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

奥巴虎

<p class="ql-block">昵称:奥巴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301049</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中,陈列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右下面写:“出发抗日前一日之留影”“在国民党第十九路中从事地下革命活的中共党员游毓桢和郑乃元”。游毓桢是我的叔祖父,这张相片摄于1932年淞沪抗战第二天,地点:南京。背后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游毓桢1902年生于福州凤岗里冯宅村。</p><p class="ql-block">1925年考入西北陆军干部学校,1926年1月加入共产党,同年他和同学扬正英、梁启霖等十多人奉李大钊之命南下参加国民革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6年9月游毓桢回福建,在王荷波领导下工作,担任中共闽西南区委书记。“四三”反革命政变中游被通缉,撤出福建回到西北军参加北伐。1927年7月他和扬正英、梁启霖脱离冯玉祥北伐军,来到江西九江。经江董琴介绍到第四军参谋部叶剑英参谋长身边任通信员,随叶剑英参加南昌起义,密送情报,一路南征。随张太雷、叶剑英参加广州起义,督率赤卫队血战。</p> <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失败,游逃往香港。1928年10月在扬正英帮忙下进黄埔军校,因于代校长何遂老乡关系,游在黄埔军校担任上尉大队长。</p><p class="ql-block"> 1929年12月,游收到中山大学陈锡襄教授口信,说福州党组织来人,请游到他家见面。在陈教授家见到郑乃之、张英、潘作桢等福州籍共产党人。他们决定趁粤军60师和61师整编为第十九路军之时,打入61师发展党组织,策划兵运。</p><p class="ql-block"> 游经何遂关系很快进入61师,参谋长赵锦雯安排游到61师师部特务营,任副营长兼连长,并负责招兵工作。在多位朋友的帮助,郑乃之、张英、潘作桢、毛桐侯、张字人、翁松龄、周问苍等十几位地下党进入61师。这毓桢建立了中共61师支部并任书记,郑和张力支委。</p><p class="ql-block"> 游毓桢招幕新兵,他专招参加过革命活动的青年,他招了二十多人,其中一位叫郭隐珍(刘突中)并把他留在特务连,提拔他为排长。</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十九路军撤离江西,驻防南京上海一带。</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28日午夜,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在蒋光鼐和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抵抗。十九路军加强部署,急令60师进驻南翔、真如一线,并将61师从南京急调上海。在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游毓桢和战友郑乃之写下遗书,在南京拍照留念,决心誓死报国,誓死抗日。 </p><p class="ql-block"> 61师很快到达上海投入前线,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一带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战役,击退日军数次猛攻,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双方开始不断向上海增兵。日军在进犯吴淞的同时,派出一部偷袭纪家桥一带,欲动摇中国守军后方。2月8日,游毓桢率特务连官兵与进攻纪家桥的日军展开血战,受了轻伤,简单包扎后继续作战,与进攻纪家桥和偷渡到蕴藻滨的日军展开殊死拼杀,日军大都消灭,剩下的龟缩到日租界里。</p><p class="ql-block"> 2月12日,日军欲在纪家桥附近架桥强攻,游毓桢和战友激战来敌,数次击退架桥敌人,直至13日拂晓敌人架桥成功,随后日军混合旅团大队人马急速跟进,强渡蕴藻滨,突破曹家桥。蒋光鼐、蔡廷锴见情势危机,急兵驰援,将正在渡河之日军分割包抄。日军组成敢死队数次冲锋,游毓桢率部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中国军队将敌困在其中,日军再增援兵,才有小部分突围出去,其中大部分被国歼。</p> <p class="ql-block">  2月12日晨,植田再次组织总攻,日军倾巢而出,气势汹汹向江湾、庙行等地猛攻,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寇。植田狂妄的总攻计划又告破产,日军又一次调换主帅,由白川接替植田。</p><p class="ql-block"> 2月24日,日军投入七、八万兵力,在白川的策划下,于3月1日发动全线总攻击,日军加强炮兵,用战车和步兵协同进攻。三万日军迂回浏河登陆,又从正面突破江湾、庙行防线,游毓桢所带的部队不得不撤退到第二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淞沪抗战相持月余,日寇终不能占领上海。3月3日在英美法意等国的“调停”下,中日双方宣布停战。</p><p class="ql-block"> 5月6日即《淞沪停战协定》签订的第二天,老蒋居心险恶,调十九路军入闽进剿,迫使十九路军参加内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6月部队抵达福建,游毓桢率部随61师驻守泉州。