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说什么》听后分享

埮杰

<p class="ql-block">作者周月亮</p> <p class="ql-block">《传习录》究竟讲了什么呢?在王阳明看来,人生在世两个问题最重要,第一叫作独立精神,第二就是坦荡荡的幸福感。他认为很少有人二者兼备,甚至有人二者全无。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不停地挪动,不停地发生变化,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所以王阳明就想告诉大家,说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世界,这就是《传习录》中最为重要的一些解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王阳明看来,格物就是一种“身心修行”的功夫,它意味着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p><p class="ql-block">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心本来就有一个样子,这个叫作“本体”,无论什么样的人,心里面天生就有爱的能力。我们把覆盖在它上面那些枝枝桠桠、那些污浊、那些遮蔽掉它的东西全部拿掉,把邪的都拿掉,就还原出了我们这颗心本来的面目,就看到了爱原来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颗无法去爱的心,就像是被挖去了根的树一样,它没有办法成长,不能长出枝叶、开出花朵。王阳明所说的格物其实意味着“格心之非”,就是把外物和私欲放在你心上的那些尘埃全部地格去,这样这颗心才能恢复它的功能,恢复爱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天理呢?王阳明说:“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什么叫作“明德”呢?就是我们说的心之本体,是你生来就具有的,纤尘不染的那颗心。那么“明明德”,这第一个“明”字就变成了动词,它指的是“擦亮”的意思,就是把你生来就具有的那颗心擦亮,让你的本心保持不被外界污染,这就是一个善人的心,不失本体的心,它就是符合天理的。而如果是一个恶人的心,它背弃了光明,失去了本来的面目,那么就是偏离了天理的。这个概念非常清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人就是要明明德于天下,而不是要教导天下人都去遵守一套法则,有一个硬邦邦的规定。圣人要让天下人都拥有一颗能够去爱的心,这样人们不需要那些规则,他自然就会行善,天下不需要严刑厉法,自然就会安定。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即理”,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王阳明认为,如果此心无私欲之蔽,那么就是天理。所谓的格物、穷理,也就是你对于天理的追求,它不是说你对某一种外在的法则的追求、遵守和严格的要求,而是要时时刻刻擦亮你自己这颗心,让它一直保持纤尘不染的状态。这就是心学里面第一个重要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一批道学家就高喊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把人们正常的情感需求全部归结于应该灭绝的人欲,以理杀人,比如大批的贞节牌坊的出现,寡妇不能改嫁,孩子为了表示自己的孝顺要把肉割下来做成汤贡献给父母。所以很多年以来我们一直都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其实就是对这种灭绝人性的规矩提出了质疑。</p> <p class="ql-block">心学的功夫如何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爱问了王阳明一个问题,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心即理,功夫只在心上做,那很多外在、很多的规矩和知识,到底还要不要学呢?比如说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这其中有很多的道理,有很多的方法,有很多的工具,怎么能不学习呢?王阳明的答案是什么呢?他说:“如果你修好了一颗纯乎天理的心,这颗心用在事父上就是孝,用在事君上就是忠,用在交友上就是信,用在治民上就是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徐爱还是觉得不怎么相信,他说,比如我们孝顺父母,但这其中有很多细节要讲究。冬天不能让父母冻着,夏天不能让父母热着,晚上要等父母睡下了自己才能休息,早上要向父母请安(这叫“温凊定省”)。你说我们只需要在心上做功夫,那这些外在的礼节和规矩就都不用讲究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怎么能不讲究呢?只是要从心上讲究。如果你要尽孝,那么这颗孝心之中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私欲。比如有一些人,他也温凊定省,他也去冬暖夏凉地呵护父母,这些礼节都做得很好,但是他究竟孝不孝呢?也许他只是一种表演,他要演一个大孝子给别人看,那个孝就是他的人设。