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嘉兴:古城墙与教堂的故事

吾龙海峰

<p class="ql-block">嘉兴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我已站在子城遗址公园的夯土城墙下。这段残存的古城墙宛如一道凝固的波浪,灰褐的墙体上,苔藓如岁月的皱纹肆意生长。</p> <p class="ql-block">指尖抚过砖石上深浅不一的凹痕,仿佛触碰到了一千八百年前三国东吴将士的体温——这座始建于吴黄龙三年的子城,曾是嘉兴最早的城垣,承载着江南一隅最初的军事与行政记忆。</p> <p class="ql-block">沿着城墙缓步而行,碎砖与青石板铺就的步道蜿蜒向前。据史料记载,宋代时城墙外环绕着宽阔的护城河,商船载着丝绸、稻米穿梭往来,桨声灯影里,城墙既是防御外敌的壁垒,也是市井繁华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嘉兴知府主持修缮城墙,将土垣改为砖石结构,雉堞林立间,抵御过倭寇的侵袭;</p> <p class="ql-block">清代太平军过境时,这里也曾硝烟弥漫。如今城墙脚下,白发老者摆开象棋对弈,孩童追逐着飘落的银杏叶,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烟火气在此悄然交融。</p> <p class="ql-block">转过几条老街,嘉兴天主教堂的尖顶刺破云层,这座被誉为“中国南方最大哥特式建筑”的教堂,与古朴的城墙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1903年,法国传教士步师加在此奠基,耗时13年方才建成。教堂外墙的花岗岩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着冷峻的灰色,飞扶壁如巨大的翅膀向外伸展,玫瑰窗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光芒。</p> <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内部,高耸的拱顶让人不自觉屏住呼吸,石柱上精美的藤蔓浮雕,仿佛将欧洲中世纪的建筑美学凝固在了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兴建,恰是近代嘉兴被迫打开国门的缩影。1896年嘉兴开埠后,西方文化随着商船与传教士涌入,这座教堂既是宗教传播的载体,也成为东西方建筑技艺碰撞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据说建造时,本地工匠与法国建筑师产生过无数次争执:中式榫卯技艺与哥特式尖拱结构如何结合?传统灰浆配方能否支撑起高大的穹顶?最终,教堂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造智慧——主体结构沿用哥特式经典设计,局部装饰融入江南砖雕纹样,就连建材都取自本地的青石与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时,我再次回到城墙与教堂之间的月河古街。灯笼次第亮起,茶馆里传来评弹的婉转唱腔,不远处教堂的晚祷钟声悠悠传来。古城墙与教堂,一个守护着农耕文明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与教堂,一个守护着农耕文明的根脉,一个承载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它们曾见证嘉兴的困顿与觉醒,如今并肩伫立,成为这座城市包容并蓄的注脚。历史从未真正远去,它化作城墙的砖石、教堂的彩窗,化作街头巷尾的吴侬软语,在岁月流转中,继续书写着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于2025年7月2日中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