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川音2025届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史方向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

弦歌蜀韵(免送花)

<h1>  六月的川音校园,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处处弥漫着栀子花的馥郁芬芳,悠扬的蝉鸣声在林间回荡,为这炎炎夏日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恰逢毕业季,校园里弥漫着淡淡的离愁与浓浓的不舍,微风轻拂,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点点滴滴。</h1><h1> 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里,由甘绍成教授精心指导的2023级硕士研究生们,怀揣着对学术的热忱与对未来的憧憬,相聚于此。中国传统音乐方向的马澳红、李一鸣,民族音乐学方向的包陈晨、宋永健,他们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浩瀚海洋中遨游探索,深入挖掘民族音乐学的丰富宝藏,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学术篇章;而罗天全教授指导的中国音乐史方向的张瑞娟、吴松原,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流而上,探寻中国音乐的古老足迹,解读岁月沉淀下的音乐密码。这六位志同道合的学子,在川音这片学术的沃土上,共同度过了充实而难忘的三年时光。</h1> <h1>  学生们身着庄重而神圣的学位服,整齐地站在聂耳雕像前,脸上洋溢着自豪而灿烂的笑容。这座雕像巍然矗立,宛如一位音乐的守护者,静静凝视着他们。它不仅象征着川音对音乐精神的传承与坚守,更见证了这些学子们从青涩懵懂到成熟稳重的学术成长之路。</h1><h1> 三年来,他们在音符与文献中穿梭,如同在音乐的迷宫中探寻宝藏,用勤奋与智慧解读着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故事,挖掘着每一篇文献蕴含的深刻内涵。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间探索,既深入钻研传统音乐的精髓,又大胆尝试现代音乐的创新表达,不断突破自我,拓展音乐的边界。如今,他们终于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学位服上的流苏,是他们三年努力的勋章,也是他们即将迈向新征程的号角。<br> 他们深知,这三年只是音乐旅程的一个阶段,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但聂耳雕像所代表的音乐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他们,让他们在音乐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音乐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h1><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h1>  在川音大音乐厅前,师生们合影留念。阳光温柔地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仿佛为这一刻增添了一份特别的仪式感。镜头定格的瞬间,捕捉到了学生们青春最灿烂的模样,那笑容里满是自信与希望,是对过往岁月的珍视,也是对未来的憧憬。<br>  这一刻,他们不再是初来乍到的新生,青涩与懵懂早已被岁月磨砺成成熟与坚定。他们带着三年来的梦想与积淀,即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川音的校园,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蜕变;而此刻的合影,将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宝藏,提醒着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是川音人,都承载着川音的荣耀与梦想。</h1> <p class="ql-block"><br></p> <h1>  学校操场上,阳光正好,白云悠悠,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铺展开来。学生们与导师聚集在绿茵场上,或站或跪,姿态各异,却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庄重的仪式感。他们手中紧握着那张薄薄的、却承载着无数汗水与努力的证书,那是他们学业完成的象征,是对过往岁月的最好证明。<br>  此刻,站在这里,他们的心情复杂而深沉。这是一段旅程的终点,他们即将告别熟悉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但同时,这也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他们将带着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收获的情谊,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开启人生新的篇章。<br>  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照亮了他们坚定的眼神。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这一刻,他们已经准备好,带着川音赋予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去迎接新的挑战,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h1>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接下来的镜头里,马澳红、李一鸣、包陈晨、宋永健四位同学分别与导师甘绍成教授合影留念,他们用照片记录下这一刻,也用照片诉说着对未来的期待。</span></p> <h1>  在川音操场,阳光洒下一片温暖的金黄,空气中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张瑞娟、吴松原两位中国音乐史方向学生利用机会与甘绍成教授合影留念,他们身着便装,笑容满面。熟悉的校园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从懵懂到成熟,这三年是他们人生中宝贵的时光,为学术旅程打下坚实基础。如今即将各奔前程,合影定格了美好回忆,师生情谊将永远珍藏。</h1> <p class="ql-block"><br></p> <h1><b>摄影:张 淑 娟</b></h1><h1><b>编辑:弦歌蜀韵</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