铭文砖,据推测,这些官窑后来可能还为达官贵人府邸提供过建材。古窑的塘边还有一口石制古井,如今,古井已经废弃,井口的石壁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当年窑匠们都是喝这口井里的水。边上这条小河,完全符合砖窑选址的地理特征,不过明代时这条小河肯定要比现在宽阔。考察中,找到了记有“应天府上元县”铭文的残砖,砖厚12.5厘米,宽21厘米,残长18厘米,是迄今为止南京本地区明代城砖窑址的首次发现,在明故宫遗址尚未修缮的东华门墙体上,发现过此类城砖。多年来,有学者推测明初大规模的建设南京城墙,需要烧制大量的城砖,因此从外省调来大量窑匠。明初南京有两个县,一为上元县,一是江宁县。调查发现,附近没有找到记载有外派窑匠烧制城砖的遗迹。这说明南京城墙砖还是在本地烧制的。</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小营盘遗址:地处栖霞山风景区。清乾隆帝当年驾临栖霞山时,御林军曾在此驻扎,故名小营盘。整个遗址区地势北高南低,当年御林军用来放哨的制高点处新建三层楼高的瞭望台,主道用砂岩质块石铺设。除瞭望台和游览道路新建之外,其他尽量就地取材,使遗址原貌清晰可见。遗址残留下来的围墙断断续续,共有三百多米长,高约一点三米。主体建筑群共有九处房址,有三开间五进深、单间两种结构,遗留下的墙基都是用石块垒砌的。</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天开岩:位于栖霞山的一处景点,俗称污西凹,一名唐公岩,峭壁如截,势若天开。一线天在天开岩西南200米,山石嶙峋,参差夹立。传说在一次雷电交加的风雨之夜,随雷声巨响,电光闪处,岩石忽然自开,故名“天开岩”,裂缝处则成为“一线天”了。天开岩上有南唐徐铉、徐锴,北宋张稚圭及明清两代的题刻,基本上还相当清楚,有“醒石”、“迎贤石”、“天开岩”、“碧藓亭”等。</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受降井:朱洁轩《栖霞山志》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军战败,国民政府将日俘一部集中栖霞寺,听候遣送。日俘自凿井,专供俘食用。井在寺前二十码,因名受降井。”井栏为当年从栖霞山上移来的古井井栏。</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定照庵碑刻:明代高僧素庵出生于湖北襄阳一户姓钟的名门望族,自小便以孝顺而名闻乡里,成年后出家修行,博通大小乘。他相貌奇古,头颅方直,面目有光,声音如钟。曾北游五台,南礼普陀,后来到南京,在栖霞寺讲经十年,广受欢迎,弟子云集。一天,素庵法师打算离开栖霞山,因受到弟子的极力挽留,复又留下,并在寺院的西边选址,又建了一座庵,面钟山而背岣嵝,俯清流而荫茂树。庵名初为“观音庵”,后来定名为“定照庵”。庵内现存碑刻5块,这5块碑呈东西对面而立,一面两块,另一面三块,分别是《定照庵记》《大明赐紫素庵节法师塔铭》《大明赐紫一心敬和尚塔铭》《栖霞影斋珠法师塔铭》《兀斋、幻斋二比丘塔铭》。大家先看这边的《大明赐紫素庵节法师塔铭》这块碑,这是由国史检讨征仕郎——王肯堂撰文,撰额出自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董其昌手笔,由此可见石碑的重要性。碑额的仙鹤图案,是典型的明中晚期用于石碑碑额的图形。再来看旁边相邻的这块《定照庵记》碑,碑宽0.81米,碑高1.74米,座高0.22米,厚0.2米,阴刻楷书,共20行,每行50字,字迹清晰,除少数字迹漫漶外,其余全能识读。碑文简要介绍了明征君舍宅后,法度、法绍居寺,禅风并盛,被称为北山二圣,衣钵传承,以及定照庵修建的过程。庵内这五块碑中的两块碑均提到了皇家赐于栖霞寺两件袈裟,分别是紫衣袈裟和紫金袈裟,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栖霞寺曾得到皇家的垂青,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定照庵碑刻群由于处在栖霞山的后山丛林之中,因此保存相对完好,碑刻群由素庵法师的弟子所立,歌颂和赞扬了素庵法师弘扬佛法、振兴佛教的一生,和对栖霞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般若台、施食台: 般若台原名般若堂,明朝初年智旷禅师所建,因年久废弃。明朝万历年间,新安僧人慧光来到栖霞山,喜爱白鹿泉之胜,结茅而居。同乡吴一恭出资为他在般若台遗址构筑一庵,供其居住。慧光的好友王寅前来投宿后觉得庵小,于是为慧光出谋划策,倡议众人捐资复建般若堂,堂中筑说经台,台广若干寻,高若干尺,慧光又求遗经善本,谒诸名士,书各一章,勒石四面,共刻有《四十二章经》、《金刚经》、《遗教经》三种经文。般若台在明代曾名噪一时。明朝兵部侍郎新都汪道昆专门写有《栖霞般若堂记》,记载其建筑始末。清代乾隆皇帝南巡,驻跸栖霞,亲自为般若台书写匾额,并多次题诗吟咏般若台,其一《题般若台》写道:“山鸟春前叫,山花雨后开,是云般若相,那辨有云台。其二《戏题般若台口号》写道:般若即空还即色,石台非古亦非今,山僧举似全不识,合掌门前侯驾临。等诗句里描述的般若台周围山花烂漫,山鸟鸣转,石台犹存,古庵犹在。今日的般若台虽已面目全非,僧去台空,杂树幽草丛生,但旧基若隐若现,仍不失为一处探幽觅古的佳境。个人以为实物与史料记载不符合,另外查到栖霞山普济庵的一段施食台和实物比较相似,照抄如下供大家参考。普济庵施食台:喜善持咒,日夕躬自施食,募众建三坛石于庵门外。层基累石,工力精致,未毕而殁。今虽未及完美,然实利生盛事,后人定有继成之者。寺有石台,乃洪武中西方僧食者。寺之僧,犹能言其概。然台之前必以桥。今桥与门虽灭,而故迹宛然。喜之台在旷野中,其前亦即平地为桥者,意亦犹此。</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禹王碑 一名“岣嵝”碑:位于天开岩侧,现为1块。