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临汾洪洞县,寻根祭祖的圣地--大槐树景区还是值得一去的。这个景区的全称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洪洞县县城内西北古槐北路与公园西街上。这是中国唯一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也是国家5A景区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大槐树祭祖习俗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是前后两次到过大槐树景区。 景区的大门是个槐根造型,寓意这里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之所在。 看介绍: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因为战乱、瘟疫与饥荒等原因,各地居民除了死亡外,更多的是流亡外地,成为流民,由此造成各地方人口疏密不均;北方的河北、山东、河南及两淮地区人口显见稀少。而山西因地势险要且受战争影响较少,人口较多且相对稠密。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 年)山西的人口比河南、河北两省总和还多。当时,为了恢复因战乱而荒芜的中原、两淮地区经济,明朝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将山西中南部等居民相对较多地方的人口,迁往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就是当时移民集结、出发的重要地点,移民们在此告别故土,踏上未知的旅程。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从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代代相传,大槐树也因此成为移民后裔心中永远的故乡标志。 其实现在的大槐树景区,除了古大槐树遗址、金代石经幢和二、三代大槐树、民国牌坊等是原来的古遗迹外,景区内的其他建筑基本上都是后来建景区时建的。而到此景点,欣赏古迹文物并不是重点,主要是来此学习与感受中华历史文化和华人“根”的情怀。<div> 整个大槐树景区,我个人看基本也就分为三大部分:根祖文化广场(根影壁墙、献殿、祭祖堂等)、移民民俗展示游览区(多组的移民过程情景雕塑群、实景演出等)和移民古迹祭祖活动区(金代石经幢、古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广济寺等)。</div> 沿景区大门向南的中轴线,是根祖文化广场区。迎面先是一道根字影壁墙;这个根字影壁墙,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看介绍:影壁墙上大大的隶书体“根”字,是由我国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的。这苍劲有力、大大的“根”字 ,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div><br></div> 根影壁墙后面是一道人工挖的小河渠,看介绍;此为同源渠,意为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 再后面就是献殿建筑了。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 大槐树景区这座献殿,看介绍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程度在国内也是罕见的。 沿中轴线,献殿后面是祭祖堂建筑群,中间是一片广场。 祭祖堂建筑群,中间是祭祖堂,祭祖堂东侧为望乡阁,这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的地方,里面环境清幽,布局朴素。祭祖堂西侧是溯源阁,与望乡阁对称而建;溯源阁取义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实,感念先祖功德。<div><br></div> 祭祖堂,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 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 祭祖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民祭祠堂,被誉为“天下民祭第一堂”。<br> 游人来此寻找各自姓氏家族的排位祭奠 祭祖堂四周 姓氏家训 景区大门中轴线区域的西侧,前半部分是移民民俗展示游览区;通过多组的移民过程情景雕塑群和后面的舞台实景演出等形式,向游人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div> 上图为大槐树下移民情景雕塑场景。</div> 上图为讲不完的故事移民情景雕塑场景。 据介绍:去厕所的俗称“解手”一词,即出自大槐树移民传说。在当时移民过程中,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用绳子将他们的手绑在一起,连成一串。在长途跋涉中,人们需要上厕所时,就会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方便。”后来,“解手”一词便成了如厕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还有“背手走路”的习俗,据说也是因为移民们被绑着手走路,时间久了,即使解开绳子后,也习惯了背着手走路。 过厅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 民国牌坊后面,就是古大槐树遗址(第一代大槐树) 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建有一座碑亭,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 据史料记载,古大槐树(第一代大槐树)为汉代所植,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由于紧挨广济寺,所以人们称它为广济奇槐。在明朝时期,广济寺这颗古大槐树下,是移民的集结地和出发地,它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历史。但由于它又离被誉为山西“母亲河”的汾河很近,且又因年代久远,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古大槐树被汾水冲毁了。后人只能以碑代树。此民国时期的古大槐树碑亭,虽然不大,但也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 在古大槐树碑亭的后面,就是广济寺遗物--金代石经幢文物 金代石经幢,算是大槐树景区里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经幢本身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div> 而大槐树景区这尊石经幢,为古广济寺大法师惠琏于金代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历史还要早200多年,是古广济寺现在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艺术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div> 金代石经幢的后面就是 二、三代大槐树(上图。<div> 第一代古槐,在被洪水冲毁后,后人发现在原古槐的北侧又生出一株小槐,这便是第二代古槐。而第二代古槐在日寇侵华时期,树干被烧毁,仅存树根。如今傲然挺立的第三代古槐,是从第二代古槐的树根上萌发而来。<div><br></div></div> 二、三代大槐树,现在是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核心景观了。