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天主堂印象

琳琅

<p class="ql-block">涠洲岛天主教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涠洲岛上,是清末“雷廉”地区一座最为宏伟的教堂,当地人称盛塘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 建造背景: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利用这一机会,派法籍神父上岛传教。当时上岛的移民中约三分之一是罗马天主教徒,由于教徒人数众多,为解决宗教活动场所,法籍范神父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教徒最多的聚居点圣堂村(今盛塘村)开始修建教堂。</p><p class="ql-block"> • 建造时间:教堂从1861年开始修建,至1880年历时二十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 历史变迁:1938年日寇入侵,教堂成为村民的避难所,两位神父为保护村民被日寇杀害。抗战胜利后恢复宗教活动,继办小学,开设诊所。解放后,宗教活动曾停止,后隶属广西北海教区管理。1983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教堂重新维修,岛内教会活动逐步恢复。</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 风格:该教堂为哥特式建筑,是广西沿海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也是“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 规模:楼高21米,总建筑面积774平方米,连同附属建筑在内总面积达到2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 结构:整座教堂的主体建筑材料采用当地特有珊瑚石、火山石、石灰拌海石花及竹木红糖混合物作墙坯建造而成,没有一根钢筋、一块水泥,历经风雨依然结实坚固。</p><p class="ql-block"> • 外观:正门顶端是钟楼,高耸着罗马式的尖塔,有着随时“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堪称别具一格。钟楼有一个10多级的石造螺旋梯,只容一人盘旋而上直达二楼。</p><p class="ql-block"> • 内部:教堂内部宽敞明亮,阳光透过祭台间后面的彩色玻璃和大厅两侧尖拱大窗,使教堂内部显得绚丽多彩,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p><p class="ql-block">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 • 神父楼:教堂的左侧是一座两层的券廊式神父楼。</p><p class="ql-block"> • 其他建筑:天主堂的大院内还设有修道院、医院、育婴堂、孤儿园和学校等,这些建筑体现了天主教在岛上传播的广泛和影响的深远。</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 宗教意义:作为一座天主教教堂,它是当地天主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周日会举行礼拜等宗教仪式,对于天主教徒来说具有重要的精神寄托意义。</p><p class="ql-block"> • 历史价值:它见证了涠洲岛的历史变迁,尤其是与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的历史紧密相连,是研究中国近代宗教史、对外交流史以及涠洲岛地方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 文化价值:涠洲岛天主教堂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它不仅融合了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风格,还结合了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