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1千多年才出了7百多位狀元,可見狀元的含金量有多高。</p><p class="ql-block">今天就說說清朝的“淡墨狀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來自浙江湖州的王以銜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點中狀元。後官至二品禮部右侍郎。王以銜(1761年~1823年)字署冰,一字鳳丹,號勿庵。浙江歸安(今湖州市)菱湖鎮人。</p><p class="ql-block">關於王以銜被欽點為狀元,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王以銜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王以铻,在還是秀才時,就在學校都頗有才名,並受到時任浙江學政竇光鼐的賞識,時人稱之為“二王”。</p> <p class="ql-block">兩人在鄉試中舉後,一同參加了乾隆六十年的會試。恰好竇光鼐是主考官,出的題目是“民之所好,好之”。這句話出自《大學》,竇光鼐在擔任浙江學政時,曾到湖州的學校講書,就講到這一節,並闡述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機緣巧合,全場只有“二王”的見解與竇光鼐的相契合。揭榜後,王以铻考中會元,王以銜則是第二名。落榜者大為不滿,懷疑“二王”有作弊的嫌疑。</p><p class="ql-block">當時的中堂和紳,一直因為性情剛直不依附他的竇光鼐而惱火,想找機會陷害他。聽說這件事後,和紳大喜過望,就奏報給了乾隆帝,並抓住王以銜兄弟倆在會試卷上皆寫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語,斷定竇光鼐在考前與“二王”通了關節。</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覺得和紳說得有理,就派大臣對兄弟倆的試捲進行復審。最終取消了王以铻參加殿試的資格,王以銜則由第二降至第四,竇光鼐及兩名副主考也被降職。</p><p class="ql-block">在隨後的殿試中,王以銜想到恩師被貶,弟弟被驅逐而郁郁不得志,心中也是不滿,因此用淡墨草草書寫試卷,對於功名也不再奢望。</p> <p class="ql-block">世間之事就是這麼巧。和紳家有一位聘請的私塾老師,也在當年考中了進士。和紳叮囑他道:“進來試卷都推崇使用濃墨,你在殿試時,不要用濃墨,這樣可以與其它試卷區分,或者可以考中狀元。”</p><p class="ql-block">等和紳看到王以銜的淡墨試卷後,誤以為是和府聘請的老師,就將此排在第一名。之後前十名的卷子進呈乾隆帝御覽,已排除名次。</p><p class="ql-block">等拆開彌封,排在第一名的竟是王以銜。乾隆帝看見其卷麵用淡墨書寫,不同於他人,便有些懷疑,便問是誰定的。和紳只好承認是自己定的。乾隆帝於是問道:“這也難道是竇光鼐所為?”和珅不敢應答。</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歎道:“如此看來,王氏兄弟在會試中聯名一二,實屬偶然。科第高下,自有天命,非人意所能測知,既已拆封,豈能再換?”於是輕點王以銜為狀元,竇光鼐冤案大白,外界的非議也得以平息。王以铻後來被恩准補考嘉慶六年(1801)殿試,由進士步入仕途。王以銜也因此被稱為“淡墨狀元”。</p><p class="ql-block">據地方志記載,王以銜性格寬厚,為人和藹,處處與人為善,從不背後談論別人是非。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內侍工役,無一不稱他是頗具君子風范的長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