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重回甲兰》忆青葱岁月有感·赵静

青阁·船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地质题材长篇小说·讲地质人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读《重回甲兰》忆青葱岁月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在连载中的《重回甲兰》讲述的是从1956年到如今,栉风沐雨六十年的地质题材小说,书中有人生路上的磨难,让人潸然泪下;有生活中的趣闻,让人会心一笑。其中谭队长组织人抓特务、差点“嘛哒山”的二林和大雷、浪漫关诺河等片段让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我喜欢抗战干部林茂生带队深山里寻人,把地质人的看家本领都拿了,虽然未能寻到人,但是他带领的小队拼尽了全力;我喜欢队长老谭在十分混乱的状态下头脑清醒,做出正确指导,面对“特务”手里的枪也拿得很稳;我喜欢二林和大雷俩人偶遇大树下大黑瞎子,用地质人的判断极致脱险;我喜欢地质素描出了名的好柳工教成华如何记录野外现象,真正做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小说里的人物十分鲜活,仿佛这一幕幕都在眼前浮现,变得更生动更立体。</p><p class="ql-block">读完了小说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我的父亲也是一名从事地质工作的人,那时候的我不知道什么是地质,也不了解其工作性质,只知道很长时间都看不见父亲的身影,但是通过《重回甲兰》的场景描述,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在野外工作的生活场景,有工作,也有娱乐,每天都在认真生活,一群有着同样志向的人每天在一起。回忆起了作者笔下的“地质队的基地,曾经有自己的变电所、幼儿园、学校、卫生所,承担着很多社会职能,俨然是封闭的自我管理小社会”。我有印象,但是印象不是那么清晰,有些模糊,但是我依稀记得,我曾在那样的“小社会”里生活过,大家都是同一个单位的人,上下楼的都认识,每当太阳落山小区里响起悠扬的歌声,人们纷纷走下楼跳起了交际舞,幸福感印的人们的脸庞,后来随着时代的转变那里也发生了变化。那个年代虽苦,但我从小说中看到了那个年代生活中地质人的幽默和坚毅。</p><p class="ql-block">作者张佩军为了要讲好地矿故事,大力弘扬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向全社会讲好新时代地矿故事,打开小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山野岭的窗户。作者张佩军把小说划分历史阶段,地质人分为老一代、中间一代和新一代。故事的时间跨度大,但集中发生在大兴安岭,拟构的甲兰也就放在了大兴安岭的南缘。故事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经历了艰辛和困苦,也有常人难以获得的快乐与浪漫。书中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着一群特殊劳动者的日常,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河山,用铁锤叩问大地脉搏,用生命解读岩层,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了解了地质工作的艰辛,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守与奉献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b>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第四地质勘查院</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