通过这个人设,他可以获得很多好处,他就不是一颗纯良的心,这些孝行的背后就是功利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的心没有被私欲遮蔽,这些礼节不用学你自然就能做到,这叫水到渠成。天冷了,一个孝子自然觉得我的父母很冷,我要给他加衣服;天热了,我在流汗,我就顺手拿起一把扇子给小孩扇一扇。这就是因为你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和爱他们。为什么父母不睡你也不敢睡呢?父母起床你一定要去请安呢?是因为你担心父母年纪大了,如果他们醒着的时候你睡着,他们万一有个什么需求喊你一声,你没有办法及时满足。这都是关心的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你发自内心地做这些事,不是因为有一个什么样的规矩约束你,有一个什么样的眼睛盯着你,那是因为你有一颗孝顺的心。所以你做这些的时候,不会觉得它是困扰,它是负担。这个心就像树根一样,而那些礼节,都是这个树根上面长出来的枝叶,先有根才有叶,不是先去寻找来枝叶,再去做根,这就违背了我们的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要你有一颗能去爱的心,这一切都是自然能做到的,如果你没有深爱的心,那你做什么都只是表演,所以有人就认为心学就是遵从内心,那我要放纵不羁爱自由。那也不对,不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心学不是不讲究规则和礼节,它的重点在于怎么讲究,从刚才那一番对话我们就能看出,徐爱的着眼点在他律,说我孝顺父母,和朋友相处,忠君爱国,都应该按照它们各自的道理去做,这就是符合他律的条条框框,因为你这样要求,所以我这么去做。而王阳明的办法,是要回到自律上来,说不管外面有什么样的条条框框,但如果你这颗心是纯良的,那么人情世故都由心而发,你内心的这个根比较深、比较正,你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人。</p> <p class="ql-block">在王阳明看来,一颗只知道遵守规则的心,没有能动性,也就没有活力,那一颗深爱的心,才会不断地产生能量。那到底:“这个心学的功夫到底如何去做呢?”徐爱也有这样的疑问。他在听了先生的说法之后,他就懂得了,所有的知识学习和实践,都是为了擦亮这颗心。那有没有具体的办法呢?这就牵扯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知什么意思呢?它是一切功夫的圆心,良知是目的,而其他的这些博学广闻,这些武艺高强,都只是手段和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看一下现在有一些家长,给孩子报十几个班,什么都学,那学过的知识如果消化不了,就像吃东西吸收不了一样,这个叫作逐物,就去追逐外物,它不但不能够培养学习的兴趣,让你增长见识,反而对身心有害,这就是学出病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修心来服务的,一个人一心只在天理上,这个就叫作主一,就是做主的那个一。你一心只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外境所影响,不被外物所迷惑,不被欲望所遮蔽。如果不能够主一,心就会跟着外界的各种声音、各种要求、各种诱惑,东飘西荡,总是围着别人的标准打转。那么焦虑和不安就很容易产生。</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要学习它,要在心上下功夫,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开始呢?答案就是立志。在王阳明看来,立志是一切功夫的起点。如果没有办法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那就什么都做不成,那一个人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给学生们讲过一个故事,就是出自《论语》。说有一天,孔子跟他的弟子们一起聊天,讨论各自的志向。孔子就问这些弟子们,说你们有什么志向呢?子路第一个站出来说:“让我来治理一个国家,它夹在大国之间,外面的军队侵犯它,国内又遇上了饥荒,就是这样一个危机重重的地方,我用3年的功夫,就能让人人骁勇善战,并且知道做人的规矩。”子路说:“志向很大,我要治国。”那这也很符合子路的性格,子路就是一个又正直、又勇猛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孔子听了这个答案之后,什么反应呢?他就是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叫不置可否。接着又问说:“冉有,那你的志向是什么呢?”这个冉有就没有子路那么豪迈,他就很谦虚地说:“给我一个小国家,3年的时间我能让它富足起来。”孔子听了也没说什么,接着又问公西赤。公西赤就比冉有还要谦虚,他说:“我愿意学着去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主持祭祀和外交的活动。”孔子依然没有表态,最后孔子就问曾点,说:“你来说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面三个学生回答的时候,曾点在干什么呢?他正在弹瑟,我们说“琴瑟和鸣”,“瑟”是一种乐器,那孔子问到曾点的时候,曾点没有停止这个曲子,他弹得越来越慢,他就不说话。最后吭的一声,把整个曲子收了个尾,然后曾点才停下来,不紧不慢地把这个瑟放到一边,回答说:“我和三位的想法不同。”