他派郑乃之回福州与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联系,并向他汇报了61师地下党组织活动情况。市委决定由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记蔡协民领导61师中共党组织。</p><p class="ql-block"> 1932年8月,由游毓桢、郑乃之、刘突军、潘作桢领导的61师地下党组织酝酿兵变被叛徒告密,四人被捕,因口供严密,又无确实证据,经地下党营救获释。</p> <p class="ql-block">  ” 福建事变”失败,四人回到福州中心市委工作,1934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中共福州市委书记陈之枢被捕叛变,党组织遭破坏。潘作桢不幸被捕,不久英雄就义。</p><p class="ql-block"> 福州一片白色恐怖,游毓桢北上营救关押在福鼎监狱地下党叶肖琴等5位同志。成功营救出革命同志后辗转济南寻找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  1934年4月游毓桢南下武汉,但一直没有找到党组织。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老蒋被迫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全面抗日。游在西北陆军干部学校的同学帮助下,进入国民党197师丁炳权部队任1140团副团长。</p> <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18日,第二次淞沪会战进入第三阶段,即在蕴藻滨至苏州河一带中日展开大规模攻防战。游毓桢率部从湖北急驰上海,布防在南翔一带,归朱绍良指挥,战斗异常惨烈,游毓桢火线升为团长。从10月4日至18日,游毓桢率部与敌血战,一度亲率敢死队突袭。日军一次次反攻,都被阻击。</p><p class="ql-block"> 22日敌以三个师团兵力在空军配合下进行决定性反攻,攻势直指大场及南翔,游负伤仍带伤血战。这段时间,游这个团和日军多次发起肉搏战,近三千人的一个加强团,最后只剩不到七百人,一千五百多人阵亡,九百多人身负重伤。1937年12月,游率团随部撤往武汉。</p> <p class="ql-block">  回到武汉,游一边编练新兵一边寻找组织。1937年12月,终于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找到军校同学王梓木,他介绍游毓桢晋见董必武和叶剑英。游重新与组织接上关系,叶剑英对游讲:“关于你的情况董老都讲了,现在抗日是最重要任务,你的组织关系由董必武直接领导,工作由董老安排。”</p><p class="ql-block"> 游请求董老到延安学习,董老开导:“现在是国共合作,在197师抗日同样是为了革命。”</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夏天,游毓桢随部参加了武汉会战、鄂南游击战和南昌会战等。在南昌会战中,他率部在马鞍山一带阻击日军,全团损失惨重,后部队撤到武宁、修水的深山中与日军打游击,这一次战斗中,游再次负伤,因伤情日重,1939年底游毓桢离开197师回到福建养伤,准备伤愈再上前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初,游毓桢收到新四军武汉办事处陈希周来信,中共长江局让他赴国民党70军任上校军事教官。70军内潜伏有陈希周、朱江户、郭超、郑乃之等二十多位中共地下党。</p><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陈希周在江西被国民党军统暗杀,70军内地下党及时撤离,游毓桢尚未暴露身份继续留在70军领导地下党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1年,游毓桢身份暴露,在李觉军长保护下逃离70军回到福建。</p><p class="ql-block"> 1942年,70军调防福建抗日,游毓桢重返70军参加抗日,直到1943年离开70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5年至1949年8月,游毓桢在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曾镜冰领导下工作。他做了大量策反和统战工作,收集了大量情报,营救了大量共产党人。</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在福建省公安厅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10日,叔公永远离开我们,年仅56岁。他的骨灰安放在福州文林山革命公墓红军馆。</p><p class="ql-block"> 叔公,他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在每一个历史的传折点上,他都是那个勇于担当,引领风潮的身影。他的足迹遍布了革命的每一个战场,见证了无数的胜利与牺牲。</p><p class="ql-block"> 他用智慧和策略在暗流涌动的地下工作中书写传奇,用热血和忠诚,在枪林弹雨正面战场上铸就辉煌,即便是在艰难的时刻,叔公也从未动摇过革命理想的追求。他用一生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何为真正的革命者,他的革命一生,是信仰与行动交织的壮丽篇章,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