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砣虽小压千斤 ——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吴志芳

<p class="ql-block"> 秤砣虽小压千斤</p><p class="ql-block">——浅谈细节描写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民间有句俗话:“秤砣虽小压千斤。”如果把文学作品的情节主干比作一柄秤杠,那么,作品中那些生动的细节就好比是小小的秤砣。这些细节描写尽管仅仅是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眉,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对人物性格的突出或作品主题的深化,都能起到“压千斤”的作用,并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鲁迅笔下的阿Q在未庄生活的大舞台上已作了许许多多有色有声的表演,为了完成阿Q形象塑造的最后一笔,当阿Q临上刑场被枪决之前,鲁迅先生精选了一个画押的典型细节来突出其个性。这时的阿Q画圆圈与常人的仓促,不经意不同,怕画不好闹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一些,可是“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而“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挥,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样了。”这个细节意蕴颇丰:其一、阿Q提笔时发抖,说明这双劳动几十年的农民的手,从未和笔墨打过交道;其二、他“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其三、阿Q的悲剧,乃是辛亥革命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可见,一篇成功的作品要拨动读者的心弦,首先就得做到细节具有典型性。细节典型了,对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以一当十的作用,使作品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感染力量,使艺术形象焕发异彩。相反,作品的题材再有意义,主题思想再正确,没有真实的、生动的细节,读起来就会觉得干瘪、枯燥,缺乏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这方面,世界文学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对守财奴葛朗台嗜财如命、贪婪成性的典型细节的捕捉堪称典范。葛朗台临终时,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法事。当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他那“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而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这“瞧”“抓”的典型细节描写把葛朗台对金钱贪婪的至死不变的占有欲揭示得淋漓尽致,充分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本质特征。它使文章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生动逼真,凸显了人物的个性,突出了作品的主题,给人以难忘的镌刻般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不言而喻,细节描写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细节和整体的关系。无论这细节多么生动有趣,假如它是和人物的基本性格相抵触,无助于突出作品主题的,都应当毫不吝惜地舍弃掉。</p><p class="ql-block"> 本文发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湄洲日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