那曾点的志向是什么呢?他说:“春三月的时候,衣服做好了,我和五六个年轻人,带上六七个童子,我们到水边去沐浴,最后怎么样呢?穿着干净的衣服唱着歌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志向呢?孔子听完了以后就长叹了一声,说吾与点也。意思是说我和曾点想的是一样的,这也是我的志向。会不会觉得很奇怪,那个子路、冉有、公西赤,他们三个人的志向,或大或小都很实用,又有利于国家,但是曾点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大家一起出去玩,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点呢?王阳明的学生也有同样的疑问,也就把这件事抛给了王阳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怎么回答呢?他说三子所谓“汝器也”。就是子路他们那三个人的志向,就像器皿一样,它只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有局限,你做了这个就做不了那个。所以子路他们的志向是,我要做成一件大事,但这些大事都是为别人做的,就是为外物所做,说到底跟自己身心的修行没有太大的关系。曾点的志向呢?就是洗干净了,吹着春风、唱着歌回到家。王阳明说便有不器的意思,这就叫“君子不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曾点说的是什么呢?说我要做一个内心圆满自足的人,所以我过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和万物、和春天和谐相处。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的心上但凡有一丝尘埃、一丝追名逐利的私欲,都没有办法拥有这样诗意盎然的人生。因为他必然会被私欲所累,那么曾点这样的人,就是心学所说的此心纯乎天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王阳明也认为,一个人此生该立下的志向,就是在心上下功夫。一个能在心上下功夫的人,做什么都是无往不胜的,无论是治大国还是治小国,或者仅仅是享受一个春天,他都可以胜任。一个人立了志向之后,该怎么行动呢?王阳明举了一个例子说,立志用功就像是种树,你把这个种子种下了,这个根长出来了,你就只管灌溉它、栽培它。你不要老想着,它能长成什么样的叶、结出什么样的果,它长得快不快,你只要把心思收回来,主一放在栽培上,你就不怕它没有枝叶、果实。你就不会被这件事所困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王阳明讲,我们跟圣人之间差距是什么呢?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但是为什么有一些人就做成了,有一些人没有做成呢?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那么圣人之学,只是致良知而已。能够致良知的就是圣人,而让良知被私欲遮蔽的就是愚人,所以成圣只是人生的一种可能性,你能不能够抵达这种可能性,是要看你肯不肯在心上做功夫。那怎么样在心上做功夫呢?这就叫作致良知。</p> <p class="ql-block">致良知:实现良知、落实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良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实现良知,落实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知到底是一样什么东西呢?知善知恶是良知。对!就这么简单。良知就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就是你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就是一个有良知的人。那什么是致良知呢?“致”这个动词,就是要用来感化、擦亮人心,显示出这颗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知善、知恶。有人说这太理想化了,我们知道做不到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的态度很明确,他并不主张强行致良知,做不到那么就承认做不到,但是不能放任。什么意思呢?他说今日良知见在如此,这个见就是见识的见,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什么意思呢?就像是一棵树,现在长出了一个小苗,这就是你今天所拥有的良知,那么你只需要用水去浇灌这个小苗就行了。等到明天这个萌芽再长大一点,你就再加水,就这样日日精进。如果在它是个小苗的时候,你就拎来一大桶水一下子浇下去,那把这个苗就浇死了。所以良知是不断地扩充的,认识是不断地进步的,该浇多少水就浇多少水。</p><p class="ql-block">不故意做好事,也不故意做坏事,老老实实按照良知的指引来,这就是致良知的关键所在,叫作勿忘勿助,这个忘是忘记的忘,助是帮助的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怎么叫故意做好事呢?那好事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吗?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位老人站在寒风里卖糖葫芦,你觉得好心疼,这么大年纪了,这么冷的天气,然后你决定帮助他,你走过去把他所有的糖葫芦都买下来了。