民国前未见禹王碑考证文章。栖霞山园林管理处在天开岩景区施工时挖掘出残碑26块碎片,经考证确系杨时乔从南岳移拓而来的3块禹王碑。明禹王碑最大一块残片现藏栖霞寺多宝阁内。 民国年间,禹王碑有屋三楹,覆盖其上。现碑系栖霞山园林管理处根据馆藏资料于1998年移拓立碑,地点仍位于天开岩附近。 为纪念大禹治水,国人先后在绍兴禹陵、湖南岳麓山、河南归德山等地移拓禹王碑计7处,并视之为“镇水之宝”,但由于禹王碑原是蝌蚪文,后人的译文众说纷纭,语焉不详。</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寂然上人碑: 该碑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芦沟事起,烽火弥漫,旋及沪京(指南京),(难民)载道流亡,惨不忍睹。(寂然)上人用大本、志开两法师之建议与襄助,设佛教难民收容所于本寺。老弱妇孺获救者二万三千余人,日供两餐,时逾四(个)月。道途宁静,始遣之归,真盛德也。事变之后,……上人留守栖霞,苦极艰深,困行忍迈,铁肩负厄,处之怡然。时寺庙有些地产和储备粮食,救济难民动用了这些储备粮。该寺档案室徐业海也介绍说,当时寺庙供应难民用了100多万(市)斤粮食,除陈粮全部吃空外,社会人士还给了一些援助。据《寂然上人碑》记载,寂然是江苏盐城东台木并茶市(今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木并茶镇)人,俗姓严,民国八年(1919年)受戒,“习禅定于镇江金山江天寺之大彻堂”,后至栖霞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十月十二日圆寂。在该寺祖堂,记者还见到了当年难民收容所领导人寂然的遗像。该碑是新中国成立前为纪念圆寂僧人寂然所立,原先堆放在后院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他们抬出来后,做了清理,拓了拓片。此碑和《寺志》中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栖霞寺难民所的记载,至今未向外界披露过,也未见到相关的报道。此碑刻为褚民谊书丹</p> <p class="ql-block">夫子庙玉兔泉:被称为“东南第一学”的夫子庙学宫,历经东晋、南宋、元朝、明朝和清代五个朝代,文天祥、吴敬梓、孔尚任、林则徐、李鸿章等安邦治国名臣、文学艺术家,都曾在该学宫或学习受训,或担任教官等。“玉兔泉”曾是学习、生活在学宫的学子、秀才们的唯一取水之所。据《至正金陵新志》记载,“玉兔泉”乃秦桧发现并挖掘。据传,秦桧在夫子庙学宫学习生活时,一晚看见一只白兔入地,便派人到该处挖掘,挖到一丈深处,发现一井眼,井水清澈。秦桧考上状元后,派人回学宫开凿造井,并题写篆书“玉兔泉”。明开国功臣刘伯温曾撰写《玉兔泉》文,记载秦桧开凿造井故事,并作铭文,为“玉兔泉”鸣冤:“桧死为蛆,泉洁自如;我作铭诗,众惑斯祛。呜呼泉乎!终古弗谕。”意思是不能因秦桧是奸臣,就冤枉“玉兔泉”。由于“玉兔泉”井水清澈透明,水质上乘,学宫内又曾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经国人才,后人根据“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语,把该古井称为“智泉”。 秦桧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佞臣,却诗文天下,颇擅笔翰,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有书辑入《风墅帖》。因为秦桧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千古罪人,因此他本人书法上的成就就被黯淡下去了。相传,宋体为秦桧所创,因其被认为是历史罪人,而未被称为秦体或桧体。明代开国功臣,御史中丞兼太史刘伯温,被称为明代“三立”第一人。“三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刘伯温专门撰写了《玉兔泉》一文,记载了秦桧夜晚发现井和开凿造井的故事,并作铭文,专为玉兔泉水辩冤。“桧死为蛆,泉洁自如;我作铭诗,众惑斯祛。呜呼泉乎!终古弗谕”。意思是说,秦桧是奸臣,但并不能诽谤和冤枉“玉兔泉”本身。玉兔泉水是清晰之水、智慧之水,我要撰写铭文,以此为证,告知大众。 由于玉兔泉清澈透明,水质上乘,加上学宫内又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经国人才。后人根据中国的一句古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把玉兔泉改为“智慧之泉”,又称“智泉”。</p> <p class="ql-block">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南京城的东南隅,它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据《南窗纪谈》所载:建康(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考试。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臣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后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p> <p class="ql-block">卫岗奶牛场:八十年代的位于中山门外的卫岗奶牛场,其前身可追溯至宋氏姐妹创办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实验牧场,有近百年的历史,童卫路的居民对这奶牛场的气味至今还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汤山民国瞭望塔: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汤山青山绿野间,高耸而奇特的塔状建筑,十分壮观,引人注目,是南京地区保护较为完好的民国军事建筑遗存之一。