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四宝——慈俭和静

惠建峰

<p class="ql-block">  张英是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考中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张英和儿子张廷玉二人先后位居宰辅,人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子双宰相。</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的时间我们分享了很多养生知识,今天分享张英的“致寿之道——慈,俭,和,静”,这四个字是他将《道德经》五千多字浓缩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首先讲<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慈</span>。慈不只是同情和怜悯,而是在同情与怜悯之上有一颗柔软、包容的心,去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并为之动心动情,把这些化为自己实际的行动。张英在他的家训里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你能做到慈,不做损害别人利益,不伤害动植物的生命,一辈子都不会有意外的灾祸,进而就可以健康长寿。</span></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俭。</span>张英认为持家要以“俭”为宝。张英把“俭”的内容归纳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忧”</span>等八个方面。他认为世家大族更应该注意节俭:“大抵风俗之坏,必始于世家大族,而后浸淫及于小民。”他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在致仕归里之后,他仍“誓不著缎”,“不食人参”。他要求家人,把一年的动支费用精心筹划,分为十二股,一月用一股,每月底总结所余,“别作一封”,用来应付贫寒之急,或者“多作好事一两件”。他对京师同僚“一席之费,动逾数十金”深感不安。六旬之期时,他反对家人、学生、同僚为他贺寿,与妻子商量,用设宴之资,“制绵衣袴百领,以施道路饥寒之人”。扶危济困、帮助他人成为张英一生重要的社会活动内容。</p><p class="ql-block"> 人生所想的福是有定数的,珍惜福报的人,得到的幸福就会很多。而那些糟蹋福报,不珍惜好日子的人,最后就会发展到一点剩余也没有的地步,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以俭为宝。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止在钱财方面要做到节俭节约。</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和</span>。张英性情宽厚,友善仁爱,强调<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span>。父亲张秉彝对他影响很深。张英谈到,他侍奉父亲30年,从未见过父亲疾言厉色的样子,而且父亲做了好事常常不让他人知道。</p><p class="ql-block"> 张英认为,人生在世应以和为贵,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若能尽量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则有利于消除误会隔阂。结合自己在刑部的工作经历,他感慨道:<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张英告诫家人,凡事都不要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span>对待邻里,他的态度是“居乡则厚重谦和,足以取重于邻里”“无争于人,无憾于己”。</p><p class="ql-block"> 据晚清学者姚永朴《旧闻随笔》记载,康熙年间,张英在京城为官,老家的亲人给他写信,请他出面解决张家与吴姓邻居的宅基纠纷。张家宅邸旁有一块空地,吴家扩建院落想要占用此地,两家争执不下。张英收到家书,写了一首诗寄回去:“<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span>”家人收到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吴氏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之间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条六尺巷,是张英以宽厚谦让的胸怀妥善处理邻里矛盾所留下的珍贵历史遗存,如今,仍吸引着中外游人前来感受“礼让”之风。张英的这种处世态度深深影响后人。其子张廷玉在家训《澄怀园语》中写“<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下之道,宽则能容</span>”,正是对张英思想的承续。</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统计,《内经》全文出现“和”字共计159次,包括《素问》82次以及《灵枢》77次。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和”字,其内涵当包括时空的统一以及动态的平衡。对于生命而言,“和”的状态即意味着健康。我们谈养生,我们追求健康,那么,就离不开和。 </p><p class="ql-block"> 最后,张英强调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静”</span>字。“静”就是要一无挂碍,切戒浮躁,从容镇定,宠辱不惊。“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一切纷扰自然无所施其害。《黄帝内经》有言曰:“静则神藏,燥则消亡”,素有古人早晚静坐半小时,从而达到心神宁静,真气内存而长寿久安。相传中国历史第一位女皇武则天总揽朝政50余年还能一直保持耳聪目明、思路敏捷,这离不开她在感业寺用了三年的时间“盘膝静坐”。</p><p class="ql-block"> 张英用笔墨砚来做比喻,告诉我们静的就长久,动的就短促,那么如何能守住一个,做到静养心神的?接下来他是这么说的,静之意,有二,一则深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凡遇一世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宁然不动如成坛,如古井则制衣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这段话的意思是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身体不要过度劳累,一方面是心灵,不要轻易波动。</p><p class="ql-block"> 凡是遇到一切能干扰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劳顿忧惧,喜怒哀乐的事情,在外表上要按着常规去对待,但是心里边必须要做到安宁不动。</p><p class="ql-block"> 在解释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慈俭和静</span>四个字之后,张英老先生又做总结。原文是这样说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四者与养生之礼极为切实,较之服药,导饮悉赤万倍哉。若服药则悟性一偏,或多造志导引吐纳,则意志作挫,必以四者为根本,不可舍本,而勿末也。《道德经》</span>5000 言其要旨不外于此。明之左右,时时体察,当有必益耳</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慈俭和静这四个方面对于养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切实的,其效果比起吃补品或者练吐纳要强过很多倍。如果吃补药的话,就会出现药性偏差的问题。有的补品太过燥热,凝滞,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而如果是练吐纳功法的话,又不容易长期坚持特别容易半途停顿。所以,养生必须以上四个字为根本,千万注意不要舍本求末,老子写的道德经有五千多个字它核心的内容不外乎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