你觉得,我今天可是做了一件大善事,我特别伟大,特别崇高。你甚至照一下镜子,都觉得自己看自己很顺眼,你比原来漂亮了,你帮助了一个比自己贫穷和弱势的人。</p><p class="ql-block">接下来,首先你买了这么多糖葫芦根本吃不完,最后你可能就浪费掉了。但是你觉得没关系,以后只要看见糖葫芦,我就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做了一个善事。我们想到这儿先停下来,这种行为是致良知吗?用心学的功夫看,它显然不是。因为符合良知的做法是,你想要帮助这个人,你就买你能吃完的糖葫芦,你起了小小的同情心,那就做一个小小的善举。不要过分地拔高它,不要自我感动。你现在一冲动,把糖葫芦全都买了,这个就是助,勿忘勿助的助,就是你对良知的拔苗助长。这个善意没有大到那种程度,但是你被自己感动了,那这个善意,最后竟然长成了自私自利的模样。你会沉醉在自己的施舍中,对他人的帮助就变成对自己的虚荣心和优越感的满足,甚至你会在心里说我帮了他,那有一天他也应该来帮我。或者我帮了他,我给他发了个红包,他就应该对我感恩戴德,结果他不给我“磕头”,他不泪如雨下,他不感动……那这个人就是没有良知的。你就生气了,这个就叫作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件事没做到或者是做过了,这都是偏离了良知的,所以心学说要勿忘勿助,就是不要偏离,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刻意拔高。就是老老实实地去做事,遵从内心。但是其实并不太容易,因为有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老实。那么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在心上下功夫呢?那答案就是,心学的修行在俗世。也就是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每一个让你愤怒、焦虑、嫉妒,或者不安的时刻,其实都是做功夫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感知与反应的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要的修行就是知行合一,这个就是心学的第三大观点。很多人以为,知行合一说的就是实践出真知,理论跟实践相结合,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他讲的是感知和反应的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爱就跑去问老师,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亲,应该跟兄弟友爱,但是做不到,这是不是说明,知道和行动本来就是两回事?”现代人也有这样的观点,对吧,就是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偏偏过不好这一生。</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只知道了这个道理,但是却并没有真正地认可它,没有用心去体悟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人的感知和反应,是瞬间生成且高度一致的,才是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你没有做到的事,不能够为它行动的事,一定是因为,你内心没有真正的认知,你没有真正地了解。但能够透彻领悟的事情,你就一定能够做到。所以一个人不去孝敬父母,或者不能够戒烟,或者不能够无条件地爱孩子,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并不认可这件事。知行就像阴阳,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开的。未行的知,不是真知。你没有为它行动,你就不是真的心悦诚服了。那么心学讲究知行合一,就是要把天理落实到意念、思维、语言、行为上,让它真正的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这叫作合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学生就问王阳明,说静时,我感觉自己心存天理,可是一遇到事就又乱了,怎么办?我们常常也会有这种时刻,就是我想好了要怎么说,可一到上台就说不出话了。我想好他批评我的时候,我要怎么回复,可是一到那里就慌乱了。王阳明就说,所以人必须在事上磨练才立得住,才能够静亦定,动亦定。也就是说这个定字并不容易做到,那么想要做到一定要在事上磨练。</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只是让自己处在安静之中,平时只静不动,不去经历事情,那么这个人能够取得成功吗?能够在混乱之中一片澄明,找到定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王阳明看来,如果平时不在事上磨练,遇到事情就会应付不了。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在事上磨练,才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应付自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站得住脚跟,不论动静,都能够心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的确不容易做到,就是难在它成本极高,说良心话,办良心事,致良知,它需要付出代价的,你要有勇气去承担这种代价。