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出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而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出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紧邻金代石经幢,还有棵巨型槐根;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据介绍:这是个真树根,据专家鉴定,此树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 而在巨大槐根的上方高台上,还有棵依据原古槐树记载的形状,新塑的一棵仿古大槐树;寓意华人的根在此。<div><br></div> 景区里,每天还有明代移民历史的舞台场景剧演出活动 景区的最里面,是建景区时复建的广济寺仿古建筑。 古广济寺,原为唐代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代承安年间迁徙到洪洞县城外贾村汾河畔。当时的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而寺院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古大槐树,这就是明代迁移民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 看介绍:洪洞广济寺,始建于唐代,宋代进入全盛期,凭借古驿道的地理优势成为区域宗教中心。而后在金代承安年间又迁至汾河畔的贾村,形成现存的格局。在明代时期,因寺院院落宽阔且临近交通要道,则被选为官方移民事务的办理地,载入了《洪洞县志》。<div> 到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洪水暴发导致洪洞广济寺及寺院旁的古大槐树被彻底冲毁,原古建筑荡然无存。洪灾后,仅存的原寺院里的金代石经幢,被移至古大槐树遗址北侧保存至今。<br> 在2006年,在新建大槐树景区时,在广济寺原址附近,仿照古制重新修建了现在的广济寺寺院建筑,包含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核心建筑,成为移民文化展示的重要部分。<br></div> 有不少各界名人都到过大槐树景区,在此感受中华民族“根”的文化与情怀。 在洪洞县城内,除了大槐树景区,苏三监狱景点也值得一看。苏三监狱(明代监狱),位于县城中心闹市区的古槐路66号(上图为苏三监狱马路对面的商业区);是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座明代形制县衙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古代监狱。 看介绍:苏三监狱,为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所建;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因地震坍塌,后又重建;到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又全修大堂。解放后,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不幸又毁于1977年。 为了使“苏三监狱”这一仅存的明代监狱得以保留,洪洞县人民政府在1984年又重新修复了明代苏三监狱。 2014年,又在苏三监狱边上复建了明代古县衙设施等仿古建筑,主要是展示古县衙的案件审理情景及苏三冤案件审判场景等。现在看点有价值的真文物,还是不容易的,以后这类东西也会越来越少。 苏三监狱主要由普通牢房、死囚牢房组成。进大门后的外院为当年监狱的办公场所,而右边的院落是普通监牢,中间是过道,两排12间普通牢房中间有过道,过道顶上布有铁丝网,铜铃高悬,稍一碰触,便铃声大作,真可谓是天罗地网,插翅难飞。监狱的每间牢房仅4平方米,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牢内陈列着明代律法和各种刑具实物,还陈列着苏三蒙难的实物。 在牢房过道的尽头,正对的是狱卒的值班室,右面的墙上有狱神的供位,传说当年囚犯入狱都要参拜狱神。狱神下面的墙基处,有一小洞,是当年运送尸体的出口,犯人在狱中病死或是被打死,是不能从大门抬出去的,只能从这个小洞拉出去。 死囚牢俗称“虎头牢”,因牢门上方刻画着的“狴犴”头像,酷似“虎头”,青面獠牙,狰狞可怖。死囚牢双门双墙,牢房墙厚达1.7米,其内填满流砂,以防死囚犯挖墙逃跑;而牢门共有两道,这两道门一扇是从右开,一扇则是从左开,不明就里的囚犯如果越狱,往往出了第一道门,却怎么也打不开第二道门;这些起到拖延犯人越狱时间作用的设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死囚牢院内有枕头窑一孔,隔为二间,西侧的一间为当年囚禁过苏三的。 苏三监狱,本来应是洪洞县衙的明代监狱;但因北京名妓苏三(玉堂春)蒙冤落难囚禁于此,以及戏剧《玉堂春》的流传而闻名遐迩。 相关故事:<br> 苏三,是京剧《玉堂春》中主人公的原型,其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六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儿,“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游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从甚密。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br> 王景隆离京归里,虽对苏三不能释然,但奋志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土。但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苏三被鸨儿以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身价,卖给山西洪洞马贩子沈燕林为妾。沈燕林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沈燕林带苏三回到洪洞,皮氏顿生歹心,与赵昂合谋毒死沈燕林,诬陷苏三,告之官府。<br> 初审时洪洞县衙将皮氏与苏三收监。赵昂从皮氏家中拿出一千余两银子行贿。知县王氏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忍屈画押,被判死刑,监于死牢中,皮氏却消遥法外。<br> 正当苏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负屈之际,适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虽风闻苏三被卖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阳府,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狱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至太原。王景隆为避亲审惹嫌,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王氏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有情人终成眷属 。正是在这里,这个压在生活最底层的弱女子,发出了“左也恨来右也恨,洪洞县里无有好人”这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死囚院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在洪洞的游玩后,我们一路往东南晋城市方向,前往下一个景区阳城县的皇城相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