</p><p class="ql-block">民国瞭望塔,位于江宁区汤山镇美泉路8号,汤山温泉文化中心的一个山岗上,塔身完好如新,高高矗立在坡顶,开车路过这里时,远远地就望见,开车拐了进去。</p><p class="ql-block">民国瞭望塔又称“射击观测塔“,是民国炮兵射击场的标志性建筑,塔门上印刻着“汤山炮兵射击场第一观測塔”12个字。只是塔的铁门紧锁,周围不见一人,无法进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南京陵园路“最美梧桐大道”百年变化有多大?见图片。梧桐大道的种植者主要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他们在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大典,种植了大量的法国梧桐。此外,刘伯承在1949年作为南京市长,也推动了梧桐的种植,以纪念孙中山并改善城市环境。</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京成贤街112号民国元老谭延闿旧居。建于1927年,是一座独院式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坐北朝南,外墙为青砖加红砖镶嵌。公馆的多边形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制式颇为气派,大门楼挑出部分由六根古希腊爱尔尼亚式廊柱支撑,是公馆一大特色。谭延闿旧居见证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风采。谭延闿,1880年生于湖南茶陵,他的父亲是时任两广总督谭钟麟。谭延闿自幼聪颖好学,十一岁时,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帝师翁同龢的青睐,极力夸赞,还称他为“奇才”。1904年,幸运的谭延闿赶上了清末科举试的末班车,原本是状元之才,当慈禧太后得知他是湖南人,又姓谭,因此想到戊戌变法时的谭嗣同,愤恨之下便把谭延闿踢出一甲之列。仅仅位列二等第三十五名。不过,他并没有颓废自弃。反而,在政坛干的风生水起。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谭延闿成为国民党党员。他曾三次出任湖南督军。谭延闿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他的人生中有几个关键选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第一次,是“让婚”。孙中山非常赏识谭延闿,1918年,谭延闿丧妻,孙中山曾想将宋美龄介绍给他。但谭延闿恪守对亡妻的承诺,不愿续弦。他认宋母当干娘,巧妙地以此方式,委婉拒娶宋美龄。他反而主动成全,并作为介绍人,促成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第二次,是“让帅”。孙中山先生最初属意的黄埔军校校长人选,正是谭延闿。但他深思熟虑后,再次婉拒,并推荐了蒋介石担任此职,为蒋介石日后崛起铺平了道路。第三次,“让位”。在国民政府初期的1928年,谭延闿曾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然而不久之后,他便主动让位给蒋介石,自己转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的智慧与韧性,使他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屹立不倒,广受尊崇,被誉为政坛“药中甘草”、“民国第一完人”。而今,这栋这栋修缮一新的老宅,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响。谭延闿的故事,关于选择,关于承诺,也关于一种独特的处世哲学。</p> <p class="ql-block">灵谷寺里面最深处有一栋神秘的别墅,今天来带大家看下。这栋别墅叫桂林石屋。它位于南京紫金山灵谷寺以西的山麓深处,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遗迹。 1931年,林森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广州市政府捐款为其在紫金山修建避暑别墅,由修建中山陵的工程师杨光煦设计,1933年6月完工。石屋周围遍植桂花,故得名“桂林石屋”。石屋共有两层,一层是正屋,隔为起居室、餐室、卧室等七间,地下室为厨房及仆室。石屋的许多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部分石料来自紫金山上的废弃陵墓。正门两侧正墙上的盘龙纹石雕,据说来自两块明代陵墓的碑额,墙角处的石螭首等装饰也与明代皇家建筑风格一致,可能是林森从明故宫遗址调用的,体现了他对古代文化和建筑的喜爱。1937年秋,侵华日军对南京展开疯狂轰炸。日军飞行员看到被绿树环绕的青灰色桂林石屋,判定是国府高官的住处,随即丢下炸弹,石屋在大火中成为残垣断壁,仅存部分石头框架。1945年日本投降后,林森已在重庆病逝,且他一生无儿无女,桂林石屋逐渐被遗忘。近年来中山陵园管理局修葺了通往石屋的道路,2012年,桂林石屋遗迹被列入南京市第四批文保单位,成为日军侵华暴行的历史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