一个按照良心办事的人,其实一定不会软弱。软弱的善人,往往只是好好先生,用孔子的说法,那这种人不是善良,他叫德之贼也,他是高尚道德的贼。那么心学的目标,就是避免一个人成为软弱的德之贼。</p><p class="ql-block">一个遵从心学的人,善良是要出能力的,良知是能够创造价值的。所以,王阳明的心学里面就提倡,我们用善意和爱对待所有人,但是不能够成为没用的好人。良知能够让你超越强横和脆弱,能让人变得圆融,让人的能力不被情绪和不良的心态所干扰,百分百地被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叫作功夫上身,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常快活功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六个字叫“大快活”和“大自在”,书中对应了一章叫作常快活功夫,就是人要想常快活也是有功夫的,那《论语》中有一句话,叫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是一个违背了良知和天理的人,他是没有办法长久地待在贫苦的环境里面,也没有办法长久地待在富贵的环境里。在贫苦中落魄凄凉,他觉得太难忍了,可是在富贵中,他也觉得好像烈火烹油,在火上烤,有的时候良心上也不安。所以不管什么样的环境,他都惶惶不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它其实就很典型,里面那个男主角,叫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有一套理论,说一个非凡的人,可以为了更为崇高的目的,去伤害和杀掉另外一个人。所以这个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杀了一个压迫穷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他觉得这个老太婆反正很可恶,自己是替天行道,本来他充满了这种正义感,来说服自己,合理化自己的犯罪行为。但是杀了人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尽管他出于种种的侥幸,逃脱了警察的追踪,逃脱了法律的惩罚,但是他常常会打着哆嗦,提心吊胆,觉得自己时刻都要暴露了。</p><p class="ql-block">他发现这种罪孽感永远消除不了,这就是背弃了良知之后的不仁者。他骗不过自己的心,良知的审判每时每刻都抓着他,没有放过他。那怎么样才能真正地解脱呢?就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后去自首了。他愿意跟随着良知的脚步,踏上一个救赎之路。所以从孔子到王阳明,其实都在讲,不仁者,做什么都不会快乐,因为心不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说,知者利仁。就是一个智慧的人,是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行仁义,对自己才是有利的。那种心的安定,会让你打开幸福的一扇门,所以心学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利益,就是帮你找到真正的快乐和自足,这种快乐,并不是说物质和感官的享受,它是一个人心里安定之后,带来的轻松感。那这种快乐,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物的,是你的良知带给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谁是常快活的?其实《论语》中就有记载:孔子的学生中有个颜回,那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这个吃得也很差,住得也不好,别人也没有多看得起他,可是这个叫颜回的人,依然快快乐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别人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中就觉得忧愁,可是颜回却能自得其乐呢?孔子就说,颜回真是个贤人。他明明什么都没有,他乐什么呢?王阳明的学生也不理解,他就写信问老师。说先儒说要寻找颜回的快乐,可是颜回的快乐,和平常人的七情六欲,是相同的呢,还是不同的?如果相同,人只要满足欲望不就能快乐吗?何必要做圣贤呢?如果真的有另外一些快乐,那么圣贤遇到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他还能保持快乐吗?而且君子,如果对自己要求非常地严格,那不就很难快乐吗?那终身就特别地忧愁吗?所以这个学生就觉得好矛盾,我该怎么理解呢?</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收到这封信,回答说,乐是心之本体,良知即是乐之本体。快乐的源头就是良知的充分发展,这种快乐圣人、贤人有,普通人也有。但是普通人常常不自知,有这个快乐,但是自己觉得这不重要,掉过头来要去外面寻找,反而寻来很多的愁苦。颜回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他的心上没有负担,就因为他没有负担,所以即便处在贫贱的环境中,心里也是安宁的,所以他容易感到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人呢?