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筹映古今:算筹里的中国数学文明密码‍——《中国古代算筹》教学研讨

💋胡桃芪子

<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曾用一根根普通的竹棍丈量世界,这些长不过13厘米、粗细如筷的算筹,看似平凡无奇,却承载着人类数学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十进位值制。</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6日,王芳芳老师执教课例《中国古代算筹》,王老师先从轻松谈话入手,让2同学们知道古人读写习惯都是从右往左的,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让同学们了解算筹历史和如何用算筹记数,让学生观察,主动思考一位数纵式和横式两种表示方法的异同,再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记录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在运用算筹计算时,王老师并没有传授方法,而是通过出于四张图片,让同学们观察、小组探讨,在生生交流中发现算筹加法计算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对比小结算筹计算和竖式计算方法异同。再由学生自行研究算筹减法的运算。</p> <p class="ql-block">  课后,课题组共同研讨,观察老师提出了各自的建议。袁颖研老师在肯定王老师的设计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做为以文化为主题的课例,文化味还淡了一点,建议在课的后面增加一点与算筹有关的历史文化。周丽平老师认为,因为算筹和现代记数习惯不同,对四年级同学来说会不习惯,可以增加一点摆、画的环节,比如同桌相互你说我摆,你说我画游戏。谢荟老师建议把减法的运算放到课后学生自行探究讨论,课堂上让学生多了解算筹的文化以及让学生多操作,习惯算筹的记数方法。</p> <p class="ql-block">  经过大家的研讨修改后,5月4日,胡宝文老师再次执教了《中国古代算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同桌相互你说我摆,并增加了算筹的优点文化自信的培养,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把减法的计算调整到课后探讨。修改后学生的参与度更高的,文化味更浓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更高了。</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以算筹为舟,划过历史的长河,在数字的海洋中打捞文明的珍珠。因为真正的数学之光,永远闪耀在人类探索未知的瞳孔里,在传承与创新的脉搏中,生生不息。</p>