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槐见证明清600年历史

华特得一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华特得一</p><p class="ql-block">文字整理:华特扬</p><p class="ql-block">信息来源:网络平台</p><p class="ql-block">首稿时间:2025.7.2</p> <p class="ql-block">🌹🌹74人99任直隶总督在这里办公,包括李鸿章(任职25年)、李卫、刘墉及曾国藩、袁世凯等晚清重臣均在此办公。李鸿章在此处理洋务运动、北洋水师事务;袁世凯在此策划"北洋新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青砖灰瓦,五脊六兽硬山顶,无彩绘雕饰,庄重简朴,院内有明代古槐2株,见证600余年历史。 里面藏有李鸿章手书楹联、袁世凯奏折等原件;在大堂前有警示官员公正的明代石坊,公生明戒石坊(全国孤例);有1869年曾国藩亲手植下的紫藤;有清代官箴碑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等廉政训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全国仅存唯一完好的,有"天下第一衙"之称的清代省级衙门。这座穿越300年风雨的衙署,堪称清代政治制度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元代宣慰司、明代大宁都司署衙,清雍正八年(1730年)正式改建成为的直隶总督府。1912年清朝灭亡后,这里先后用作北洋军阀官署、国民政府机构。</p> <p class="ql-block">1949年后为河北省机关驻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以后,保定直隶总督署的用途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政府办公场所逐步转变为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其具体安排及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1949—1958年: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地</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在直隶总督署正式成立,保定被确立为河北省省会,总督署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1958—1966年:保定专署使用</p><p class="ql-block"> 1958年,河北省省会迁往天津,直隶总督署改由保定专署(保定地区行政公署)使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1966—1968年:短暂恢复为河北省会办公地</p><p class="ql-block"> 1966年,河北省省会短暂迁回保定,总督署再次成为省级政府办公场所,但1968年省会最终迁至石家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1968—1979年:保定市革命委员会驻地</p><p class="ql-block"> 1968年后,直隶总督署由保定市革委会(革命委员会)使用,直至1979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1979—1990年:保定市委机关驻地</p><p class="ql-block"> 1979年,直隶总督署成为保定市委的办公地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 1990年至今:辟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990年11月,保定市委迁出,直隶总督署正式改建为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并于1991年对外开放。1988年,该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隶总督署在1949年后经历了从政府办公场所到文化保护单位的转变,这也是保定这座城市政治地位的变迁见证。如今,它作为清代官衙建筑的代表,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和建筑史的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首任直隶总督 :李维钧,雍正二年,1724年 ,任期约10个月,雍正二年十月至三年八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末任直隶总督,张镇芳,宣统三年,1911年。任期仅10天,1911年12月署理,10天后清朝灭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在直隶总督 ,任职时间同治七年(1868年)至同治九年(1870年) 。约2年2个月(1868年9月接任,1870年8月因天津教案调回两江总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主要政绩: </p><p class="ql-block">1. 整顿吏治:</p><p class="ql-block">清理积压案件,参劾贪官,表彰贤员。 </p><p class="ql-block">2. 练兵:</p><p class="ql-block">改革直隶练军,仿湘军制度强化防务。 </p><p class="ql-block">3. 治理河患:</p><p class="ql-block">重点整治永定河,但因经费不足成效有限。 </p><p class="ql-block">4. 处理天津教案:</p><p class="ql-block">因妥协外交引发争议,最终调离直隶。</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1870年至1895年,后短暂复职)的任职期间长达25年,这一职位赋予他掌控京畿地区军政大权的核心地位,同时兼任北洋通商大臣,使他对晚清的内政、外交、军事和经济事务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军事建设与防务管理</p><p class="ql-block">发展北洋水师:李鸿章主导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正规海军——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成军。他购置先进战舰如定远舰和镇远舰,并创办天津水师学堂培养专业人才,显著提升了清朝的海防能力,使北洋水师在亚洲一度具有较强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强化陆军力量:作为淮军系统的领袖,他扩编和整饬了直隶地区的练军和防军,总兵力约3-4万人(包括淮军亲兵、盛军、铭军等)。这些部队驻守京畿要地如保定、山海关,以及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负责京师防务和镇压内乱,例如在甲午战争前部署兵力守卫大沽口、天津等战略门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推动洋务运动与经济近代化</p><p class="ql-block">创办近代企业:李鸿章积极倡导洋务运动,在直隶及周边创办了一系列军工和民用企业。</p><p class="ql-block">包括:/开平矿务局:解决燃料供应问题,支持工业发展;/天津电报总局:推动通信现代化,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天津机器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前期参与):增强军事工业能力,生产枪炮和船舶。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还为清政府提供了财政和军事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济管理:作为北洋通商大臣,他兼管长芦盐政和天津关税务,插手漕粮海运,掌控关税和贸易事务,成为清廷财政的重要支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外交事务与国际谈判</p><p class="ql-block">处理涉外关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主导外交,与西方列强进行多轮谈判,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如《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他主张“外须和戎”,以务实外交策略争取国家利益,使直隶总督衙门成为晚清外交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兼任北洋大臣的身份,他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的洋务和通商事务,引入西方科技文化,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行政与治理</p><p class="ql-block">京畿行政管控:直隶总督职位赋予他辖区内的行政、司法和民政大权,包括管理顺天府、保定府等核心区域。他直接上奏皇帝,绕过六部审核,拥有较高决策自主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础设施重建:李鸿章重修了直隶总督衙门,强化了官署的象征性和功能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的作为深刻塑造了晚清近代化进程,他作为洋务派首领,通过军事、经济、外交的综合举措,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和经济实力,但也因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争议性决策而备受诟病。其权力范围远超一般地方督抚,甚至能“遥执朝政”,反映了直隶总督作为清朝“封疆之首”的核心地位。这些行动虽未能挽救清朝的衰落,却为中国早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