欲望满足的时候很快乐,但是纵欲也会给人带来负担,就会腐蚀了这颗心的生机。心常常觉得很劳累,那么日子就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疲倦,一个心累的人怎么可能常快乐呢?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本无不乐,如果你这颗心是有良知的,是没有私欲遮蔽的,那么在春天里你吹着风,洗个澡,然后看看鸢飞鱼跃,鸟鸣兽舞,草木欣欣向荣,你的心,就能跟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融合,你就会觉得很快乐。</p><p class="ql-block">但是一旦有了私欲,说隔壁家老王涨工资了,你说那谁谁谁比我长得好看,说我今天又胖了三斤……这都是外界的私欲,会扰乱你内心的宁静,这就是王阳明说的,你从外面自找了一些愁苦。所以快乐不是私欲的满足,反而是为你的心卸下种种的负担,让它恢复本来的功能。去爱,去感受,就算遇到了大起大落,嚎哭一场,那也不会损害你的心之本体,你就依然能够拥有快乐的能力。此心安处即是乐也,那乐的本体,是不会为外物所动摇的,这就是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此心光明、亦复何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教人做功夫,就是领着学生们白天去登琅琊山,然后游瀼泉。每到了月色很好的晚上,他就跟学生们彻夜地欢歌、饮酒、赋诗,那么多人歌声响彻山谷。</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年八月中秋,王阳明52岁,他在天泉桥的碧霞池上,设了一个宴会。这次宴会有一百多个学生参加,大家很高兴,喝酒喝到微醺的时候,就敞开了性子唱歌、聊天,自由活动。大家有的投壶、有的击鼓、有的泛舟,这种快活的氛围,就让王阳明心中很舒坦,他写下了一首诗叫《月夜》。我们选读其中的两句,说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他讲的依然是致良知,良知就像明月,而外物和人的私欲就像遮蔽月亮的浊物。那些浊物不会损害月色本身的清明,来一阵清风吹散掉浊物,月光便自然澄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学就是让一个人快乐的哲学,这种快乐不是声色欲望的满足,也不是功名利禄带来的虚荣,是让一个人的心,不再为外物所负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官宦人家,15岁的时候他就出游塞外,去往居庸关、山海关。他从小就喜欢军事,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经略四方之志,立志要成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8岁王阳明进士及第,他的仕途还算顺利,一直做到了兵部武选司主事。但对于什么才是圣人之学,他苦苦地思考,一直没有答案。又过了7年,王阳明35岁,他被发配到龙场做驿丞,这才是他人生中百死千难的时刻。可是也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阳明)心学,此后王阳明的人生,便势如破竹,一路走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王阳明46岁的时候,遇到了宁王造反,朝中大乱。结果只有兵部尚书王琼说:“王阳明在江西肯定会抓获叛贼。”果然只用了1个多月,宁王就被王阳明活捉。在平定宁王叛乱之后,王阳明就被封为新建伯,这是一个世袭的爵位,但是他并不志在官场,以后大概有10年时间,王阳明跟他的弟子们,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讲学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对读书的士人们讲,也对普通的老百姓讲,他的弟子中有朝廷的官员,也有曾经烧盐做苦力的商人。所以这些人,就把心学传播到了各地,在嘉靖七年,王阳明56岁,他再次领兵抵达广西平叛。其实他是不想去的,这个时候身体已经非常差了,但是没有办法,就这件事只能他来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叛乱平定之后,他的病情就加重了,最后病逝于回乡的小船中。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的弟子守在身边,问他说:“你有什么遗言?”王阳明只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8个字真是非常非常地感动。你要常常反复地想,把它放在颠沛流离的时代里面去想,你就会觉得,心学能够让一个人,获得什么样的成就?这颗光明的心,让王阳明度过了没有遗憾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月亮老师在他的另一本书《王阳明传》中说:“渴望不朽的人,认为日常生活不值得过,渴望生活的人,认为追逐不朽是虚妄的。可是王阳明会告诉你,人可以通过任何生活来创造自己。渴望生活和渴望不朽,可以统一于致良知中。找着良知的发窍处,就能每天都活出新水平,把一生变成自觉地改造自己,自觉改造社会的修行之旅。”此心光明,亦复何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